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本名叫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不到六十年,三十多岁才开始发表作品。他却留下了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及数百万字论文、随笔、散文和游记。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外祖父。他母亲是意大利血统,能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她在司汤达7岁时逝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是医生。思想特别开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世界名作。
1779年他来到巴黎,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被革命形势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1800年他随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到了意大利米兰。从1806年到1814年,他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
1814年拿破仑下台,他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得不到什么,离开法国侨居意大利米兰。他长期在米兰居住,并以米兰人自居。
他从1817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名为《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的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后来收在文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的文章。此后他转入小说创作。
《往事连篇》于1825-1826在英国《伦敦画报》连载,1826年法文译本和改写本在巴黎不列颠书店与读者见面,开始时无人知道作者是司汤达。司汤达逝世后他表弟柯隆伯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作品的部分底稿,把它收入1854年版的《司汤达小说集》。
《媚药》写于1830年1月,同年6月发表于《巴黎评论》。他承认参考了十七世纪法国作家斯卡龙的作品。
《米娜·德·旺格尔》写于1829年12月至1830年1月间。几经修改,生前未发表。在他死后11年巴黎的《两世界评论》才刊发。
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9年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红与黑》于1829年动笔到1830年脱稿。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这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数十篇短篇小说。在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逝世时,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汤达是以长篇小说名世的。他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传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他的短篇小说也写得十分精彩,生动传神,脍炙人口。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译为《卡斯特罗修道院长》)等,堪称世界短篇小说花园里的奇葩。
小说《血染风情》(直译为《宠爱過度反害人》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两篇的题材有类似之处。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不同,一起是1585年前后,一起是1740年前后,但两篇小说都写出了封建制度的惨无人道,和贵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贵族家庭为了保证家庭的财产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财产传给长子,对于其余的儿子只给一定的生活费,对于女儿则一律赶出家门。或者嫁出去换一笔财产,或者把她们送进专门为这些人开办的贵族修女院。进了修女院则等于进了坟墓,与外面的一切联系都要切断。正如《血染风情》里修女说的:“父母把我们送进修道院,家庭财产都被兄弟霸占,我们被关在这座活人的坟墓里,没有第二条生路。”但是少女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幸福,想方设法与外面的情人幽会。然而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便要被视为渎圣罪,轻则打入地牢,终身监禁,重则处死。《血染风情》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写的就是贵族修女们的生活,她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对受社会与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们英勇反抗,追求幸福与自由的行动则予以热情的歌颂,把这些“淳朴而富于感情的人”称为“现代文明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