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欣欣
我是经常读诗的,但很久没读诗集了。因为现在的诗集能打动我的不多。我读诗是因为在编辑杂志时有大量诗人投稿。因为读的诗多了,雷同的诗多了,好像有点麻木了。因为从诗人的创作水准中很难找到新鲜感与独特之处。可是,当我收到诗人伊蒙红木从千里之外寄来的《云月故乡》诗集时,情丝涌起,感觉这本诗集是有可读之处的。
诗集《云月故乡》206页码,分六个章节。我细心读起。
诗集的第一章节:与迁徙有关。
这个章节给读者的感觉非常朦胧。但能让我感受到与生活有关,与命运有关。不是那种风花雪月的诗。
因为我写小说,而小说是以人生命运为主线的,所以我喜欢有关写人生的诗。在这一章节中收录了《注定别离的选择》《记忆》《故乡》等诗作。
诗人在《注定别离的选择》中这样写道:
天神赐予的地方,不断繁殖的
人类代替树木占满山冈
猎物一天比一天少
田地长出的粮食糊不饱众口
从这段诗句中我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态变迁的生死攸关意识。这种攸关不是诗人对个人生活的担忧,而是对人类的担忧,这是宽广的思想意识。
诗人在《记忆》中这样写道:
一座坚固的记忆
遗传自祖先
像太阳不会撒谎。
我从诗句中能感受到诗人思想的光芒。诗人的思想是那么远。远的让我追述到人类的起源,因为我们的祖先不可能比太阳存在还早。而诗人把记忆、祖先、太阳联系在一起,作为这首诗的开篇,这是很成功的。
诗人在《故乡》中这样写道:
故乡,枕着欢乐,枕着忧伤
一只载着前世今生的独木舟
芦花飘荡的清潭,治疗心疾的良药
灵魂栖息的孤岛
诗人伊蒙红木把故乡比喻成良药,药是治伤用的,人的心灵会受伤的。生活中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会想到故乡。故乡是我们成长、生活过的地方。在故乡留有我们许多难忘的记忆。诗人的高明之处是没有直接写故乡,而是用哲学性的文笔写出了故乡在心中的份量。
在我读完诗集《云月故乡》第一章节时,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伊蒙红木是位优秀的诗人。她写的诗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有着特有的融合。
诗集的第二章节为:故乡的事物。
我从名字上就能读懂诗人想表述什么。看上去很明了的文字,读起来会更顺口,入心。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给读者好的阅读感觉。
我在读《半路听到的独语》时,从诗的题目就觉得有种别样的情意,这情意如同远方飘来的浓浓酒香,诱惑着我,吸引着我。当我翻到这页时,却发现是首短诗,全诗只有十行,这让我意外,这么具有深意与内涵的题目完全可以写成组诗,长诗,而诗人为什么写这么短呢?不解与疑惑伴我读着诗,慢慢品味其意,其情怀。我渐渐懂得了诗人写诗时的感知。诗人在这首诗里写道:
语言无法打通你的心脉
世上的路被你暴饮一生的酒精堵死
面对面
你的生死,我无动于衷
孤鸟藏进深秋叫冷
杂木林地独自荒凉
那将是我丢弃你的地方
像把破损严重没有锋刃的刀扔进河底
世上除了逐日流逝的春光
有谁可以质问我的冷漠
在我读过这首诗后沉思良久,想像着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态与创作意图,假如这是一位男诗人写的詩,我是不会有疑虑的。我可以把诗人看成如同李白,杜甫的诗风,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怀,是男诗人的风格。而出自女诗人就疑虑特多了。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诗人处境是非常好的,并且生活与工作也是顺心如意的,那么诗人为什么写了这样伤感的诗句呢?
我带着不解合上了诗集,看着诗集的封面,如同面对面与诗人交谈。我逐渐读懂了诗人写诗的心情了。诗人在用超大的心怀感受着人间事故的变迁,把意境投向很远……
在诗集第二章节里还收录了一首《乡间经声起》的诗,这首诗也是值得一读的,如果说《半路听到的独语》给了我一种超世俗的感怀,那么这首《乡间经声起》的诗如同一首从乡间飘来的歌谣,让我回到静谧的生活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流行歌曲风靡一时,其中有着许多民间歌谣。那时我是沉浸其中的听者。
我也喜欢中国的山水画,记得小时候,过年时家里总是挂着许多年画,画中的房子在山水之间,山间有白雾飘缈,如同人间仙境。童年的我总是身陷其中,心想那是生活最好的地方。可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没有找到,一直在繁杂的城市生活。城市的钢筋水泥,给人以冷漠,让人焦虑不安。
现代化进程的城市让人的情绪处在高度昂奋中。我们需要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可是只有与众不同的心态才能调解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诗人伊蒙红木生活在云南大山深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雅创作环境。而她的心态又是那么好,所以能信手拈来写出这样的诗。这种心境看似简单,而生活在城市的诗人是很难做到的。
当我读到:
云雾散尽
村庄中央高挂的经幡随风扬起
挺直的经竿上,照妖镜里人影晃动
还有走来走去的黑狗尾巴
这不是难得的享受吗?
诗集的第三章节:与爱情有关。
一目了然就知道是写爱情的。可是在这一章节收录的诗直接写爱情的却很少,少的几乎没有。因为写爱情的诗太多了,多的数不胜数、自从人类存在时就有了爱情,就有了性欲,这是生理的需要,也是物种繁衍必备的本能。人类繁衍下来没性欲是不可能的,有性欲没爱情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悲,还是喜,这两种肯定是人们知道最多的。可以说每个人的人生过程中都要出现的,都要经历的。而诗人的高明之处是在创作时规避了直接描述,而是用哲理表明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比如《白女人》中诗人写道:
通体雪白女人
不惮用最贪婪的方式断绝世俗的烦扰
任凭从脚跟堆达云发的白银购走她的一生
她在阴冷潮湿的矿洞舞袖
奔行的血液祭献涂抹泥巴的白天与沉静的黑夜
只为博得茂隆山银神仅有的一次回眸
我们很难读到爱情这两个字,然而诗人却写着一个女人对爱情的回应和向往。有人说女人在爱情上是最容易失去理智的,我也这样认为,诗人好像也是这样的心情。伊蒙红木是女诗人,更懂女人的心思,也懂女人对爱情的观念,所以她写爱情诗,写的哲理与深邃,能洞察到爱情的深处。
诗集第四章节:与守土有关。
我们通常是以守家,守国有关,很少有写守土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面对的都是土地,在没有遇到外敌入侵时,土地还需要守护吗?诗人伊蒙红木又不是边防战士,她想守护什么呢?我从《那些不屈的灵魂站满山冈》的诗句中感受到了诗人的用意。这首诗分了5个段落,是诗集中比较长的诗。诗的第3段落这样写道:
子弹穿越了1934年的春天
青布包头可被打散
草屋可被烧焦
地可烂,身可杀
一副钢板身骨不可下跪
血染了芭蕉战壕
牛皮围封碉堡
阿佤的弩箭大刀不死地直指敌人
从这段诗句中我能感受到诗人有关保家卫国的豪情,也有着同仇敌忾的志向,如同面对来犯的敌人,战在杀场之上,冲锋陷阵的勇士。
诗人提到1934年这个间点,显然诗人对故乡的历史是了解的,不难推测的想到那年,在诗人的故乡发生了战事,应该说为了保卫家园许多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及生命。
诗人在用锐利的诗句颂扬那些为守卫故乡献出生命的英烈,也在为那些远去的灵魂立传。这一章节还收录了《南依河畔的勋章》及《火草》等诗,这都是值得一读的诗。
诗集的第五章节:与亲情有关。
在这一章节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苦荞花》和《透过我的窗口》两首诗。因为写亲情的诗太多了,可是能找到新鲜感觉与立意独特的却不多。在《苦荞花》中诗人这样写道:
大片大片苦荞花盛开
新月刚刚发芽
母亲让女儿来到世上,在这个宁静的夜晚
以后很长时间,母亲依旧种植苦荞
磨苦荞面,做荞粑粑
度过饥荒,因为苦荞极易生长
撒一箩籽种,满山坡摇曳
长大后女儿常常出远门
母亲月光下为她祈祷
像播种苦荞一样虔诚
不论走向何处素白的苦荞花和母亲慈爱的脸庞
是女儿放在背上的乡情
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故乡曾经生活比较艰苦,为了解决温饱,人们种植生长力强的苦荞,苦荞面一度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食品,人们与苦荞结下了深情。诗人用苦荞释放出对母亲,对亲情的怀念与感知。
这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这也是诗歌这一文学艺术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所在之一。
诗集的第六章节是:与死亡友有关。
诗人很年轻,生活得很好,很幸福,而年轻的生命却想到了死亡,初看让人不解,可细想起来不难理解,人出生后面对的就是死亡,生活不过是人们走在死路上的过程。
记得多年以前我刚从事文学写作时有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跟我说起小说的写作。他说小说最好是从后往前写,因为想到了结尾,那么开头就一定要与结尾相对称。虽然我不是很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但不能否认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方式。
生命也是这样。出生之后我们应该想一想在死之后能留下什么,如果这么想了,也就知道在出生到死亡的路上应该做些什么,应该留下什么。
这个章节中有一首《如果我死》的诗。这首诗用假设做题目,我从题目就能感受到诗人想的是什么。诗人如果这么想,那么她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因为她热爱诗歌创作,为诗而生,为诗所想,还有着这么多创作灵感与智慧,能写不出好诗吗?
想来诗集《云月故乡》放在案头已经很久了,一本不算厚的诗集让我读了很长时间,慢慢品味其意。当合上书时,看着淡黄色,有着故旧的封面时,如同面对不知价值的红木家具,让我想了很多,其实这本书2016年才出版。我认为诗集的设计者是有意用故旧来衬托出书的内涵与价值。
我从读诗集,联想到了诗人。诗人伊蒙红木原名刘玉红。从诗人的笔名看就知道这是位少数民族诗人。她来自云南佤族诗人。这也是我第一次读佤族诗人的诗集。
伊蒙红木生活在云南,云南离青岛是遥远的。我能在遥远的地方读到来自远方诗人写的诗集是幸福的事。相信诗人伊蒙红木也有这种感觉。
我仿佛听到了那首彩云之南的歌: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
孔雀飞去回忆悠长
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
秀色丽江人在路上
彩云之南归去的地方
往事芬芳随风飘扬
蝴蝶泉边歌声在流淌
泸沽湖畔心仍荡漾
记得那时那里的天多湛蓝
你的眼里闪着温柔的阳光
这世界变幻无常如今你又在何方
原谅我无法陪你走那么長
别人的天堂不是我们的远方
不虚此行别遗憾
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出美女,也是出诗人的地方。祝诗人伊蒙红木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在诗林中争艳,绽放得更加绚丽与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