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电视台山西记者站站长 赵 旭
新世界是喧闹的,信息的爆炸化增长,让我们获取信息不再是一件难事,渠道的猛增,微博、微信、QQ、知乎…多到你数不过来,各种网站,五花八门的文章、视频和直播,然后你可能会看到“10万+”的爆款、百万关注的“网红”、一年10个亿的流量……
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由稀缺、昂贵变为丰富、廉价,媒体融合方兴未艾,新闻样态日趋多元,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更趋立体、复杂。身处所谓的“后真相”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场域,记者何以立足,新闻何以“留痕”?
2018年6月21日至23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的《朝闻天下》栏目,连续三天播出走基层系列报道《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同时配发本台评论。6月23日当晚,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以同样主题,用40多分钟的时长再次深度聚焦山西岢岚县脱贫攻坚。央视新闻新媒体也在此期间,连续推出反映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的原创短视频。这组新闻与专题共同关注、大屏与小屏融合播发的报道,在全国贫困地区,特别是山西省引起了强烈反响。仅两个微视频发稿1小时后点击量就都破了10万+。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舆论是各种声音的汇集。报道什么样的事实、怎样报道事实,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怎样发出声音?新时代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在此,笔者想谈谈《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这组报道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用“一项重要工作”、“一件大事”和“五个事关”准确表述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闻舆论工作与党的执政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接服务于党的执政大业,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发挥巨大作用。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与时代要求紧紧相连,与党的使命任务密不可分。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突出宣传党的主张,准确解读党和国家政策,积极推动实际工作进展。
而《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这组报道可以说准确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展现了山西省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报道记录的是山西岢岚县为彻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对100多个村采取易地搬迁的过程。报道播出时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并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一周年之际。拍摄的内容是总书记专程去调研过的国家级贫困县山西岢岚县,记录的人物中也包含了总书记在山西岢岚视察时曾看望过的赵家洼村村民。报道取名《脱贫攻坚打硬仗》,正是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到的“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视察,并在太原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交流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和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在山西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去岢岚县深度贫困村赵家洼和移民新村宋家沟,看望了那里的百姓,了解当地的脱贫攻坚情况,肯定了易地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途径,这也为全国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而作为中央媒体,记录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挖掘记录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和鲜活人物,正是新时代下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新闻舆论战线有责任通过新闻报道,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凝心聚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这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客观地展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全貌。善于设置议题、引导社会與论,是增强新闻工作针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局中定位,新闻舆论工作方显重要;在大局下行动,新闻與论工作才有作为。
勇于担当就是要去触碰那些重要但并不那么好做的选题。
《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这一报道从选题上看,丝毫不具有“网红”气质,丝毫不具有“爆款”价值。
困难之一,没有“卖点”:山西岢岚县的那些深度贫困村,山大沟深,条件差,贫困深,连当地的青壮年都纷纷离开了家乡,村里往往只留下了老弱多病的几户人家,不仅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和他们相隔甚远,小康生活看上去也和他们无关。大山、深沟、老人,缓慢而一成不变的节奏,这几乎是被现代生活遗忘的地方。选择这样的选题进行报道,与当下流行的传播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抓眼球、吸流量的卖点。
困难之二,付出大、成本高:岢岚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涉及贫困村115个,4000多人,如此庞大的涉及面,这对记录者是个巨大的考验。到底选择哪个村、哪个人物作为报道跟拍的对象?如果跟拍的村子搬迁一帆风顺,会导致节目弹性不足、没有意外,也缺乏真实感。如果选择跟拍的村子无法搬迁,会不会又导致报道难以成立?没有人知道发生在岢岚县的这一场大搬迁会怎样发展,会有怎样的进程,会有怎样的结果?也没有人能准确判断拍摄需要多长时间?人物故事发展是不是理想?报道会有怎样的呈现?
如果下决心做这样的报道,可以看到的是,肯定会有巨大的付出,会有巨大的拍摄成本,而没有人能知道这样的付出会有怎样的回报和收获。
困难之三:整村易地搬迁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当地政府在协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作为第三只眼的新闻媒体如何取得政府干部和百姓群众的信任?也就是说,既能展现出党的扶贫思想和基层干部群众艰苦努力给贫困山区带来的可喜变化,也能通过过程记录,让人们体会到这一切来之不易,还能反映出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报道好人民群众的心声,报道好基层干部岗位上的坚守和奉献,同时发挥新闻舆论传递政策、反映民意、沟通协商的作用,当好沟通的桥梁;不仅关注民生改善的最终成效,更要关注民生改善的实现过程,正面触及在这个过程中当事者遇到的缺陷、努力、收获和未知。
这些都相当考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新闻媒体去触摸这样的选题,就像脱贫攻坚战一样,同样是一场硬仗。
在投入和产出分外讲究性价比的今天,急功近利者,打不了硬仗;投机取巧者,也打不了硬仗。唯有老老实实下功夫,能啃硬骨头的人才能打硬仗。
硬仗怎么打?
一是肯下大功夫,不怕成本高,不怕时间长,不怕辛苦,不怕寂寞,脚踩泥土,永远走在通向新闻的路上。
《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系列报道,拍摄团队采取了前期跟拍加后期补拍,类似纪录片式的走基层拍摄方式。前期跟拍主要解决的是记录的客观性,拍摄团队足足花了将近一年,对岢岚县脱贫攻坚故事进行全过程记录。而补拍就是后期根据素材,结合主题补充采访,以达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目的。
岢岚县涉及搬迁的贫困村有115个,4000多人,拍摄团队派出了多路记者深入岢岚县。有的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去过的赵家洼村,记录下第一批实现整村易地搬迁的人物故事;有的去地理上最偏远、脱贫难度最大,也是搬迁难度最大的小化沟村,记录下村民和扶贫干部的矛盾冲突;还有的去搬迁意愿强烈,但搬出来就业有困难的则堡塔村,记录下村民搬出大山后,如何解决稳得住的问题,从中折射出贫困群众微妙的心理变化、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新时代下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众声喧哗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舆论的常态。但同时人们也发现,急着发布的人多了,前往现场的人少了;急于表达观点的多了,调查核实事实的少了;坐在电脑前的人多了,而脚踩泥土的人少了;断章取义,用一张照片或一句话来调动情绪的多了,而理性冷静真实记录的少了。
而《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这一报道恰恰是与当下的种种流行做法反其道而行之。报道团队不是趴在网上,而是走在路上;在拍摄中,报道团队采取的是纪录片式的跟拍方式,不干预,不引导,采用长镜头,早开机,晚关机,在重点段落采取多机位拍摄,力求能够最大程度还原现场,记录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比如包村干部孙永平晚上给村民开会,但村民情绪激动的现场;孙永平向乡长提出搬迁难度大,和乡长产生正面冲突的现场……之所以能捕捉到这些生动真实的现场同期,也是因为在长时间的跟拍中,人物慢慢忽略了摄像机的存在,能够在镜头前展现出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越是信息发达、信息繁杂,越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不能悬在半空、浮于表面。要少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
二是练就业务硬功夫,讲好故事,引发共鸣。在记录的过程中,摄像摒除先入为主的选择性拍摄的想法,不预先框定拍摄范围,最大程度地真实记录。鲜活的生活,难离的故土,山里山外,悲欢离合,细致的记录让人几度心绪难平。穷家虽破,牵挂却多。搬迁时村民仔细捡拾掉落地上的玉米粒;临搬走前用心打扫住了几十年的院子,虽然知道这一搬一迁,几分钟后带着无限回忆刚清扫干净的院子就将在挖掘机作业后化归尘土;老母亲在儿子坟前烧纸,轻轻地说“我走了,把你留下了”……这样的细节都被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用讲故事讲述党的政策,不一定非要有宏大叙事,它完全可以从普通人最具体的喜怒哀乐切入。这次岢岚脱贫攻坚系列报道的跟拍过程持续一年之久,记录下几十个T的素材。深挖细节,讲好故事,岢岚贫困村的村民走出了大山,奔向山外的新生活,在这一生活巨变的转折瞬间,新闻镜头记录了他们的不舍与憧憬。这些真实、鲜活、生动的细节,不仅让我们这些节目生产者动容,也在播出后引发了受众的强烈共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现人物个性,直击受众内心,为整个报道增加了冲击力和感染力。
报道画面精美,编辑手法讲究,记者采访功底深厚,报道可看性强。报道重点记录扶贫干部是如何打下这一仗的。报道真实记录了村民对搬迁工作的抵制,“村里头两个月没钱也活下来了,城里头你一天没钱,吃一个山药得钱买,吃一棵葱也得钱买。咱们这个岁数,上了城里头打工就没人要”,甚至包村干部也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在县、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实现整体搬迁。报道中所出现的每一位扶贫干部都真实、生动,各有特点:乡里包村干部的两头为难,驻村工作队员的暖心动员,副县长的坚定推进。报道没有回避村民们的抵制、不满和顾虑,这些问题没有抹黑扶贫工作,而是让整个故事更真实、更有可看性。
记者的采访接地气,与村民席地而坐,村民也乐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倾倒出来。在采访岢岚县常务副县长时,记者和受访者是蹲在地上进行的,“去掉了受访者的官架子”,谈话内容实在。
报道不回避问题,抓住进程,抓住矛盾和冲突,分析矛盾背后的原因,但不把这些矛盾和冲突加上正面或负面的标签,不认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边客观地反映着难题,一边也真实地记录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为解决难题所做的努力。这样的报道才与当下的国情——进步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最紧密地贴合着。
主流媒体需要意识到: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展示我们的复杂比让外界单方面了解我们的成就更符合国家利益。采访者不是直达某一次民生改善的最终结果,而是从民生的欠缺入手,用最多的报道篇幅,来展现欠缺的实际状况,为什么有欠缺,谁来解决,解决的曲折过程,得到了哪些解决,未尽的难题何在——也就是从“简单报道结果”向“客观展现过程”的转变。
从《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系列报道的种种细节中可以看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有眼力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要勤于思考、学会用心,“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提高思考能力和抓取问题的能力。练强笔力,要拿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实践和基层就是最好的课堂,群众就是最好的老师。
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这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客观地展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全貌。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要让报道提高可视性,提高真实性,而不是一味说好。《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这一报道就非常注意把握好时度效。报道记录了大搬迁的过程,但并没有因为搬迁工作的成功推进而给当地的脱贫攻坚战下结论说大话,而是着眼更长远的目标,强调这项民生大事还一直在路上。就像节目最后,岢岚县整自然村搬迁领导组副组长高常青所说,“该消失的村子要消失掉,该搬的要搬掉,未来乡村振兴要保留的村子分三步走,先脱贫,再小康,然后再振兴,这也是个较长的过程”。岢岚县常务副县长岳利文也表示,“总书记在这个讲话中,就是贫困地区应该改善发展方式,发展一些贫困户受益更高更多的产业,这句话牢记在我心里,更应该努力做,这个任务更重了,这是我们肩上的重担。”
“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主流媒体有责任让观众通过报道认识国情,要用均衡的眼光看待不均衡的中国。中国崛起是人类历史上伟大事件,但我们还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我们需要形成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应该是全面的,能解释中国的成绩,也能解释问题和未来。
图为作者(左)在岢岚采访
三是创新思维,媒体融合,共同发力。在这次岢岚报道中,除了电视大屏推出三集走基层报道之外,小屏也同步推出两条原创微视频,既是把报道中的亮点集中放大,也便于线上二次传播,助力整体节目再升华、形成热点。两个微视频发稿1小时后点击量都破了10万+,央视新闻客户端、移动网也进行了重点推荐。可以说,传统媒体在扎实走基层,讲好“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基层脱贫攻坚的故事之外,也积极适应新时代媒体融合需要,用新媒体思维对岢岚的故事进行了再创作。既有新媒体传播重视用户思维的优点,也不失去原创独家故事这一看家本事。在制作拍摄新媒体短视频时,坚持内容为王,对素材多角度深耕厚植。短视频《感人!为“挪穷窝”,他们也是拼了》,对素材进行了全新编辑,集中呈现了搬迁的过程和触动人心的瞬间。
短视频《她是总书记牵挂的人:这一年她的生活变化真大,趣事不断》,对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去看望过的赵家洼村村民杨娥子,进行了深入采访和挖掘,发掘了杨娥子大娘在从村里搬进城里后,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有趣事,按照新媒体拍摄的思路,重新制作完成。
在编辑时,前10秒开门见山交待清楚故事内容,整体视频风格轻松灵动,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这样接地气、有看点、充满烟火味的微视频的推出,也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山西岢岚:脱贫攻坚打硬仗》三集系列报道拍摄长达一年,仅修改完善也历时一个月。这场长达一年的走基层蹲点记录,全程见证了岢岚县115个村、4000多名村民易地搬迁的历程,岢岚县的脱贫攻坚是场硬仗,新闻舆论工作也并不轻松。
舆论导向,重在引领,不能单纯被内容牵着鼻子走,导向必须引领内容,内容必须服从导向。换句话说,要引领观众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
新闻业是整个社会的晴雨表,在今天这样大规模开放的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和不认识的人、不熟悉的事务打交道,比以往更需要了解全世界、了解整个国家,以及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和社会的状况: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有些什么样的优势和缺陷?正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高质量的新闻媒体通过对各种事关重大公共利益的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和深入分析,为人们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勾勒出一幅社会的概貌。
近年来,一些新闻报道追求所谓的“爆款”,追求流量,用宣传炒作、用明星阵容吸引观众,造噱头、搞营销,还美其名曰是创新。
其实这样做不仅阻碍了创新创造,还浪费了资源,误导了队伍,也偏离了使命。长久下去,媒体便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口碑,整个行业也会受到质疑和损伤,最终损害党媒的公信力。
要感染人民、引领人民,心中有人民、笔下有真情,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面对当前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环境,我们更应当把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作为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坚持在多元中占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着力破解两个舆论场的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会面临种种挑战,比如,如何能够在媒体融合中进入主战场,如何把节目做得更生动,如何把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让受众网民接受,如何在新时代下复杂舆论环境中做好调查报道、发挥好监督作用等等,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挑战存在,才需要我们有定力,有担当,打硬仗。迎着问题上、抓住真问题,用好作品回应时代的关切,有力量行进至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