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摘要:校园火灾具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的特点,会对校园内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运用定性、定量相辅相成的层次分析法对校园火灾风险进行研究,建立模型,提出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风险。
Abstract: The campus fi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ertainty and danger,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personal property of the relevant personnel in campus. The risk of fire in campus can be reduc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analyze the risk of fire in campus, establishing models and proposing preventive measures.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校园火灾;火灾预防;风险管理
Key words: AHP;campus fire;fire prevention;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0-0020-03
0 引言
校园的火灾风险评价牵涉到的要素很多,各要素之间关系又不確定,更是牵涉到管理等人为因素,很多要素都不能量化,对校园火灾风险进行精准的评估并不容易[1]。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确定因素、随机因素多并且不断发生变化,由此造成的风险将可能导致校园火灾的发生。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要对可能导致事故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控制,形成一套风险管理体系,做到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序化、网络化,才能在风险导致事故发生前进行预先的防范,尽量将“大风险降为小风险”,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 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风险管理既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对可能出现的威胁项目的各种因素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识别、评估、控制,以减轻风险,保证项目按原计划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
1.1 风险识别
就是找出项目的可变要素以及风险来源、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风险的影响,明确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哪些风险有可能会影响项目。在风险的分析中,不要只注意当前风险的状态和预防措施的分析,还应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把握。
1.2 风险评估
就是将风险的影响大小进行对比,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估有定量评估和定价评估。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综合评估法、层次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敏感性分析、影响图、计划评审技术以及多目标决策树法等[2]。
1.3 风险控制
项目风险控制包括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根据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和项目实际发生的风险与变化,所开展的项目风险控制活动。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大小五个方面提出控制策略: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分担。
2 层次分析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对两两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作出比较判断: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特征向量,就可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3]。
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时,应将问题层系化、清晰化、系统化,建立一个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2 构造判断矩阵
校园火灾共由5个风险因素组成,对其进行两两判断确定因素间相对重要性值,构造一个矩阵,接着根据专家组依据有关规则对风险要素进行两两对比研究给出相应的数值,整理后就可以到风险因素权重的判断矩阵。
校园火灾危险性评价因子判断矩阵10,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人员素质,救援设备及疏散,火灾原因,财产重要性及密度判断矩阵20,21,22,23,24如下:
对上述矩阵进行列归一,行汇总,再列归一求其权重。
构建判断矩阵时应参考传递性原理,要求判断不能较大的偏离一致性,为此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4]。即,利用特征向量法对一致性和相对一致性指标进行计算。
将权重向量W右乘权重比矩阵A,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存在且唯一,W的分量均为正分量。最后,将求得的权重向量作归一化处理即为所求。
特征值及其检验
经上述计算得出表2。
2.3 计算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进行目标总排序一致性检验:CR<0.10满足条件。
2.4 评价结果
根据各风险权重分析,可知各风险因素的严重性排序从高到低为火灾原因、救援设备及疏散、人员素质、人口密度、财产重要性及密度。因此要格外注意引发火灾的原因,将火灾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检查,减少火灾隐患,定期进行火灾演练,提高师生对火灾疏散救援的熟悉度,提高疏散救援的有序性。根据各分区总权重值,可知各个区域火灾危险严重性排序由高到低为:宿舍区、教学楼、图书馆、餐厅。风险控制措施也应该对宿舍区、教学楼有所侧重,以减少风险,减轻对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伤害。
由于各种因素,校园内存在火灾的风险。根据危险性排序可知教学楼和宿舍区为火灾重点防范分区,应该加大该区域的防火检查力度,在非重点区域也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和火灾预防,避免校园火灾的发生[5]。
3 减轻校园火灾风险的措施
3.1 提高高校火灾预防的重视
高校人员众多而且分布紧密,因此火灾一旦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实验器材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另外不管是图书馆还是档案室都保存有珍贵的资料,因此火灾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而且不管是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都是易燃易爆物的聚集地,因此火灾一旦发生,短时间内很难控制火情的延续。因此各高校上至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各级部门的负责人,下至老师、学生都要对火灾预防有清醒的认识并且提高对火灾预防的重视程度,从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火灾的防范,将火灾预防融入生活。
3.2 建立完善的消防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消防管理体制是搞好火灾预防的基础,有了健全管理体制的约束,才能确保高校消防工作走上正轨。在高校火灾预防过程中,建立以安全总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各单位、各实验室、各宿舍楼的负责人为次级负责人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消防管理体制,责任落实到人,逐级管理,逐级汇报,使消防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由第一负责人建立安全检查小组,贯彻落实消防各项要求,加大对消防重点防范区的检查力度,非重點地区也不能放松。发生火灾事故,按照“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没处理不放过,整改对策没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没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追究事故责任。
3.3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消防意识
危险源的对象最重要的既是对人的管理。高校人员众多且分布密集,因此增强教育理念,提高消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具有良好的宣传教育的平台,宣传手段多样。无论是校内报刊、校内网页、还是校园公众号都有不小的关注度,可在这些平台开辟专门的消防安全宣传专栏,大力宣传消防的法规、常识,培养师生员工的防火、灭火能力和自救意识,将杜绝隐患,火灾自救等融入进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还要定期进行消防演习,将学生消防的基本常识纳入到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将学生消防常识以及自救能力作为评奖评优的一项程序,与专业课的教学相结合,将消防隐患的杜绝,消防常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
3.4 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灭火器材处于良好状态
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宿舍、图书馆,都配备有各种消防设施。配置这些消防设施的目的是在火灾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以免威胁到校内人员包括师生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但是在很多时候,学校配备的这些设备,往往不能发挥本来的作用,达到预想的目的。或者是长期未检查出现某些故障,或者是因监管不力而丢失,或者是设备被锁无法打开。因此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将风险消除或是减小,给相关人员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应当在加强学校消防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在确保学校师生和工作人员掌握消防设施使用办法的情况下,完善学校配备的各种消防设施、设备的检查制度,保证消防设施、设备,灭火器材处于良好状态,消防通道保持通畅。这样,在火灾发生时,一定会有积极地作用。
4 结语
根据各风险权重分析,可知各风险因素的严重性排序从高到低为火灾原因、救援设备及疏散、人员素质、人口密度、财产重要性及密度。因此要格外重视易燃易爆物的管理,尤其是实验器材,各种电器;消除火源隐患,定期进行火灾演练,提高师生对火灾疏散救援的熟悉度,提高疏散救援的有序性。根据各分区总权重值,可知各个区域火灾危险严重性排序由高到低为:宿舍区、教学楼、图书馆、餐厅。风险控制措施也应该对宿舍区、教学楼有所侧重,以减少风险,减轻对师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伤害。现在校园火灾的研究已日趋完善,相信以后会有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应用到校园风险管理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文盛,郭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校园火灾危险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报),2008,5(4):108-111.
[2]王长青.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6):47-48.
[3]郭金玉,张忠斌,孙金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48-153.
[4]王振国.层次分析法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4(1):203.
[5]李文盛,郭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校园火灾危险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报),2008,5(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