张雁
摘 要:内画的学习,是要和每个人的天赋和灵性分不开的。首先要有绘画基础,然后还要有耐心,能够坐的住,能够有静气,否则,就学不下去。如果,强制着你学,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内画工艺,特殊的作画方式,限制了人们绘制的积极性。如果不是内心天赋的流露,就是再有鸿大的愿望,也画不好内画。
关键词:内画 学习 创作
中国 自鼻烟传入我国后,在明清两代的上层社会里十分盛行,鼻烟壶的生产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清朝的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生产盛极一时,工艺精巧,品种繁多。匠人们纷纷在鼻烟壶的装饰上,争巧比美,苦心经营。到了清咸丰年间,北京艺人首创鼻烟壶的内画技术。从此,鼻烟壶的制作,进入了被西方称之为“内画壶时代”。
“造乎理者,能画物之妙。昧乎理者,則失物之真”如果有灵性,有天赋,没有老师的指导,也会达到内画的高度。像周乐圆、叶仲三、马少宣等,他们没有老师,老师就是他们自己聪颖的头脑和天赋的个性。因为内画是一个小小的内画工艺,而且大多都是临摹现有的美术作品,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作品。就是原创,也是小品类的,说不上大制作,更谈不上有代表性的创作。虽有落款,有签名,外画上的应有尽有,好多都是制作的成分,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外画笔墨的效果。因此,对于内画方面的创作,画好画细画出品味就是上品了。
方法与步骤也很重要,学内画不可急躁,不可急于求成,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方式。这一方面的要求主要是老师教授的结果,有一个好老师,这很重要,他会把自己的理念与绘画思想教授给你。不会只教你画的细,画的像,而是教你如何画出内画应有的品味。这个品味就是内画的意境,内画如何感染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是,很多内画老艺人,画一辈子内画,也不知道这个道理。看他们的内画,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匠人的作品。这里面有精细,有内画功夫,缺没有笔墨没有味道。
在一个小瓶子里画万千世界,一个人的脑袋有时就只有芝麻粒大小,而且是反向作画,笔底所绘人物,头脸不过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态生动。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博山,记者见到了王孝诚的弟子李慧同先生,他说,要想学好内画,首先要能静得下心坐得下去,作画时必须屏住一口气,不能有任何的分神,手略微一抖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有学内画的理想,又能遇到一个真正的内画艺术家教授你。这是你的幸运与机遇,虽然还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度。但是,人的第一步很重要,因为你遇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内画老师。你会踏着正确道路走到理想的彼岸,不会走弯路。
内画是一种具有独特技法的工艺美术。它是把竹签一头削尖弄弯,制成钩形的细竹笔,蘸上颜料,由瓶口伸入壶内,在一方寸大小的壶壁上作画。绘画时,既不打草稿,又不能涂改,作画者必须成竹在胸,技巧娴熟,因此,内画一经出现,便轰动了社会。光绪年间,博山商人去北京行商,带回内画技术,博山民间艺人毕荣久、薛向都、孙坦普精心研究,不仅很快掌握了内画技术,而且逐渐形成了内画艺坛上的山东画派,与北京画派同享盛誉。毕荣久的鼻烟壶,由于制作独特,画工精致、妙趣横生,受到了清朝慈禧太后的赏识,被列为宫廷用品之一。这三位老艺人的子女毕怀远、薛京万等继承父业,颇得真传,只因后来时局动乱,鼻烟业衰落,鼻烟壶销路甚微,内画技艺也濒临绝境。
结 语
内画,又称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掏膛技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