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往事》:百年城市的前世今生

2018-08-30 03:04张碧琪
商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李明城市化青岛

张碧琪

青岛往事永远不会随风而逝,它一直传承在城市的脉络里,一直与我们相关。

用文字追溯过往,用旧照追忆芳华,重构这座百年城市生动的历史记忆。青岛文史学者李明的“青岛历史书”——《青岛往事》日前出版,2017年12月23日下午3时,李明携新书《青岛往事》做客如是书店,举行签售分享会,与读者共话青岛往事。著名作家、《藏獒》小说系列作者杨志军以及新锐90后艺术家钱荣荣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作者李明1962年出生于青岛,是青岛本土城市化和人文思想史研究学者,他对于青岛往事的探究融通着这个城市三十余年的文艺精神和历史,曾出版有《青岛:老房子的记忆》《塔楼上的青岛》《中山路:一条街道和一座城市的历史》等著作。“当历史写作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无可置疑的垄断行为的时候,人们贴近前辈过往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了。”李明谈道,自己只是想通过档案文献的甄别与筛选,在尽可能靠拢历史真实的冲动下,还原那些曾经存在过得人与事,并且希望这些努力,不是离着历史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

签售会上,李明分享了创作《青岛往事》的初衷。他认为就青岛城市风云激荡的百年发展历程来看,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史实。在《青岛往事》的叙述中,李明将青岛百年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就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化的整体格局而言,自1898年进入大规模城市化开发的青岛,始终没有摆脱边缘化的宿命,对中心的渴望和与之相伴的文化融入与更新,裹挟在社会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全过程之中,痛并麻木着。”李明在序言中写道,“而在20世纪下半叶,尽管大部分中国城市命运走向相同,但彼此之间的精神气息与文化呈现方式还是大有差异的,所谓洋气与土气之类,时尚与原生之类,多纠缠在此前50年文化身份标识上的不同辨析。”诚如斯言,这两个50年加起来,以青岛历史进程为缩影的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移植”与“在地”。“革新”与“再生”的路径,基本也就明了了。青岛作为开放城市,与广州、上海、天津等相类似,追求现代性的痕迹无疑重一些,而速与另外一些更大数量的、坚守內生性文化的内陆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向的作风不像内陆城市那般步履沉重。生活在青岛,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多种文化彼此间的共生、反思与交错,而这种碰撞正体现了青岛文化令人沉醉的别样性和别致性。

杨志军也提出,青岛最缺乏的不是建筑街道的考据,而是具有穿透力的思想,李明是最早注意到这一点的作家。李明用他的笔触和文字,为青岛的历史研究插上了思想的翅膀,把历史文字赋予了文学的力量、思担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使得青岛文化变得深刻而不是浮泛在表面,使得青岛文化变成每个人内心所认同的东西。其实,文化对人的塑造和改造才是作家和读者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李明的作品以剖析人的内心、文化成因和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见长,而《青岛往事》也始终没有抛开对人的认知。殖民文化、改良文化和半岛所具备的农耕文化三种大文化相交所塑造出来的是别样的青岛人,但是这种别样的特色我们挖掘得还不够。

当我们翻开这本《青岛往事》,一幕幕往事便在眼前浮现。自120年前的那个冬天德国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青岛的未来注定将会在一片风云变幻中趺宕起伏。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记忆已被磨灭。很多旧事也不再被提起。如今青岛已经跻身准一线城市的行列,新生一代的青岛人,似乎也已经渐渐淡忘了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青岛往事永远不会随风而逝,它一直传承在城市的脉络里,一直与我们相关。《青岛往事》分七章演绎了50余位传奇人物生命中最鲜活的记忆,牵引出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青岛的如烟往事,还原那段不长的历史,述说那些生动的故事。

猜你喜欢
李明城市化青岛
李明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明月申牌?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
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