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智”兴川在巴山蜀水波澜壮阔。影响最深的当是靠“智慧”破解了“世界大难题”。
灾后重建:水磨羌城
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几乎毁掉半个四川,当时西方媒体不相信川人在恢复重建中能破解这道“世界大难题”。
不期而至的灾难,把川人推到了命运抉择的最前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发展,立“智”兴川。成功组织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千家规划设计单位,万名规划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的规划大会战,有效集中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完成了39个重灾县(市、区)、702个镇乡、2197个村庄的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全域覆盖、层次完整的规划体系,保证了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今天 ,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看到的是崭新家园,感受到的是盎然生机。
“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韩国记者张宝森的感叹,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是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相信,在“世界性难题”面前,短短3年时间,四川就创造了人类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史上的伟大奇迹。
一位哲人曾说过“伟大的智慧一旦和伟大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就会像火种一样迅速燎原于人们心中,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
北川县新县城瞩目世界,就是伟大智慧与伟大实践结合的典范。作为地震灾后重建的新县城,是全国规划层次最高、建设速度最快、建设人员最多、施工难度最大、建筑民族化与现代化整合最好的县城。穿过“风雨廊桥”,行走在这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环境里,谁都会惊叹:这是一座从废墟上竖起的丰碑,一部振奋国人发愤图强的活教材,一首感动世界的赞歌。
从北川到汶川,置身于水磨镇,映入眼帘的宛若一幅水墨山水画铺展,新修成的禅寿老街店铺林立,雕花木门恢复了明清风韵,青山绿水间鲜活地再现《清明上河图》现代版。当之无愧地获得联合国“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布朗高度评价说“水磨镇是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
用伟大的智慧和伟大的实践创造的奇迹是动人心弦的。“东汽”浴火重生再次表明,恢复重建,实际是最高水平的建设和创新,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地震使厂区成为废墟,然而在建设者的科学谋略下,另辟蹊径,延绵十里的蓝色大工厂一年之间便拔地而起,遭受重创的“东汽”在异地迁建后焕发生机,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是震前的一倍,风电、核电、太阳能等领域跻身国际一流。
谁播种太阳,谁收获太阳。
从改革开放之初川人在深圳特区的创新创业,到最近几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场馆的建设;从成都府南河改造工程,到天府新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百万安居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管廊建设等等,四川建设大军无处不在,他们用一批批精品,推动行业进步,抢占发展先机,其核心武器就是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最典型的工程当是成都二环路的改造。
成都市二环路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近30个春秋的日光荏苒,使之未老先衰,在飞速发展的交通压力下,拥堵不堪,堵塞严重。据统计,2011年底成都汽车保有量直逼200万辆,居国内城市第三,而到2014年底,这个数字已快速上升至233万辆,仅次于北京,而成都道路密度却低于国家标准,尤其是二环路大部分路段高峰期交通几近瘫痪。
改造二环路摆在成都“五大兴市”的首位。
改造,面临诸多难题,城区交通本就拥挤,多处地铁施工相继展开,二环路改造一旦铺开,通行能力势必难上加难。此外,二环路总长28.3公里沿线数十万居民的日常生活、成千上万家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将受到影响,交通“阵痛”会辐射更多市民。
长痛不如短痛,破除“改造要堵,不改造更堵”的困局,既要审慎决策,更要勇于担当。
灾后重建:水磨羌城
曾在府南河改造工程中建树功勋的四川建设人,又一次担当历史重任,他们高举“创新驱动”大旗,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周密施工、坚持“绿色、环保、生态、利民”方针,首开若干全国先河:一是全线在高架基础上,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合二为一,以公交优先为导向的“双快”;二是高架净空9米,比国家规范标准高出4.5米,以独墩大悬臂替代传统的门框式墩柱,变单幅桥为双幅桥,中间镂空3米,增加了底层采光,这一切则是着眼高架桥下空间的通透和美观,尽可能减少对底层通行及邻近商家住房环境的影响;三是“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为了降低噪声影响,高架桥沿线5米内有民居的地方,以及环境敏感点,专门设置了声屏障,路面铺设新型混合料,比普通沥青混凝土降噪声1至2分贝,防撞墙增高至0.5米,既提高了安全系数,也增强了隔音效果,还为距高架桥10米以内的住房统一更换了中间隔音玻璃;四是为了便于市民换乘车方便,为沿线28对车站设置了过街天桥和自动扶梯。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现代化的色彩,被市民赞誉为“快捷路、幸福路、光彩路、生态路”。
伟大奇迹背后是什么?
奇迹背后挺立着大写的“人”字,是大智大勇的四川人,川人众“智”成诚,还人间锦绣巴蜀,在四川发展史上写下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
立“智”兴川,四川抓住发展的最大短板,壮“智”凌云。
什么是四川发展中最大的短板?
大诗人李白曾一针见血指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天府新区、天晖路/摄影:严永聪
破解“蜀道难”,是四川加快发展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仅要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还要面向世界,构建新的欧亚大陆桥和现代丝绸之路,打开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
空前的投资规模,空前的建设力度,使得四川综合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全省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000亿元,其中公路水运建设累计完成3600亿元,居全国之首,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31万公里,形成了包括7条铁路、9条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的17条高速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的17条进出川通道,新开工高速公路、铁路总里程超过6500公里。
这是四川交通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开工建设项目最多、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正在形成,“蜀道难”的历史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仅以民航机场建设为例,近几年来,全省民航运输机场达11个,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核心,已经向国内外128个城市划出航线,共开发国际航线33条,2015年12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投资698亿元,目前仅次于北京机场,有中国第二大新机场之称,中国航空第3城——成都正奋力打造国家级航空枢纽。
大道出川,蜀道不难,架起通道,融入世界,一头连着西部成都,另一头则连着欧州物流中心之一的波兰罗兹省,2013年4月开通的蓉欧快铁,正在加快成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从成都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沿途经哈萨克斯坦等亚欧3国直达波兰,蓉欧快铁改变了当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局面,也为整个中西部地区提供了通往欧州的陆上货运大通道。
立“智”兴川,“智慧城市”建设在四川方兴未艾,如今,1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如星火燎原向巴山蜀水蔓延,似百花争艳而绚丽多彩,似百舸争流而浩荡起航。
中国年画村(大乘村、射箭台村)集中居住区
灾后重建:翩翩起舞的羌族姑娘
在川东的广安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打造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确立“小平故里行,广安欢乐游”旅游品牌,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革命文化、红色旅游独树一帜。
在川南的兴文县,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展智慧管理服务,3年来处理城乡管理、应急指挥、社会治安、民生需求等各类案件20多万件,结案率达99%,让智慧城市切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川西的雅安市,加强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县、区、乡镇4G网络全覆盖,主城区WIFI覆盖率达80%,建成“西部云谷”IDC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各项目提供资源承载。
在川北的江油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项目,采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进行建设与运营,引进中兴通讯等国内知名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企业参与江油市IPC智慧中心、智慧政务、智慧城管三大基础功能板块建设,生机蓬勃。
智慧之花盛开在巴山蜀水天地间,“光网四川”建设,完成全省所有城区、农村场镇及一类行政村100%光纤覆盖,传统电话交换设备关电退网,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超过90%。至此,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3716个镇、22700个行政村实现全光网,光网覆盖2400多万户家庭,光网宽带用户超过730万户,光网用户平均上网宽带达到37.9M,居全国第一,三网融合IPTV用户增长率全国第一,县以下光纤宽带占比全国第一。
随着“全光网省”建成,四川已成为西部信息化新高地,为进一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互联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地处雪域高原的汶川县为例,大力推进风格各异的“智慧庄园”建设,打造完成水仁吉喜目谷、克格巴布纳等“7+1”生态经济庄园,产业型与康老型旅游型生态经济庄园“双模驱动”新模式,如今,灾区变景区,新村融入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新城镇拔地而起,吸引天下游客观光旅游,居民收入是震前两倍多,幸福的花儿绽放在汶川人脸上。
如今,智慧城市效应,已从巴蜀城镇向广阔农村蔓延。地处丘陵山区的青神县就诞生了首个“智慧新村”,她叫万沟村,全村高清电视、宽带覆盖率达100%,实现“电话、电脑、电视”三网合一,每户只需169元,赠送全家电话费,还提供80多套高清电视节目,20M宽带免费上网。
全光网四川,推动四川由“乡村四川”向“城镇四川”的华丽转身,让四川更智慧、更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