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与民族认同

2018-08-29 11:00龙洁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

龙洁

摘要:通过使用问卷星发放自制问卷,调查苗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及民族认同,数据显示苗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苗语的态度较为积极,但与汉语存在着认知与情感的矛盾与错位,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有着强烈的感情,觉得苗语“亲切”“好听”,但觉得普通话更加有用。对本民族认同也较高,受性别、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苗族大学生;语言态度;民族认同

一、研究缘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加快,苗族人民面临着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作为苗族文化的显著标志——苗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苗族大学生作为苗族优秀青年代表对于苗语的态度和对自己本民族的认同影响着苗族文化的传承乃至影响着民族的未来。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的看法”戴庆厦[1]。王远新[2]认为语言态度是人们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或作出的评价。游汝杰、部嘉彦[3]认为:“语言态度是指个人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语言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评价,大体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这三个因素构成。本文所指的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某种语言的认知、情感、和关于语言作出的行为(倾向)。

秦向荣[4]则认为民族认同包括四个维度:认知成分(即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知悉,及其对民族客观知识的了解)、评价成分(即对民族身份积极评价,以及民族身份对自身的重要性)、情感成分(即对民族的依恋和归属感,从心理上把自己当作是该民族的一员)、行为成分(包括了为维护该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与利益而表现出来的一些典型行为和行为倾向),孙九霞[5]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民族认同本文所指的是民族成员对于自己所属民族或者族群的认知、评价,情感上的依附,并所采取的行为或者某种行为的趋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利用网络问卷工具“问卷星”进行发放和数据统计分析。在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杨玉[6]制作的问卷基础上进自行编制了《苗族大学生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基于多数学者对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的理解与定义,围绕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设计苗族大学生关于语言态度的问题10个,其中调查学生对于普通话和苗语的亲切程度、好听程度和有用程度采用问卷星里的“矩阵量表题”,得分越高证明态度正向。测量苗族大学是的苗语水平题有2个,主要是从“听”和“说”方面调查。民族认同感的问卷设计有8题,题目设计为矩阵量表题,即“非常不同意”1分、“有点不同意”2分,“无所谓说一般”3分、“有点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来进行民族认同的测量,得分取题项的平均数,得分越高(高于3分)则民族认同越高,得分越低(低于3分)则民族认同越低。同时问卷还设计了6个问题收集被调査人相关的社会背景资料,如性别、家庭背景、父母的民族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以期探寻不同社会变项与语言态度、民族认同差异的相关性,进而探求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差异的深层社会原因。共收得有效问卷721份。

(二)研究对象

在铜仁市四所高校他们分别为: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贵州健康管理学院发放问卷,共回收得有效问卷571份,被调査人相关的性别和家庭背景情况,其中男性占比18.39%,女性81.61%。家庭背景城镇为10.92%,农村为89.08%。被调查苗族大学生的父母民族情况,父亲的民族情况分别为汉族(9.8%)、苗族(88.24%)、其他民族(1.96%),母亲的民族情况分别为汉族(13.83%)、苗族(73.55%)、其他民族(12.62%)。被调查苗族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父亲的文化程度分别为文盲(2.87%)、小学(47.7%)、中學或中专(37.94%)、大学或大专以上(11.49%),母亲的文化程度分别为文盲(24.71%)、小学(57.47%)、中学或中专(15.52%)、大学或大专以上(2.3%)。

三、结果分析讨论

(一)总体情况

1.苗族大学生对苗语和普通话的认知评价态度。问卷设计了五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分别是“非常有用”计5分、“比较有用”计4分、“一般”3分、“不太有用”2分、“没有用”1分。调查结果显示普通话的平均分是4.98,苗语的平均分是3.57分。

2.苗族大学生对苗语和普通话的情感。问卷针对普通话和苗语的情感主要从亲切程度和好听程度来设计,分成两道量表计分题。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普通话的亲切程度平均分是4.25分,苗语的平均分是4.19,好听程度普通话和苗语的平均分分别是4.55分和4.02分。

3.苗族大学生关的语言行为倾向。问卷设计了与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时的语言选择,来试图呈现苗族大学生的行为倾向,关于语言选择使用结果显示,苗族大学生使用苗语主要是在家中或者在生活的村庄与同辈使用,在校读书和在外交往基本不使用苗语。还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今后教育你的下一代会选择哪几种语言?”,结果显示有57.34%的学生选择了“普通话和苗语”,28.45%的学生选择了“苗语”,选择单一的“普通话”和“本地方言”的学生分别为10.88%和3.33%,未有学生选择“苗语和本地方言”。

以上数据显示苗族大学生对本族语与汉语存在着认知与情感的矛盾与错位,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有着强烈的感情,认为苗语“亲切”“好听”,但对普通话的价值评价即“有用”更高,选择使用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的倾向性更强,苗语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使用,而且与年龄的大小呈现明显的关系,与年纪最大的祖父母辈使用苗语更多,与父母亲讲苗语降低,与兄弟姐妹或者同辈讲苗语最低,值得欣慰的是苗族大学生在选择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选择苗语的学生包括选择两种语言即苗语和普通话的学生合计比例达到八成以上。

(二)影响苗族大学语言态度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星自带的交叉分析和自定义查询数据,通过仔细比对和检索,发现不同的家庭背景、第一语言习得和苗语水平影响着苗族大学生对苗语和普通话的态度。

1.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对苗语的态度(见表1)。

2.第一语言习得的影响,苗族大学生第一语言是苗语的,对苗语的亲切程度、好听程度和有用程度比第一语言是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更高,第一语言是苗语的学生,对苗语的“听说”水平更高(见表2)。

四、苗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感的问卷设计有8题,题目设计为矩阵量表题,即“非常不同意”1分、“有点不同意”2分,“无所谓说一般”3分、“有点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来进行民族认同的测量,得分取题项的平均数,得分越高则民族认同越高,得分越低则民族认同越低。取关于民族认同感的8个题目平均分是4.37分,苗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较高。

按照性别和家庭背景分类,苗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数据比较显示,女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高于男大学生,城镇出生的学生认同感没有农村出生的认同感高,可能与语言环境有关,语言环境造成了语言的转用,在与学生交谈中,就有几个城镇的学生表示,虽然第一语言是苗语,但进入学校读书后就弃用苗语了,长大只听得懂,不会讲,关于苗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渐渐的就不太了解了。按照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分类,民族认同感,揭示了父母是“文盲”的认同感最高,其次是“大学或大专以上”,认同感得分最低的是文化程度为“中学或中专”,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父母是文盲的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或大专的学生所占比例少,但得分也较高,这可能说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些苗族人教育子女也还是要有关于本民族的内容。

五、结语及启示

苗族大学生对本族语与汉语存在着认知与情感的矛盾与错位,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有着强烈的感情,觉得苗语“亲切”“好听”,对本民族认同也较高,但认為普通话更加有用,这说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有着高度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能保持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化都能有比较理性的认识。性别、家庭生活背景、父母亲民族、父母亲文化程度都影响着他们的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133.

[2]游汝杰,部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3.

[3]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89.

[4]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孙九霞.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J].民族研究,2004(3).

[6]杨玉.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
宗教与民族认同浅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民族旅游与民族认同:互动与建构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