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我国大都市圈战略路径

2018-08-29 06:02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15期
关键词:大都市圈周边地区城市群

未来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应以大都市圈发展为导向,立足精神文明需求升级的现实基础,探索大都市圈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同并进的发展模式与合作机制创新路径。

坚持大都市圈战略目标和战略定力

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世界著名大都市圈多年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和丰富治理经验对于我国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多个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立足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围绕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现实挑战和治理需求出发,应加快发展我国大都市圈列为城市发展和城市群建设的战略目标。

要以“大都市圈”发展模式引领我国一些特大型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种模式强调圈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功能互补和相互带动,有利于中心城市的功能升级和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分散型网络区域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适度疏解城市功能、建设多个次一级城市中心,还需保持居住和其他城市功能的平衡与共存,以打造疏密有致、适度集约的多核心型都市圈结构。

发挥“文化型都市圈”引领功能

要以“文化型都市圈”引领、加快我国大都市圈的建设。都市圈发展不只是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包括着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城市的本质是文化,文化型都市圈代表了都市圈发展的更高形态。在全球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当下,“文化型都市圈”日益成为全球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

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指出:“在城市发展史中科学技术始终是重要的推动力,但是人文因素则一直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句话从侧面论证了,城市发展的最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自2003年伦敦市长发表“城市文化战略”的演讲,旨在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的文化中心”,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城市”,并投入巨资兴建新的文化设施之后,一个文化稀薄的城市必定是危机四伏的城市,而一个繁荣的城市必定有着积极健康的城市文化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共识。因此,随着2005年前后“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与战略逐步退居二线,文化城市成为众多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

建议依托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将“文化都市”作为落实“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框架,转变以工业化、现代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型都市圈发展模式,更加看重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的“文化型城市群”,大力培育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关系和协同发展机制,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综合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并在不断探索中走出大都市圈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路。

率先编制上海文化型大都市圈发展规划

率先编制上海文化型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上海文化型大都市圈,既是基于长三角经济物质基础和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是区域内丰富的江南城市文化遗产及升级复兴的需要。

首先,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我国启动最早、城市化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群,长三角在经济、资本、产业和人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目前,长三角核心区16城市GDP总量已占到全国的17.3%。从世界范围看,长三角和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两者差距已不再是经济总量、城市基建等“硬件”方面,而主要是在城市软实力和文化服务上。在长三角城市群内率先提出并规划建设上海文化型大都市圈,可为我国大都市圈及城市群摆脱“物质发达、文化简单”的初级形态提供示范和经验。

其次,地处经济极其发达与文化繁荣昌盛江南地区的上海及其周边区域,拥有率先在长三角城市群内建设文化型大都市圈的先赋优势。以文化型大都市圈为发展理念和模式,可充分发掘和激活传统江南城市资源和文化,是实现上海大都市圈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大都市圈周边地区城市群
近45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冬半年积雪时空演变特征
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布局战略体系
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姻探究
为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是“长短皆宜”的政策必选项
古代临济宗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承发展
201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对上海大都市圈的启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