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鑫
摘要:英国作家迈克尔·道布斯悬疑类小说《不存在的父亲》以哈里为主线,在追寻父亲轨迹中揭开“父亲的死亡之谜”。小说从情感角度出发,在语言叙事中展开文化价值,让血浓于水的生命本质在父子和解中得到释放。
关键词:《不存在的父亲》 语言叙事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112-02
畅销书《不存在的父亲》以有节制、有共性地贴近生活中的父子亲情,简单语言叙事传达小说故事内容的跌宕起伏,情节发展悬疑精妙,结尾哈里发现父亲没死,看上去是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客观呈现给读者对生命联想。
一、悬疑类小说《不存在的父亲》中的语言叙事
文学题材浓缩社会文化的相关因素,因此,文化背景的语言转换写行为是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无声互动。小说《不存在的父亲》父亲的形象在融合悬疑元素后,通过功能翻译肯定翻译传递交际行为的互动性和文化功能,进行语言叙事,层层解码,推进情节发展和情感的变化,并以碎片式线索铺陈死亡悬念,经过逻辑推理破解谜题,原本“不存在的父亲”竟然还活着!
(一)内视角语言叙事结构
迈克尔·道布斯在《不存在的父亲》中选择哈里作为内视角进行语言叙事结构,同时兼用外视角中其他人对故事情节和父亲的生活进行碎片式补充,为哈利破解父亲死亡之谜营造悬疑气氛。以内视角偏重于《不存在的父亲》中哈里个体情绪和事件发展的关联。悬疑神秘性展开小说语言叙事的两条线:悬疑是明线,亲情是暗线。其中涉及语言本身的文化翻译行为的内视角应用将神秘性移情给读者。Skopos rule让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在探索之旅中寻找疑点,在质疑中逐渐锐化哈里对父亲憎恨、漠视的复杂情绪,而内心世界对父亲却是渴望依赖的心理活动。小说大量细腻的叙事刻画哈里心理活动,在亲情缺失中孤独地寻找真相,在知晓真相后得到自我救赎,在亲情回归中情感释然,这种内视角方式的语言叙事,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
(二)逆时序闪回的叙事风格
《不存在的父亲》在语言顺叙的过程中,不断穿插闪回倒叙手法,突出表现故事情节中人物回忆片段,逆时序闪回的叙事风格强调对闪回片段的关注,从叙事主体对叙事内容自由调动中,产生质疑,对疑团透露出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判断。逆时序闪回的片断调整对人物了解,是强化哈里对父亲形象进行判断的过程。原文章节性、片断性的回忆过程,从语言象似理论视角看,是采用隐喻式语法表达哈里心理体验的过程。小说情节中碎片回忆带来的悬念章节,突出小说结构张弛有度,情节发展缓急相间,《不存在的父亲》的悬疑性和可读性得以体现。
(三)谜题破解与亲情书写的叙事节奏
传统西方悬疑小说对节奏的控制,以破解谜题内部为主,利用时间性线索铺垫故事情节舒缓紧张感,分阶段揭示真相,从而达到增强时间性和锐化紧张感的目的。而《不存在的父亲》打破传统方法,运用谜题破解与亲情书写同时对叙事节奏进行控制,双线并置形式建构张弛有序的叙事模式。小说从哈里寻找父亲,查明死因开始,发现遗物中父亲与好友合照,决定去百慕大拜访拉尼拉格小姐,面对拉尼拉格小姐闪烁其词的逃避状态,以及途中遭遇追杀,发现阿里·阿布·阿尔·马斯里一家人死于汽车炸弹,失踪的作家芬德利弗朗西斯被发现死于煤气中毒,袭击哈里时主教兰德尔·维克汉姆的意外死亡,甚至连百慕大的女警也被牵涉在内……父亲与好友合照上的人,一个个失踪死亡,最后,真相大白谜团解开。寻找父亲真相的悬疑明线,语法隐喻一致式应用体现出事件發生过程重点依序体验,表达概念以神秘、紧张、刺激的快节奏形式拉近与父亲的距离。
另一条叙事悬疑线,从父亲误解、寻觅亲情、父子相逢直至发展到亲情回归。女友提出问题后,哈里对女友诉说印象里的父亲,心理变化描写父子的情感矛盾,亲情暗线处理缓解悬疑带来压迫感和紧张感。两条并进线张弛有度,形成相辅相承的叙事景观。可见,道布斯对小说节奏控制的外在意图与突出小说主题的内在需求,完美结合构成悬疑类小说《不存在的父亲》谜题破解与亲情书写的叙事节奏。悬疑亲情完美结合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以父之名的追寻与审判最终体现《不存在的父亲》“血浓于水的生命本质”,达到和解的终极目的。语言叙事解构寻找父亲是找回自己和过去历程的主线:“过去就是我们的身份,塑造了现在的我们,未来却不确定。”
二、主题思想和自我救赎意蕴下的文化价值
(一)主题思想和自我救赎体现亲情实质
小说《不存在的父亲》中主题思想是作者传达对亲情实质的真正思想内核。父亲角色的复杂性,贯穿全文矛盾纠结的父子关系,和悬疑色彩营造出来的氛围,都在细微处将父子关系展现给读者。
从女友杰玛的问题中,哈里开启对父亲的追忆,被尘封已久的记忆借由问题展开,父亲的秘密和生死谜题也被层层剥开。小说从刻画主人公哈里心理活动入手,细腻的叙事手法推动哈里情感变化和情节发展。与父亲纠缠不清的矛盾亲情,是哈里自认对父亲死亡漠视的正当理由。父亲曾经让家族蒙羞,拥有数不胜数的女性伴侣,做爱死在游艇遮阳甲板上,父亲花心放荡的行为和对母亲的不负责导致母亲去世,这些都是哈里隐藏在内心深处情感和矛盾产生的因由。实质上,母亲在哈里年幼时去世,父亲在哈里年轻时的失踪,前些年传来的父亲死讯,让他深深体会到没有亲情的孤独感,这也成为哈里寻求父亲死因的内在动因,寻找父亲的过程是在回忆里传递哈里潜意识里对父亲的全部情感:怀念、依赖和渴望。
哈里追随父亲生前生活的轨迹,慢慢敞开心扉,并不断获得自我认知,明确对父亲归属感的认知是自我救赎。外表强壮勇猛、坚强不摧的男子汉哈里,虽然厌弃父亲,却又忍不住去寻找父亲。当哈里在父亲墓前发现真相:父亲并没有死,打开心结的他与父亲冰释前嫌。小说结尾处余味无穷,哈里:“爸爸,回家和我们一起住,好不好?”这句话体现出译本的翻译目的,也彰显出畅销书的畅销效应遵循文化内因存在的忠诚原则,遵循对原文作者迈克尔·道布斯创作意图的尊敬,遵循对原文的忠诚而选择中国化语句字词营造译文的情境,使译本的内容在翻译上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方式。
(二)人文关怀的文化价值
小说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文学性与通俗性特点。迈克尔·道布斯对小说的审美性追求,让人文关怀成为小说主题思想的内核。打破悬疑刺激感与神秘性的单纯文本创作目的,《不存在的父亲》以人性关怀视角探讨亲情,追寻父爱,父子情感误解在生与死之间释然。在小说中,父亲死亡和重生具有隐喻特征:父亲的死让哈里的期许破灭,得不到救赎的恐惧在追寻父亲生前轨迹中重生;当发现父亲还活着,对父亲的误解灭亡,父子之间的亲情得到重生。迈克尔·道布斯在考量亲情的同时,也考量小说文学本质的通俗性和市场性。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协调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在尽量保持原滋原味的基础上,实现《不存在的父亲》的翻译目的,从文本构思、语言叙事、人物形象塑造、设悬释悬的创作控制等方面,加强小说的可读性。文学翻译中遣词造句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为突出体现悬疑小说在主流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具有一定平衡性,将哈里的历险路程有意选择在现实中具有神秘感的地方:从百慕大失火的老房子到希腊的神秘墓园,从父亲毕业的牛津大学到伦敦圣史蒂芬教堂的圣坛等,突出空间性描写强化了陌生感。其中,将墓园选择在希腊,是作者在创作中以自身宗教修养强化空间神秘感的体现;而随着哈里到达的地方,寻找空间的转换传达出父子亲情的纠缠。由于原文中利用多角度语言叙事,对金融经济、人文知识等文化元素的描写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体现小说独有的叙事效果和人文关怀价值的本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迈克尔·道布斯悬疑类小说《不存在的父亲》,语言叙事并没有局限在设置悬疑和推理描写上,而将亲情本质作为小说主题思想的内核。独特的悬疑语言叙事亲情带来的文化价值,给读者积极的力量,这也是小说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雷素霞以译者身份对《不存在的父亲》的翻译,建立在以文化功能翻译原则平衡关系上。其中翻译理论的应用,强调多角度的动态关系协调,直接影响文学翻译批评理论的应用。同时,不偏重任何一方的翻译定位,对促进我国文学翻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刁曼云.创意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叙事语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10):54-56.
[2]张琳.论先锋派作家张炜早期小说中原生态的语言叙事风格[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4):1-3.
[3](英)邁克尔·道布斯.不存在的父亲[M].雷素霞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