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扬仲
【摘 要】如何提高古代散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一直是许多老师在研究的问题。在文言文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乏味、枯燥,甚至老师也是深感头疼。但是文言文教学又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课题,特别是以其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令许多老师是花费太多精力而收效甚微。在此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陋见,望各位同仁斧正批评,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技巧;积极性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一般不主张咬文嚼字,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又要要求学生要有朱光潜先生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课堂的“紧张感”,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学生消极对待,而老师更可以说是“死板”教学。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许多老师会不同意,但如果你注意教育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这样的问题你也会遇到。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对一般文章在理解上都会吃力,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更是“天书”。所以在这里的课堂上,学生枯燥、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授课前,我们最好做到对文章全方位的把握,这是上好一堂文言文的关键。一般其他类型的文章我們可以“天南海北”的知识穿插于课堂之中,但文言文不能这样。一般文言文,字数就是几百来字,大多数老师基本就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介绍背景、作者,学生朗读,然后就逐段解析,归纳实词虚词,句式,翻译词句,如果都一个模式,搞千篇一律,何谈去提高学生积极性呢?而且,很明显,这样的老师对文章把握是不够的。打个比方吧,如果我们让学生的每天早点、午饭、晚饭是同样的菜,坚持一天两天肯定无所谓,津津有味,但吃上一个星期呢?可能他们还没坐到饭桌边就开始无胃口了。授课同样如此,老师要懂得给学生随时换些新鲜的吃法,从而调动学生的胃口。那么,怎样才能从全局上把握好文章呢?大体说来又这么几种途径。首先,了解与文章相关的一些文言文或者文言文的赏析、解析、点评,这样可以做到博采众长。许多好的文章赏析我们可以放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激发学生趣味、增长知识。其次,了解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何不反过来理解,“人如其文”呢。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和生平处世,这样我们就可以深入去探讨文言词句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这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最后,了解文章所针对的社会现象,并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的做法很适合某些借古讽今类的文章,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我所说的这些不只是表面上去了解社会背景,还得要找出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并作相应的探讨,从而也就明白作者写作的用心了。其实,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老师应该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但如果这样就课前准备不够,学生听课时你就缺乏一个系统的互动过程,那么学生肯定会感到乏味和枯燥了。
学会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讲授文章。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很少有老师去研究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讲授,一般都只是认为学生能弄明白就好了,这样,授课过程肯定会显得干瘪和苍白,何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我们主张“教无定法”,对于文言文更是如此。山珍海味都会有腻的时候,何况让人头疼的文言文呢?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多变换教法。这就是说不同的文章我们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针对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教法。,如《六国论》《过秦论》的逻辑性较强,说理性很好,顺便就可以给学生讲论辩的技巧;《鸿门宴》《荆轲刺秦》的故事性较强,历史感也不错,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感悟此文;《归去来兮辞》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抒情性较强,可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朗读的角度去感受文章情感。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方式可以采取,这里只不过举些例子罢了。比如,自主式课堂,就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老师只做辅助的作用,不只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找出答案。这种方法适合自读性文章,如《种树郭橐驼传》。虽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法,但是适当的变换教法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我们要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同时给自己的教法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和新的教学思路。
朗读式教学法。许多老师可能会忽略这一点,认为文言文时很严肃的文章,非逐字逐句释疑不可,侧重于对文章的讲解而忽略朗读。如果是这样,知识点倒是可以面面俱到了,但课堂却缺少了活跃,缺了一些精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时足够了,但文章的精神和灵魂却架空了。其实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法同样适用。论辩性文章,可以让学生读出论辩的气势和逻辑上的严谨;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出情节的起伏跌宕;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走进作者,深味他们的心灵情感。何况,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朗读看做是一种“调味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一些段落的朗读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朗读来展现文中各色人物形象。
典故、成语熟语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生硬的教学生去背,去翻译文章。要懂得适当的一些典故、成语熟语区激发学生积极性。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劳苦功高”等成语熟语的运用,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文学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展开到“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等典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积极性。
当然,针对文言文的教法还有很多。应该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适用的教法。这里,我只是就我个人对文言文的一些了解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和谬误,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探索。
注释: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审定.
②吕叔湘著《吕叔湘论语文教育》P6、P13、P25、P55,河南教育出版社.
③叶渠梁、李腊生主编《新编高中文言文注·译·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