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昆刚殿考

2018-08-29 01:13赵学锋
文物春秋 2018年3期
关键词:正殿宫城大安

赵学锋

(张北县元中都遗址保护区管理处,河北 张北 076450)

引 言

元中都是元代除上都、大都之外的又一座都城,处于两都巡幸路线中西线的中点。元中都始建于大德十一年(1307),并设留守司为行政管理机构,至大四年(1311)四月仁宗即位后,“罢中都留守司,复置隆兴路总管府,凡创置司存悉罢之”[1],至正十八年(1358),元中都毁于农民起义的战火,只存在了51年。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馒头营乡,遗址内可见到凸出于地面的大型土堆30余处,地面散落有青石柱础及大量的砖瓦碎块。1998—200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张家口市、张北县文物部门对元中都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摸清了城址的布局结构,掌握了宫殿遗迹的分布和位置。其中,重点对遗址中央的大型基址(即一号殿址)展开了发掘,揭示了其建筑结构,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建筑构件[2]。

憾于史料记载的缺失,元中都宫城内的建筑名称大多已无从考证,唯一留下确切名称的是“昆刚殿”:至治三年(1323)九月,泰定帝在漠北即位后前往大都,“十一月己丑朔,荧惑犯亢。车驾次于中都,修佛事于昆刚殿”[3]。当时,元中都的宫城建成仅10余年,尽管留守司的行政建制已被撤销,但宫室建筑还完好,还可以当作两都巡幸时的一处重要驻跸之地。昆刚殿既然可以成为皇帝临幸之殿,说明其规格较高,而一号殿址在元中都诸多殿址中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结合元代皇室修佛事的史料记载,在分析一号殿的功能定位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元中都一号殿基址有可能就是昆刚殿遗址。

一、大朝正殿是元代皇室修佛事的重要场所

在元代,统治者笃信藏传佛教,待之以最高礼遇。北京十方普觉寺内的释迦牟尼佛涅铜卧像,是延七年(1320)元英宗冶铜50万斤铸造的,可以视为元廷崇佛的最好实证。帝师作为藏传佛教的代表人物,地位更显尊贵:“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4]

元廷崇佛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包括皇帝在内的皇室成员无一例外都要修佛,帝后受佛戒的记载不绝于书:藏历水牛年(1253),藏传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忽必烈及察必皇后传授了萨迦派的密法喜金刚灌顶”[5];武宗皇帝、皇伯晋王(甘麻剌)及今皇帝(元仁宗)、皇太后皆从(胆巴)受戒法”[6];泰定二年(1325)十月,皇后亦怜真八剌在大都“受佛戒于帝师”,十二月,“帝复受佛戒于帝师”[2];至顺元年(1330)二月“丁酉,帝及皇后、燕王阿剌忒纳答剌并受佛戒”[7]。另据《山居新语》记载,“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宝……此国俗然也”[8],即使是皇帝“登大宝”也需要先受佛戒,足见元代对藏传佛教的重视。

事实上,按照藏传佛教律部规定,皇帝除了受佛戒外,还要进行坐静、课诵、闻法等一系列的佛事活动,习佛、礼佛、修佛始终贯穿于皇帝理政起居的方方面面。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元代大威德金刚曼荼罗缂丝唐卡,下缘两端各织出两位供养人,右侧为文宗图帖睦尔与明宗和世,左侧为明宗后八不沙与文宗后卜答失里(图一),均双手合十作礼佛状,形象地反映出元代皇室修佛的状况。

除帝后及宗王贵戚自己修佛事外,朝廷举行佛事之繁也是有元一代尊崇佛教的一大特征。皇帝命帝师及僧侣在大内宫殿中做佛事的例子贯穿诸朝,不胜枚举:至元二十三年(1286),“命西僧递作佛事于万寿山、玉塔殿、万安寺,凡三十会”[9];延七年(1320)“三月甲午,作佛事于宝慈殿”“,冬十月壬子,作佛事于文德殿四十日”“,十一月丁亥,作佛事于光天殿”[10];致和元年(1328)春正月“,命帝师修佛事于禁中”[11];至顺元年(1330)夏四月壬午朔,“命西僧作佛事于仁智殿,自是日始,至十二月终罢”,九月丙午“命西僧作佛事于大明殿”,十二月丁卯“命西僧于兴圣、光天宫十六所作佛事”[7];至正七年(1347),“二月甲戌朔,兴圣宫作佛事,赐钞二千锭”[12]。

既然皇帝修佛不忘须臾,那么皇帝起居之所无疑也是习佛、礼佛、修佛之所。

大明殿,又称长朝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殿也”[13],是元朝的政治权力中心,同样也是皇帝修佛的地点,最好的例证就是“游皇城”。至元七年(1270),忽必烈“以帝师八思巴之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一,顶用素段,泥金书梵字于其上,谓镇伏邪魔获安国刹。自后每岁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启建白伞盖佛事,用诸色仪仗社直,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云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14]。这是大都每年最盛大的一项宗教活动,用于放置白伞盖的大明殿,无疑是活动中的核心建筑。

图一 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元代唐卡下端的供养人

大安阁是上都宫城中最主要的建筑,虽然名“阁”,但实际上相当于上都的正殿:“(世祖)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既登大宝,以开平为上都,宫城之内,不作正衙,此阁岿然遂为前殿矣。规制尊稳秀杰,后世诚无以加也。”[15]关于大安阁的功用及具体陈设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进行推断。至元十三年(1276)五月,南宋恭宗赵降元后被送到上都,“世祖御大安阁受朝”[16]。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元成宗铁穆耳“即皇帝位,受诸王宗亲、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17]。同年,元成宗嘱咐胆巴国师:“明日月旦就大安阁释迦舍利像前修设好事,师宜早至。”[18]大德十一年(1307)五月,元武宗海山“即位于上都,受诸王、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大赦天下”[19]。由上述记载可知,大安阁不仅是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点,而且设有佛堂,供奉有佛像,那么在阁中修佛事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皇帝日常起居的宫殿要为皇帝修佛事提供便利,即使是大明殿、大安阁这样的正殿也无一例外。既然元帝曾在大都和上都的正殿修佛,那么中都的正殿也非常有可能曾用于修佛。

二、一号殿是元中都的正殿

据《经世大典》记载,“上都、中都诸城,咸仿此(大都)而建焉”[20],可见中都的规划是以大都为蓝本,与上都也有较多相似之处。

大都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侧一棵树与大内南门(即崇天门)对准的方向为中轴线对称建造[21],宫城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作为宫城的正殿,大明殿的中心位置不仅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也被现代考古工作所证实[22]。上都的正殿大安阁近年也被证明处于宫城的正中[23]。正殿位于宫城正中的做法对元中都的设计应该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元中都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建造的(图二)[2],皇城南门、宫城南门、一号殿址、宫城北门、皇城北门从南至北排列,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宫城内众多殿址对称布列于轴线两侧。从位置上看,一号殿址处在宫城四门连线的交汇点上,居于宫城中心偏北的位置,其它殿址分布于四周,呈众星捧月之势。这样的布局显然是承袭了历代宫廷把规模最大的大朝正殿安排在显要位置的传统。

1999—2001年考古工作者对一号殿址进行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其建筑结构,对认定其规制及功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建筑形制上看,一号殿址平面呈“工”字形,具有典型的元代宫殿建筑特征。整体建筑在两层夯筑台基上,南北通长101.1米,东西最宽49.2米,高2.95米,“从南向北由月台、前殿、柱廊、寝殿、东夹室、西夹室和香阁组成”[2],前殿与寝殿间由柱廊连接(图三)。这种建筑布局与元大都的正殿——大明殿、延春阁“前朝后寝”的格局相同。

从建筑构件上看,一号殿址出土了大量用汉白玉雕刻的台沿螭首、角部螭首、莲花覆盆柱础、龙纹牡丹角柱石,施黄绿琉璃釉的团龙纹瓦当、滴水、脊饰、塑龙,灰陶质龙纹方砖等[2],可以说,象征皇权的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尤其是汉白玉石材在台阶、台沿、栏杆、柱础石等处的大规模使用,充分反映了一号殿较高的建筑等级。

图二 元中都皇城、宫城平面图

根据一号殿处于宫城中心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工”字形建筑形制以及大量高规格建筑构件的使用可判定,它应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大朝正殿,其地位相当于大都的大明殿和上都的大安阁。

三、一号殿可能为昆刚殿

1.元代修佛事的地点以正殿为主

不管是政治需要还是精神寄托,修佛事已经成为元廷不可或缺的重大活动。笔者对《元史》留下的历朝皇帝修佛的记录进行了梳理,发现元代宫廷内皇帝主要的修佛地点有大都的大明殿、延春阁、玉德殿、兴圣宫、隆福宫和上都的大安阁。其中,大都的兴圣宫是皇太后的居所,隆福宫是皇太子所居的殿宇,应为皇帝临幸所至,当属别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元帝主要的修佛地点几乎都是正殿,与元代帝王日常活动以正殿为中心的规矩正相吻合。那么泰定帝途经中都时选择在昆刚殿修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昆刚殿有可能就是正殿。

2.修佛事对空间的要求较高

图三 一号殿址平面图

修佛事需要有相对独立的较大的空间,用以摆放佛像及供奉用具,营造肃穆、庄重的氛围,表达皇帝尊佛崇佛的虔诚之心。我们可以从曾用于修佛并有明确尺寸记载的宫殿的建筑结构出发,分析修佛事所需要的具体的空间条件。

据《南村辍耕录》记载,大明殿为“十一间……柱廊七间……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13]。由于大明殿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前殿是举行朝会的地方,故笔者推测,佛堂更有可能设置在有东西夹室的后寝殿中。

延春阁位于大明殿之北,“是皇帝举行宗教仪式和宴会之所。规制陈设,大体上与大明殿同”[24]。延春阁是双层结构的建筑,下层为延春堂,上层为延春阁,通常总称为延春阁,平面布局为“寝殿七间,东西夹四间,后香阁一间”,其中“西夹事佛像”[13],延七年(1320)十一月丙寅,元英宗就曾“修秘密佛事于延春阁”[10]。

玉德殿也是元大都宫城内一处用于修佛的较为主要的宫殿,成宗、武宗均死于此。规格为“七间,东西一百尺,深四十九尺,高四十尺,饰以白玉,以文石,中设佛像”[13]。元仁宗延七年(1320)“十一月庚戌,铸铜为佛像,置玉德殿”[10],“十二月六日,进呈玉德殿佛样,……正殿铸三世佛,西夹铸五方佛,东夹铸五护佛、陀罗尼佛,皆用石莲花座及台光焰果钉座”[25]。由此推断,玉德殿的形制应为正殿带东西夹室的布局,东西夹室用于供奉佛像。

综上,不论大明殿、延春阁还是玉德殿,均为正殿带东西夹室的建筑格局,这样的空间条件为陈列佛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方便了帝后修佛。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元中都一号殿址后寝殿也是香阁带东西两夹室的格局。“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夹室面阔进深均三间,香阁也是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各有门道与寝殿相通。”[2]其建筑格局与大明殿、延春阁的后寝殿以及玉德殿的格局相同,具备供奉佛像的条件。

除一号殿址外,元中都遗址还有一些其它的建筑遗迹,包括围绕一号殿址的偏殿和一些后宫建筑。元中都建成后,相继设立了留守司、万亿司、虎贲司、光禄寺、银冶提举司等官署,结合历代都城行政机构均规划在宫城附近的传统,这些官署的位置应该就在一号殿址附近。这些机构行政职能较强且建筑规模较小,基本不可能用于修佛。此外,根据考古报告,后宫建筑的殿宇遗迹长度多数都在20~60米之间,高度仅有少数超过2米,体量非常小,规制远逊于一号殿,考虑到中都的使用情况,这些殿宇应不是皇帝轻易临幸的地方,而且这些建筑基址不是亚腰形,应该不是正殿带东西夹室的格局,不具备修佛事的空间条件[2]71—77。因此,泰定帝到中都驻跸,唯一能满足皇帝修佛需要的建筑就是规模较大且具有东西夹室的一号殿,一号殿址极有可能就是昆刚殿遗址。

综上所述,元中都遗址内的一号殿不仅是大朝正殿,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形式保证了皇帝在政治、生活上的需要,是唯一符合昆刚殿功能的建筑,因此可以认为一号殿就是昆刚殿。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刘建华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诚表谢意。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元中都:1998—2003年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5]昂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谱[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虞集.跋大安阁图[M]//虞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道园学古录.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18]念常.佛祖历代通载[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20]苏天爵.元文类:城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1]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2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J].考古,1972(1).

[23]李逸友.元上都大安阁址考[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2).

[24]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5]黄休复.元代画塑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猜你喜欢
正殿宫城大安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宫城·红色印象》
日本新天皇即位将“恩赦”55万犯人
川中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储集特征研究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金朝修建燕京汴京宫城指挥家辽阳渤海张浩
辽上京宫城遗址
川中桂花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再认识
大安北油田泉头组四段沉积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