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可可 吴丹丹
摘要:体育素养是大学生应有的必备素养,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体育通过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共同影响着他们的体育素养。指出通过课内外的特色体育(自助式体育课程、形意拳文化传承、素质拓展训练和课外体育训练及校内外赛事)对大学生进行大学体育教育,最终和艺术实践、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完满教育模块共同锻造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完满的人。在体育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学院特色体育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成效显著,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品质。
关键词:体育素养 高校体育 特色体育 改革
1前言
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是近十年全球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早在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开始对于构成学生体育素养的基本内容进行思考。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将学生体育素养基本内容做了进一步扩展。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通过实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會适应目标”等五个课程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由此确立了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框架。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强调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强调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体育素养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在此阶段认真把握体育素养的内涵并进行针对性的体育素养培育,促使学生对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意识、体育道德和精神等进行学习、领悟和沉淀,对其走上工作岗位保持锻炼习惯和能力至关重要。
体育素养主要是指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形成的体育修养,是一种体育能力与涵养,包括在体育理论、体育知识和体育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体育素养和体育素质、健康素养等有着密切关系,但从已有的相关研究资料得知:体育素养各要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体育知识缺乏;大学生运动技能低下;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大学生体育中心的德育模糊;大学生体育精神匮乏等。刘旭东曾在其撰写的《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素养》一文中指出: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有六种: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增强体育兴趣和自我锻炼意识;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注意及时消除避免学生运动厌倦心理;充分利用体育的各种手段,有助于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实践锻炼机会、促进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增加课外活动时数,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大学生处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培养其体育素养重点在于学校。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特色体育主要分为: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和校内外赛事。学院特色体育通过课堂(自助式体育课、形意拳文化传承和素质拓展训练)接受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其中,自助式体育课是三自主的原则:自愿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己选择喜欢的体育教师,这对培养体育兴趣,养成体育意识是有利的。另外,学院特色体育(课外体育训练和校内外赛事)也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体育锻炼平台,学院共有成熟的校队十余支,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上百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对每一届的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进校之后愿意加人校队训练。还有各院系的系队,以学院“阳光杯”和“至强杯”为主的体育比赛每学年有十几场,参与人数不计其数,比赛裁判都是老师带着学生,老师给学生培训并培养一批学生骨干裁判。学院为大学生营造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特色体育的具体表现
2.1特色体育深化大学体育改革
彭庆文曾经“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行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提出:大学体育课程是什么?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参与合理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来达到强身健体,提高体育素养,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等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其中,培养的人才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素养,才是大学体育课程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属于新兴项目,学院体育课程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体系中,是一种改革和创新,既使得体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拓展了体育课的空间与时间,还增强了实用性、增添了趣味性。素质拓展以山西省高校第一个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为载体,以必修课的形式在学生大一和大四时分别开展两天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围绕“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我突破、团队协作、沟通力、创新力、领导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大学体育课程的特点上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本身是我国体育文化传承的摇篮,学院将地方特色形意拳引入校园,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形意拳中心,特聘请太谷本地的形意拳名师教授形意拳,同时成立了系部和学院的形意拳队伍,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形意国粹”。形意拳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并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促进了形意拳的传播、普及和弘扬。
2.2特色体育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无论是自助式体育课程,还是课堂上形意拳文化传播,亦或者是素质拓展课程,皆属于课内。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阶段性的,也不是课堂上教学就能达到的。它需要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学院竞技体育(课外训练和校内外赛事)吸引并组织学生全面参与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团体性体育活动,重点实施篮球、足球、排球、铁人三项、游泳等项目,积极培养明星团队和明星队员。竞技体育校队和系队均是常年坚持训练,并且每个学期组织系部和院级的各项比赛,各项目校队更是每年多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进而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2.3特色体育对培养完整的人不可或缺
学院构建“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完满教育三者共同作用为支撑,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的新关系,更好地促进学院人才培养的优化,达到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实质上也是一种幸福教育。其实,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完满教育三者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关系,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学术培养与第二课堂培养的统一,知性教育与德行教育的统一。专业教育以通识教育为知识塔底;通识教育以专业教育的为知识塔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属于知性教育,完满教育属于德性教育,知性教育关注的是知识主体的塑造,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德性教育关注的是道德主体的塑造,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人。
综上所述,学校完满教育中的竞技体育(自助式体育课程、形意拳文化传承、素质拓展训练和课外体育训练及比赛)教育,是基于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的培养完满的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为与社会培养中坚力量的领导者的理念吻合。
3学院特色体育和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二者的关系
学院特色体育和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是息息相关的。学院的培养完满的人理念和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是一致的。体育素养是个人素养的主要方面,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精神品质之一。
学院特色体育主要在于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培养目标明确,体育意识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稳固的,体育精神是永存的,这些隐形因素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部分毕业生接受了四年学院的特色体育洗礼和培养,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步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工作,自身的成长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