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中国铁路总公司积极响应“历史使命”的号召,率先提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工作目标,即是责任担当,也是机遇挑战。此外,高铁时代的全面到来推动了铁路企业的快速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人才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铁路专业大学生是铁路人才的重要来源和组成,尽快形成一批适应岗位工作需求和推进铁路发展所需要的大学生人才,是当前铁路企业发展的切实需要。本文基于铁路发展和人才教育要求,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培养和教育,从思想宣传、制度建设和政策结合三个方面对铁路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实现铁路企业人才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铁路企业 大学生 人才培养
一、筑牢思想阵地,强化宣传教育
大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现实需要。做好思想工作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要与铁路企业的整体部署、统一规划与基层站段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在与大学生的多次座谈会中了解到,大学生总会提到入路集中培训的“热”和岗位工作的“冷”这一普遍现象。在初到单位集中培训期间,各单位、各级组织共同发力,领导关怀倍至,他们在短时间内即感受到了被重视、受关心的浓厚氛围,同学之间也经常互相交流和促进。但在进入见习期后,车间班组在落实大学生见习计划时有差距,主要依靠“师带徒”的教学和管理方式,随意性较大,重视程度不高。根据本单位数据统计,不足30%的大学生认为“仅能学到少量知识”,从侧面反映出较多大学生难以融入工作环境和适应岗位工作。所以,加强思想建设工作是大学生培养的首要任务,应该从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三个方面入手。
1.巩固归属感,避免“上热下冷”和“人在心不在”现象。大学生培养要重视基层教育,转变管理理念,巩固大学生对铁路的发展的信心。单位的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要善于发现培养大学生的才能,关心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大学生培养中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调者”,在单位整体形成浓烈的氛围,使大学生主动融入到铁路的工作和生活中来。
2.强化责任感,完成从“为工作而工作”到“爱工作而工作”的转变。工作不仅仅是“在岗”,更应该是“爱岗”,工作不能得过且过。提倡“工匠精神”,大力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质量至上的工作理念,将责任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大力宣传艰苦偏远地区新老铁路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发挥好劳模、青年先进等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宣教作用,將责任感烙印于大学生内心,促使大学生自身进行理性评估和审视,从而达到自我鼓励自我鞭策的目的,将铁路作为自身热爱的事业而为之奋斗。
3.是凝聚荣誉感,树立更多的大学生先进典型。通过调查发现,随着中国铁路快速发展,大学生的自豪感明显增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和信心。宣传教育工作要借助这个有力条件,树立更多的大学生典型,鼓励大学生研究创新,提高青年创新素养,引导青年创新方向,从经费、技术等方面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活动。相关部门、各单位在建立各类技术工作室、各类科研项目时也要注重优秀大学生的吸纳,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构建梯次人才结构,最大程度的凝聚大学生的荣誉感。
二、因时制宜优化制度办法
在稳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入路后专业方面的继续教育工作。现有的大学生培养制度存在连续性、针对性不强的缺点,大学生定职后调动频繁,对专项工作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钻研,严重制约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后续的创新发展。对此,应该从大学生专业特性出发,制定更加细致更加有效的培养管理办法。大学生有较强的研究和管理能力,可以将技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向进行定向培养,避免过于频繁的部门调动,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和有施展空间的环境。一是搭建专项工作平台。坚持建功与育人相结合、奉献与成长相配套,为大学生提供较为明朗的成长进步“路线图”。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性制定职业规划,引导其认真思考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制定科学严谨、贴近实际的规划方案,明晰近、中、远三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途径,激发发展潜能,增强责任担当,把安全生产、服务经营、铁路建设、创新发展等重点、难点任务交给他们,充分挖掘潜能,促使尽快融入锻炼成长。应充分利用培训资源,为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对于综合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要积极选送参加集中培训、技术交流、外出深造、课题攻关,进一步全面提升能力素质。
三、政策结合培养新时代的企业栋梁。
随着国家的发展,铁路企业慢慢从一个封闭的、单纯承担国家运输任务的老式国有企业逐步融入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改革是大势所趋。人才的培养也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培养出适应铁路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必须结合国家政策和行业趋势。
首先,充分了解相关政策,提供更好的发展和福利。在全面市场化的现状下,铁路半封闭化的经营模式被打破,地方市县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从人才的职称评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对接,主动了解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如财会、建筑、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职称、职业资格考试和“五险一金”政策,协调争取相应政策扶持,进一步促进铁路企业的经营发展。
其次,把握行业趋势,培养专业化人才。铁路企业的人员构成主要由专业人员构成,结构较为单一、专业集中。在固有管理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剪平头”的培养思路占据主导地位,“自学成才”是几乎是适应新工作的唯一途径。所以,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应该向其他率先改革的交通企业学习,呈现更加人性化和市场化的导向,人才培养方向可向经济、法律、经营管理等多方拓展。对部分有特长的大学生鼓励路外专业资格进修和政策支持,如报销学费、提供学习时间等,对于从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的人员,提供相应的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同时,在原有铁路企业固有师资的基础上引进路外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与行业趋势和需求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