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镇南 吴斌 董忠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8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显著升高,骨量的降低及骨组织微结构的改变,使得老年人成为骨折的高发群体[1],低能量损伤即可导致老年人脆性骨折,其中以间接暴力及跌倒、扭伤等损伤多见[2]。老年人在患有骨质疏松的同时,加之基础疾病,一旦发生骨折,长时间卧床将带来多种严重并发症,最终危及生命。初次骨折后康复不佳将使肢体功能不良,在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将导致再骨折的发生。因此,预防老年人群骨折是重点及难点,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3],1988 至2012 年在英国 50 岁以上骨折年发病率为116.3/10 000,然而目前福州地区尚缺乏大样本老年骨折流行病学研究文献,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住院的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老年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是否骨质疏松,统计其分布差异及致伤原因,最终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纳入标准:①年龄> 50 岁;②进行影像学检查,由骨科或放射科医师诊断为骨折;③进行骨密度检测,T<-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骨肿瘤、代谢性骨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因所导致)。
利用病案查询系统, 收集 2012年6月至2017年6 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所有老年骨折患者1535例,1例患者有多处骨折视为多例患者。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及骨折原因等资料。
采用AO骨折分型统计骨折部位,将舟骨、掌骨、指骨、手部多发骨折合并,记作“手部骨折”。将距骨、跟骨、跖骨、趾骨、足部多发骨折记作“足部骨折”。每5岁划分为一个年龄段,即:50~54 岁、65~59 岁、60~64 岁、65~69 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89岁和大于等于90 岁。分析发生骨折的年龄、性别及骨折部位的分布规律,骨质疏松与骨折发生的相关性,以及老年骨折患者的致伤原因。
使用SPSS 21.0(SPSS 公司,美国)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患者的不同骨折部位的性别构成、各年龄段的性别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
本研究共纳入1535 例老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67 例,女性1068 例(男女比例 1∶2.29),骨质疏松共 914 例,占所有老年人骨折的 59.54%。在 65~69 年龄段骨质疏松占比已达 53.42%,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步增高,90 岁以上患者基本患有骨质疏松(98%)。在 75~79 岁女性的骨折发生率最高(80.5%),男女构成比也在此年龄段达到最高(1∶4.13),男女构成比在 50~54 最低(1∶0.90)。各年龄段患者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55,P< 0.01)(见表1)。
表1 骨折患者年龄、性别、骨质疏松情况(n)
注: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
骨折部位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最多(36.48%),其次为股骨粗隆间骨折(11.01%)、股骨颈骨折(9.19%)和尺桡骨远端骨折(7.23%)。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骨质疏松患者所占比例最多(82.84%),其次是腰椎压缩性骨折(80.94%)、胸椎压缩性骨折(79.0%)、股骨颈骨折(73.76%)。女性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0.17%)最多,其次为股骨粗隆间骨折(10.21%)和尺桡骨远端骨折(9.74%);男性同样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8.05%)最多,其次为股骨粗隆间骨折(12.85%)和股骨颈骨折(8.35%)。不同骨折部位的性别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35,P< 0.01)(见图1)。
图1 不同骨折部位性别、骨质疏松数量(n)Fig.1 Number of gender and osteoporosis in different fracture sites (n)
在各个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中,跌倒始终是老年人群发生骨折的一个重要的致伤因素,其占所有骨折的68.62%。随着年龄的增长跌倒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9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因跌倒所致骨折发生率最高(78.0%),50~59岁的老年患者因车祸(17%)、跌落(13.4%)的的发生率最高,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因不明原因所致骨折在所有年龄段中最高(85.06%)(见图2)。
图2 各年龄段致伤原因的比例(%)Fig.2 The proportion of causes of injury in each age group (%)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预示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也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4]。据预测,到2050 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将达599 万例次[5],在不同地区的相关研究中,老年骨折的发生率均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绝经后女性均成为高发群体[6-8]。本研究中的1535例老年骨折患者同样以女性居多,为男性的2 倍有余,且在75~79 岁时,女性构成比最高,而在该年龄段骨质疏松的占比已达74.37%,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成为老年女性骨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9]。80 岁之后,男性老年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升高,男性骨折患者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多,构成比逐渐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基础疾病及老年人机体功能、身体的协调性逐渐减退的影响,跌倒是导致老年患者骨折及再骨折的一个重要的致伤因素,也是导致老年人伤残、死亡和经济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10]。
骨质疏松与脆性骨折密切相关,低能量损伤在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中极易导致脆性骨折[11]。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升高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相关[12],且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骨量丢失越多,骨密度越低,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13]。我国相关研究报道,60 岁以上妇女年龄每增加5岁,其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也增加 1 倍[14]。因女性绝经雌激素降低的影响,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远高于男性[15],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男性。在75~79岁的骨折患者中女性最多,男女构成比在此年龄段也达到最高,该年龄段整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74.37%,说明老年人骨折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男女骨折的构成比在80岁之后出现下降,说明男性在这个阶段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也在逐渐升高,也易因骨质疏松而导致脆性骨折。为防止老年人初次骨折及再骨折的发生,针对老年脆性骨折的预防,应强化早期诊断及早期积极使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同时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的宣教,在身体条件与许下积极采取手术治疗[16]。
骨折部位的相对集中、性别差异是老年骨折的特点,骨折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胸腰椎骨折(36.48%)、股骨近端骨折(20.65%)(主要为股骨粗隆间骨折11.01%,股骨颈骨折9.19%)和尺桡骨远端骨折(7.23%),合计约占所有老年骨折的65.99%。性别不同,骨折的好发部位也有所差异,女性以胸腰椎骨折最多,其次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和尺桡骨远端骨折;男性同样以胸腰椎骨折最多,其次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大部分骨折患者同时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首先发生在腰椎, 在50~59 岁时发生率为14%,但是到了80~89 岁, 脊柱和股骨测量部位的发生率相等(约66 %)[17],故骨质疏松成为老年骨折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老年骨折好发部位的构成特点,对于指导骨折的预防至关重要,在老年患者中,最需要预防的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其次是髋部骨折。除了骨折好发部位和构成比差异外,男性和女性另外一个不同点是男性骨折部位相对离散,而女性的好发部位相对集中,可能与男性所从事的社会活动较为广泛相关。总体看,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骨折,以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多见,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18,19],同时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使患者早期无痛性活动及下床,降低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从而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20]。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因机体各项功能逐渐退化,身体协调性及灵敏度下降,再加之脑血管病、帕金森、脑梗后遗症等基础疾病所带来的相关症状,如头晕、视力减退、行走不稳、精神和认知功能减退,导致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加大,成为主要的致伤因素,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一致[21]。统计发现,50~59岁的老年患者因车祸、跌落的的发生率最高,可能与该年龄段活动量较多有关。老年骨折中存在原因不明的骨折,可能是随着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不断加重,轻微的低能量损伤(如弯腰、喷嚏、碰伤等)不易被察觉而发生脆性骨折,所以积极地预防骨质疏松具有必要性。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应减少外出,外出时家人应加强陪护,尽可能避免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地面湿滑和卫生间缺乏扶手等),对危险人群使用助行器或防护装置,同时加强锻炼以训练平衡能力及肌肉力量,这些措施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本研究未对骨折的具体分型、并发症、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研究;②本研究仅纳入了我院住院病例,未对整个福州地区多家医院进行统计,结果有局限性;③未对患者是否进行骨质疏松基础治疗及饮食习惯等进行相关统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