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给微型金融业带来一次泛在发展的创新机遇,谁能够率先找到新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点,大力创新,有效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实现金融服务与物联网时代企业和社会资金流转模式的高效协同,谁就能够赢得快速发展的动力,占领物联网时代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制高点。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创新需求
(一)微型金融的创新驱动
纵观我国微型金融从萌芽到发展为亟待融入整体金融框架的普惠金融体系,其创新驱动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83年农业银行“恢复和加强农村信用社”“三性”改革为标志,我国微型金融开始了制度驱动的小额信贷萌芽发展;第二阶段起始于20世纪末,我国绝对贫困状况得到缓解,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精细化,需求拉动小额信贷向微型金融的过渡;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标志着我国微型金融发展进入第三阶段——政策与需求共同拉动的全面扩张阶段。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意味着我国微型金融的发展将从资助分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向建立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转变。这一过程中,技术革新将成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普惠金融框架下微型金融的创新需求
微型金融源于人们长期以来对金融市场低端客户忽视的反思阶段,其由小额信贷发展而来,并在广泛、繁荣的成长过程中逐步融入全新的价值理念。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微型金融以自身的蓬勃发展证明了小微企业、低收入者这些原本被传统金融机构边缘化的群体作为盈利性金融客户的可能。随后,逐利驱动下的大型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始拓展小微金融市场,传统微型金融与广泛意义上金融体制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分散的微型金融机构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已无法满足小微群体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微型金融亟待以一种包容的方式纳入整体金融框架。普惠金融的发展框架表达了客户群体尤其是小微群体对实现金融资源平等获得的美好愿景,并对微型金融的发展提出了以下新的需求。
物联网应用于微型金融创新的机理分析
(一)物联网应用的基本原理
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组成。感知层利用条码、射频标签、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感应设备实现全方位数据采集;传输层通过传感网技术与多种联网技术融合,将物品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交互;应用层利用云计算、反馈控制等各种只能处理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使物品能够依照环境状况自动分析,判断所获取信息并执行相应操作。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可以看出物联网本身的三大特性:一是全面感知,即透彻的感知和度量;二是可靠传送,即泛在的介入与互联;三是智能处理,即深入的智能分析与回控。
(二)物联网为微型金融创新提供的条件
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全面感知”可极大地降低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实体世界进行追踪历史、把控现在、预测未来,让金融服务融合在实体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有利于全面降低金融风险。“可靠传送” 能够推动银行和客户的资源有效整合和共享,促进服务的标准化和透明化,使多方高度有效的协同合作成为现实,从而大幅度降低交易费用;这将倒逼金融部门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 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运营流程进行重组。“智能处理” 产生的物品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个人)的自然属性和行为属性,在丰富信用维度的基础上提高信用体系的可靠性。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重构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精准判断、提前发现、及时预警风险,推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产生质的飞跃。
物联网不仅带来的是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更带来金融理念和模式的革命。如果说互联网技术将金融服务传递至更加广泛的人群和更加偏远的地区,那么物联网技术将解决微型金融机构的现行信用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对小微企业的实体掌控,这对于微型金融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与创新空间。
面向微型金融创新的物联网应用架构及路径
(一)物联网识别账户应用架构
不同于实体行业经营的是具有物理属性的有形产品或标的物,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产品是资金融通中的各种载体,而微型金融经营的主要是以货币为载体的无形产品。因此微型金融对物联网的应用必将通过对载体——现金流的感知实现互聯与智控。众所周知,掌握客户账户已经是电子信息时代商家进行圈地运动的重要竞争手段。同样,在未来的物联网经济时代,账户亦会逐渐演变为客户登录物联网的身份证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未来,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人都将拥有一张与自身资金需求规模匹配、嵌有流量感知芯片的物联网识别账户。该账户是面向消费者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的账户体系,即可一个账户多平台登录(Open ID)。该账户可与金融卡片关联绑定,从而实现资金流的信息采集。此外,该账户还可关联一切可感知个人状态的智能设备,并通过公共授权与商业授权对外界开放这些信息。通过该账户平台体系,宏观层、中观层、微观层与客户层都将以创新的形式向普惠金融迈进。
(二)微型金融的物联网应用路径
1、客户层应用路径
(1)开启感知支付新时代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感知支付时代的来临。利用指纹、虹膜、掌纹、掌静脉、声纹等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生物识别技术将使密码支付向识别支付过渡。未来,物联网在支付中应用后,会感知消费者的周边环境和自身的状态,以确保支付者的资金安全、人身安全。物联网还可以通过透彻感知,将支付行为与企业运营状态、个人健康、家庭情况的动态变化相关联,动态调整支付额度,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届时,人脸识别系统、智能机器人、体感互动橱窗、移动金融体验机、填单预处理机等智能设备将实现微型金融从功能导向向客户体现的转变。
(2)移动信贷网点
微型金融服务创新将从电子渠道与物理网点的协同服务等多渠道体验来留住客户。如客户只需通过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电子渠道与物联网识别账号绑定,即可实现跨渠道的客户和业务信息的无缝衔接。客户仅需将自己的物联网识别账号通过各种电子渠道授权给微型金融机构,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一站式信用读取、金额评估、款项发放、流向跟踪、一键还款等小额信贷的全程业务操作。此外,还可进一步丰富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支付等物联网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使朋友圈成员凭借社交活动和信任关系来实现快速、低成本的金融交易。这种人性化、便捷式金融服务方式必将渗透到各個领域,彻底改变单一的线下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创新的跨时代发展。
2、微观层应用路径
(1)动产抵押监管系统
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可以对质押物进行存储,在质押物电子标签上的数据由读写器读取,利用RFID传送给云平台;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获得企业产品流、资金流等数据,并据此分析企业融资前后的经营情况。通过RFID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抵押物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每一环节,安装在工厂、配送中心、物流监管仓库的阅读器能够自动记录物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动。从整个集成供应链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度,恰好解决了金融机构难于监管问题。
(2)业务流程重塑
作为数字密集型行业,微型金融业将得益于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便捷的传动方式将使其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把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运营流程进行重组,从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例如,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一般要经历贷前审查-信用评级-申报额度-合规性审核-层级审批等5个甚至更多的业务操作环节,期间若信息传递存在延迟或部门衔接不畅,将使小微企业经历漫长的等待。物联网架构下,网络层所构建的强大的信息传递网将从信贷资料的输入直至贷后服务与客户财务状况的监控实行“一条龙”或“一揽子”的集约式处理,从而极大地提高微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效率,使之更加适应中小企业贷款“短、频、急”的要求。
3、中观层应用
(1)智能征信
征信分为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在物联网金融征信中,银行通过客户对自身物联网识别账户的商业授权登录平台,可以查询企业近期的经营信息,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资金流、产品流的情况,将极大减少人力成本和沟通时间,使企业征信更加客观高效。个人征信源于点滴生活。物联网应用下,一切作为信用基础的个人信用事实、个人生活及个人历史数据的沉淀都能被准确地感知并存储,数据承载更为立体,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为模式、个人动机、同级评价、是否值得信赖等,比单纯的过往信贷数据更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物联网的应用层的“智能处理”还可以利用数据与信用的关联度,深层次挖掘信用数据,不止对过去的统计,也包括对未来的预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刻画违约概率和信用状况。
(2)信誉评级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让信用评级从“人防”变为“技防”,从分散走向统一,“主观评价”让位于“客观评价”,“信用评级”逐渐向“信誉评级”过渡。信誉是信用和声誉的结合,信用是内在基础,声誉是外在表现。物联网信誉评级体系是由多个子模块构成的认证集合体,只要可以反映个人/企业信用的行为如:销售、购物、出入境、驾驶、朋友圈等所有可以被感知并反映信用的行为都可以通过物联网识别账户采集、纳入系统。这些信息通过无线传感、GPS、通信网络等传输手段连续、实时地被采集与记录,并以数字、图形等方式储存于信用数据库中。通过在云计算中设定信誉评级的评估模型,形成个人/企业的信誉评估分析报告。个人/企业通过物联网识别账户公共或商业授权可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登录管理系统,对自身的信用情况进行查询,从而使微型金融机构随时了解客户的信用实时情况。
4、宏观层应用
(1)微型金融机构远程实时监管系统
物联网应用下的微型金融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的架构。前端感知层通过物联网识别账户及热感应摄像头实时采集每一单微型金融业务的现金流与操作信息,实现对业务双方的自动感知。在采集数据的同时,通过部署无线网络传输模块,对数据进行汇聚及远程传输。被采集数据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或通信网,进行局域及广域的网络传输,将数据快速返回给监管部门控制中心或各个业务口径负责人的接收终端。监管部门可通过反馈回的数据对该领域微型金融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控制,并根据风险分析进行必要的调整,实现对微型金融机构的实时监管。
(2)整体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
目前,在我国建立整体的微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微型金融机构组织基础庞大,这些机构都有着独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一个有效的协作机制来对微型金融涉及的整体行业数据进行收集,因此在各部门缺少沟通协作及信息共享与集中分析的前提下,预警工作的开展几乎是空中花园式的难以展开。物联网技术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物联网架构下的微型金融整体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建立一个虚拟的监测与预警平台,将分散的监管部门作为数据采集源点,采用各种数据采集设备,通过无线传感网、通信网络等传输手段将各个类型的微型金融业务数据、信贷规模、不良贷款率等海量数据实时采集进入信息管理中心的数据仓库。再按照科学的过程如数据模型进行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业务模型进行知识集成,通过应用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进而支持微型金融业务的在线模拟,完成实时监测与诊断。科学地分析成果支持微型金融业发展的整体风险监测与预警,最后的风险信息反馈到各个监管部门进而完成单项监管与综合决策。
作者简介
孙雅姗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金融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