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地妖娆
要把跨国夫妻做成戏里的完美模版,妥协与牺牲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要用什么样的技巧来弥合,婚姻维系本就需要智慧,跨越国界的夫妇争取幸福就更得开动脑筋了。
1995年,内地著名主持人鲁豫和在美国相识相恋的男子成功牵手,这段维系了四年的婚姻据说因家暴而终结,就此打碎了无数对“跨国婚姻”抱有美好期望的男男女女之迷梦。当中国单身适婚人士打开世界的大门,择偶范围就大无边境了,不少“梦幻”婚恋故事由此诞生,从邓文迪到汤唯,韦唯到秋瓷炫,看似“高大上”的夫妻模式,其中的甜蜜与尴尬、幸福或苦痛,唯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唯恐天下“故事不多”的电影人也通过作品展示了一些典型范本。可以说,关乎跨国婚姻的影视剧,挖掘的正是不同国家民众的价值观碰撞,给将目光投向全球的单身国人提供了参考依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八九十年代初,中国逐渐从公派留学走向自费留学,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留美潮”。签证难办,学费昂贵,要拿到绿卡更无异于中头彩。香港女导演罗卓瑶执导的电影《爱在别乡的季节》讲的就是这段五味杂陈的往事,女主角张曼玉和男主角梁家辉搭夫妻档,妻子拿到留美签证之后便在美国没了音讯,丈夫只得通过偷渡来到纽约,孰料这次千里寻妻竟以酿成血案而告终。留美梦,在当时诸多的电影人眼中带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向往这自由民主的土壤,坚信在那儿能掘到人生中第一桶金。因此诞生了微妙的“跨国婚姻”模式——也就是假结婚。
根据留美女作家严歌苓小说改编的台湾电影《少女小渔》可说是其中代表,这部由张艾嘉执导的剧情片,巨细靡遗地讲述了内地少女小渔为在纽约唐人街获得合法身份,听从男友安排,与六十岁的意大利裔老人马里奥·莫雷蒂假结婚的故事。这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般配的夫妇只能硬着头皮同居,并逐渐互相理解,情感也有了微妙转变。之所以非得这么做,皆因美国当地移民局花样百出的婚姻真实性调查。
看过经典老片《绿卡》的观众都知道,美国移民局对于“绿卡婚姻”相当敏感,为摸清一场跨国婚姻是否属实,他们不仅要以“隔离审讯”的办法对夫妇提各种私密问题,用以调查他们是否真正了解对方,甚至还会随时上门抽查,经常三更半夜进行“偷袭”,只想看看二人有没有同床共枕。
尤其现下的互联网年代,社交软件的普及也令移民官们有了更多调查渠道,他们可以通过脸书等社交信息的获取,了解夫妻二人的情感状态、照片,朋友评论等一系列资料,为婚姻的真实性进行全面验证。2015年《世界日报》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公民与外籍移民的假结婚比例高达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像《少女小渔》里那样的情况至今仍是存在的,有美国人专门借此敛财,甚至发展成了欺诈的一种新模式。无数的美国骗子在网上伪造资料,与中国单身男女通过网络进行虚拟接触,双方在未曾见面的情况下达成婚约,借机骗取钱财。
于是乎,“跨国婚姻”成了某种变了味的“糖果”,与爱情毫无干系,只是改变命运的一种取巧手段。一方要钱,一方要身份,就这样达成了利益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都无人相信邓文迪与美国富豪默多克的婚姻具备感情成分,人们更多地只是盯着女方“全球十大超级富豪太太”冠军的头衔。
东方人为什么要找老外结婚?
大导演李安给出过一个很在理的答案——人权自由。
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伦理电影《喜宴》也给跨国婚姻作了极好的诠释,片中赵文碹扮演的男主角高伟出生自传统台湾家庭,作为一名同性恋,他的取向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得到认可,美满婚姻更是无从说起,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跨国找伴侣。因此高伟在开放的曼哈顿有了理想归宿,与一名美国青年过上夫妻生活。美国与台湾距离遥远,家中父母从表面上看又对外国的情况不太了解,令其得以彻底地“性解放”。
如果说《喜宴》中的高伟最大的困境就是其伴侣无法得到保守父母的认可,那么电影《面子》里的女同志薇面临的是中国人更敏感的触角——面子问题。在这部伍思薇执导的电影中,陈冲扮演的薇的母亲虽然是美籍华人,可骨子里也未曾抛开自己的民族性,面对女儿出柜的事实,她就像所有东方母亲一样无法接受,甚至逼女儿去跟男人相亲。也就是说,即便子女注定要有一场跨国婚,也必须得在父母的允许范围之内,所谓“伦理”的界限不可跨越。
莫说中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便是日本也存在同样的跨国目的。今年四月,一部根据田龟源五郎同名漫画改编的日剧《弟弟的丈夫》首播,引发观众共鸣,故事说的是男主角的双胞胎弟弟长居加拿大,弟弟去世之后的某一天,突然来了一名加拿大壮汉,自称是弟弟的正式夫君,令男主角惊慌失措。保守含蓄的东方人,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处理伦理与自我之间的“矛盾”,跨国婚姻成了追求人权的工具。
纵观美国的平权史,自1962年伊利诺伊州废除鸡奸法,1970年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举行的大规模同志游行活动,1993年夏威夷州允许同志结婚,直到2015年美国最高法宣布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化。对于渴望婚姻的同志来讲,那里等同于“天堂”,由此令“跨国婚姻”大军又加入了无数战友。
正常的跨国婚姻无处不在,尤其在国际化大都市中国上海,洋媳妇和洋女婿比比皆是,远嫁异国的中国男女也不胜枚举。可正常的夫妻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因为那本就是一次关乎信仰、文化、生活习惯磨合的终极大考验。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却是两个家族的事。深谙家族伦理之道的李安总能抓住这个核心点,于是拍出了特别走心的电影《推手》。《推手》中的跨国婚姻是极其常见的,留居美国的儿子娶了当地媳妇玛莎,并将退休的父亲老朱也接到了美国。与其说老朱不适应洋媳妇的持家之道,毋宁讲是他完全不适应美式生活,一次次或大或小的冲突与误会由此产生,公公与媳妇之间的隔阂终究影响到夫妻感情。儿子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甚至产生了要把父亲赶回家的念头,导致老朱一气之下自己跑到唐人街当洗碗工,将这段跨国婚恋导致的矛盾升至白热化。
老一辈对于儿女的跨国恋存在心结很常见,那么夫妻双方在没有老人横插一杠的情况下是否能得以圆满?也未必。
1993年公映的美国电影《喜福会》便涉及这个痛点,这部根据谭恩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有一段情节特别经典。片中的女儿李娜因为与母亲存在严重的思想代沟,急于摆脱现状的她选择和一名美国的会计师结婚,结果对方在婚前提出了“AA制”的要求,从此开始了她的另一段艰苦旅程。夫妻之间不仅所有生活花费要分开算账,连冰箱里的食物都贴上了各自的名字,任何一方都不能动对方买的东西。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这样的夫妇简直匪夷所思,他们合住的房子瞬间变得冰冷起来。可见,生活理念相距甚远的恋人,倘若没有磨合到位,跨国婚姻就只能成为折磨。
当然,深谙人情世故的长辈们也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不少东方家长对儿女的跨国恋并不看好。201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我的达令是外国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片中立志要成为漫画家的女主角纱织,与美国作家托尼相爱,当她带着洋女婿见日本家长的时候,当场就遭到父亲反对。父亲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对方的国籍让他堵心,很可能因此无法与女儿在家庭观念上完全契合;二是女儿正处于奋斗期,一旦跨国结婚,就难以实现漫画家的梦想;三来语言交流也有障碍,尽管托尼日语流利,可英语差强人意的女儿又要如何与美国公婆顺畅交流?
这些实打实的問题,令纱织与托尼的跨国婚结得一波三折。幸运的是,正因为托尼是美国人,不存在日本男性的“大男子主义”,他甘愿成为“家庭主夫”,全力支持纱织的漫画事业,这才解决了最核心的麻烦。
当然,无论一段婚姻跨不跨国,都要涉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常琐事,能不能磨合出一个美好未来,很难判断,磨合形式也因人而异。犹记内地女演员宁静,在1996年拍摄电影《红河谷》时与美国演员保罗·克塞假戏真做,次年跨入婚姻殿堂,并生下儿子雷纳,可这场他人眼中特别完美的跨国婚却仍以失败告终。回归单身生活的宁静多年后曾在一档访谈节目里这样说:“没有结过婚的可以尽管去试,看有没有用吧,其实就算结了也没用。”足见跨国婚并没有给予她太多良好的感受。
也有诸多不太接地气的跨国婚恋题材影视作品,将其彻底变成了童话。胡玫执导的电影《芬妮的微笑》,把中国留学生与奥地利女子长达60年的爱情长跑诠释得凄美动人;许秦豪的《好雨时节》让韩国男神郑宇成与内地女神高圆圆搭成情侣档,将跨国恋曲演绎得火花四射;在台湾打破票房纪录的纯爱片《海角七号》里有一段哀婉清纯的中日恋,戳中无数观众的泪点……
这些严重美化了跨国婚恋的作品,其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没有贴近现实生活,让人们只看到光鲜的一面。可事实上,婚后面临的种种误解、冲突,以及弊端,才是夫妻双方都不容忽视的潜在敌人。
如何让跨国婚姻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正常”?这是个问题。
追溯起来,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有过一段举国瞩目的跨国婚姻,那便是著名女演员沈丹萍与德国男子乌韦喜结连理。这段婚姻能维系至今,并成为榜样,不外乎“入乡随俗”四个字。沈丹萍虽然是在父母反对的情况下坚持去了德国,可丈夫适时也转变观念,化身中国式好男人,不仅每个月收入上交,对时不时耍小脾气的妻子更是千依百顺,由此成就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