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飞,蒋欣源,胡维杰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为贯彻“水十条”精神,全面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优化慈溪市西部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慈溪市新建某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项目占地面积为24 014 m2,一期拟建规模为4万m3/d,远期拟建规模为8万m3/d。
工程设计主要面临进水水量水质波动大、出水水质要求高及规划用地紧张三大主要技术难题。通过工艺方案比选及集约化厂区布局,在有限的土地范围内实现了出水水质达标。本文主要阐述了项目工艺流程的确定以及厂区的总体布局,并对多模式AAO生反池和磁混凝高效沉淀池工艺的单体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
综合考虑现有进水水质、污水纳管标准、典型水质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本工程的设计进水水质。出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国标一级A标准,其中CODCr、BOD5、NH3-N及TP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水的水质标准,具体设计进出水水质如表1所示。
表1 设计进出水水质Tab.1 Designed Water Quality of Influent and Effluent
为保证污水厂出水的高水质要求,本工程采用“预处理+二级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预处理采用粗/细格栅、曝气沉砂池和初沉池;生物处理采用多模式AAO工艺;深度处理采用新型磁混凝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浓缩+外运方案。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Fig.1 Flow Chart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按照《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ZBBZH/CW,修订)中污水厂建设用地指标的最低标准,4万m3/d规模的污水厂(二级处理+深度处理)最小占地约48 000 m2。而本工程规划用地为24 014 m2,只有标准用地面积的一半。在如此有限的用地范围内,要实现污水厂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工程设计面临较大的挑战。
生物处理构筑物是污水厂的核心单元,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元。生物处理区的布置是关键,本项目的多模式AAO生反池采用矩形廊道式,为与生反池衔接,初沉池和二沉池均采用矩形平流式沉淀形式,三池合建,初沉池出水渠即生反池进水渠,生反池出水渠直接连接二沉池总进水渠,一体化布置,高度集约,节省用地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其次,深度处理区沉淀工艺采用新型磁混凝高效沉淀池,水力负荷大,停留时间短,沉淀效率高,最大限度节省占地。
污水厂总平布置如图2所示。按功能区划分为厂前区、污水处理区、污泥处理及辅助用房区三个主要功能区,其中污水处理区又可细分为预处理区、生物处理区、深度处理及出水区。厂前区集中布置在厂区东南角,且位于东南上风向处,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污泥处理及辅助用房区布置在厂区北侧下风向处。根据污水厂进、出水方向,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布置于厂区西南侧,初沉池、AAO生物反应池与二沉池合建布置于厂区西侧。高效沉淀池布置于厂区西北侧,反硝化深床滤池、加氯接触池及出水泵房布置于厂区北侧。
图2 污水厂厂区布局图Fig.2 Layout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随着截污纳管等一系列水污染治理措施的稳步推进,原本直接排入自然水体的工业污水逐步纳入城市污水管网,与人口增长带来的生活污水增量相比,污水厂服务片区工业废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通过对片区现有污水厂的调查发现,污水厂进水水质经常超过原有设计指标,且水质水量的波动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工程进水接自中横线污水干管,与原污水处理系统连接,进水必然存在工业废水带来的水量、水质波动问题。
显然,应对污水水质、水量的波动,单一的生物反应运行模式很难保证出水水质达标。项目采用多模式AAO工艺,通过池型的优化设计,可以根据进水的水量、水质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运行模式,切换为常规AAO工艺模式、改良AAO工艺模式和倒置AAO工艺模式运行。常规AAO法主要适用于污水处理厂进水NH3-N和TP浓度较低的情况,按常规的脱氮除磷可满足要求;改良AAO模式主要适用于进水TP浓度较高而NH3-N浓度不高,需要强化除磷效果的情况;倒置AAO法主要适用于污水处理厂进水NH3-N较高,需要强化生物脱氮处理效果的情况。
本项目AAO生反池功能分区如图3所示。当污水从A池进入,外回流污泥从A池进入,混合回流液从C池进入,形成了A池和B池为厌氧池,C池和D池为缺氧池的常规AAO工艺;为避免混合回流液中的硝酸盐对厌氧区产生不利影响,在厌氧池之前增设厌氧/缺氧调节池,形成改良AAO工艺,污水按比例从B池和A池流入,外回流污泥从A池进入,混合回流液从C池进入,A池为选择池(厌/缺氧),B池为厌氧池,C池和D池为缺氧池;调整污水进入点,污水按比例从A池、D池分别进入,外回流污泥从A池进入,混合回流液从A池进入,形成了A池、B池和C池为缺氧池,D池为厌氧池的倒置AAO工艺。
图3 多模式AAO生反池功能分区图Fig.3 Functional Partition of Multi-Mode AAO Tank
工程设AAO生物反应池1座,分两组,平行运行,污水经中间进水渠通过电动进水调节堰门配水进反应区,进水渠下方设回流污泥渠,通过内回流渠道闸门分配至反应区。本次多模式AAO按常规“厌氧、缺氧、好氧”的顺序进行设计计算。
每组生反池设计流量为0.231 m3/s,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设计取值4.0 g/L。好氧区污泥龄取9.5 d,好氧池计算容积为7 769 m3,实际单组好氧池平面尺寸为50.4 m×20 m,有效水深为8 m,有效容积为7 865 m3,水力停留时间为9.44 h。缺氧池按生物脱氮设计,设计进水总凯氏氮为47.5 mg/L,出水总氮为15 mg/L,缺氧池计算容积为3 854 m3,实际单组缺氧池平面尺寸为27.4 m×20 m,有效水深为8 m,有效容积为4 204 m3,水力停留时间为5.0 h。厌氧区设计停留时间为1.5 h,生反池总计停留时间为15.9 h。设计混合液回流比为300%,污泥外回流100%,混合液回流泵及外回流泵均采用潜水轴流泵,各4台,两用两备,混合液回流单泵参数:Q=700 L/s,H=1.2 m,P=15.3 kW;外回流单泵参数:Q=231 L/s,H=4.0 m,P=15.7 kW。每格厌/缺氧池和缺/厌氧池配置潜水搅拌器1台,共计8台,每台功率为5.0 kW;每格缺氧池配置潜水搅拌器2台,共计8台,每台功率为4.0 kW。
3.3.1 磁混凝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集高效混合、提升絮凝、斜板(管)沉淀三个过程于一体,目前在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中已广泛应用,具有诸多优点:①混凝与沉淀时间短,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②同步高效除磷、SS、COD,出水水质稳定;③通过沉淀区污泥回流,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药耗。
磁混凝高效沉淀池工艺是在常规高效混凝沉淀工艺中添加磁粉,使磁粉与混凝絮体有效结合,大大增加了混凝絮体的密度,加快了絮体的沉降速度。显然,絮体沉降速度的提高可使沉淀区负荷增大,沉淀池面积可大大缩小。普通高效沉淀池水力负荷一般控制在12~18 m3/(m2·h),磁混凝高效沉淀池工艺的水力负荷可达20~40 m3/(m2·h)[3],相同流量下,后者占地较前者大为减小。本工程因占地紧张,磁混凝高效沉淀池自然是不二之选。再者,因混凝絮体密度及沉降速度增大,沉淀池药剂(PAC、PAM)投加量大大降低,运行药耗费用大大降低。相关研究显示[3],在某污水厂一级A提标改造中试中,PAC投加量仅为5.2 mg/L,PAM投加量为0.45 mg/L,药剂及磁粉费用不足0.02元/t水,由此可见,磁混凝工艺带来的日常运行药剂费用的节省是相当可观的。
图4 磁混凝沉淀池工艺流程图Fig.4 Flow Chat of Magnetic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Tank
本工程磁混凝高效沉淀池工艺的流程如图4所示。二沉池出水进入磁混凝沉淀池,整个沉淀池分为磁混区和沉淀区两个功能区。污水经快速混合、磁粉混合及絮凝反应后进入沉淀区,在沉淀池实现泥水分离,沉淀污泥部分回流至磁粉混合区,剩余污泥经磁分离装置进行磁粉回收后进入后续污泥处理设施。磁分离装置的设置解决了磁混凝技术应用中磁粉的流失问题,常见的磁粉回收装置有转鼓型、格栅型、带型等,本工程采用转鼓型磁粉分离装置,可实现磁粉回收率99%以上[4],少量流失磁粉通过分离装置进行外加补充,与回收磁粉一起进入磁粉混合区。参比类似项目的运行经验,磁粉补充量不大于5 mg/L,对于4万m3/d规模污水厂,磁粉补充量约为0.2 t/d,按磁粉价格3 000元/t考虑,磁粉补充费用约0.015元/t水。
本工程设沉淀池共两座,对称布置,并行运行,单池设计流量为0.322 m3/s。单池快混池及磁粉混合池平面尺寸均为2.5 m×2.5 m,有效水深为7.0 m,停留时间均为2.3 min;絮凝区平面尺寸为3.2 m×3.2 m,有效水深为7.0 m,絮凝时间分别为3.6 min。混凝区每格设置搅拌器,变频控制,搅拌速度沿进水方向逐渐降低,保证混凝效果。沉淀区采用斜管沉淀形式,斜管长1.5 m,高1.3 m,倾角为60°,斜管区上部清水区高1 m,沉淀区水力停留时间为5.1 min,加上混凝区停留时间,高效沉淀池HRT总计为13.3 min。沉淀区表面尺寸为6.7 m 6.5 m,设计表面水力负荷为27 m3/(m2·h)。
3.3.2 反硝化深床滤池
(1)在狭小的用地范围内,通过构筑物一体化布置形式,最大限度节省占地,实现了用地少、出水水质高的目标。
(2)二级生物处理段采用多模式AAO工艺,通过池型的优化设计,可以根据进水的水量、水质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运行模式,稳定脱氮除磷效果。
(3)深度处理段磁混凝高效沉淀池工艺水力负荷高,停留时间短,占地极小,药耗少,可实现同步高效去除磷、SS和COD;与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联用,确保出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国标一级A标准,其中CODCr、BOD5、NH3-N及TP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水的水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