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凯香
【摘 要】在中国新闻奖历届获奖作品中,反映重大主题、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占据绝对优势。本文认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对重大主题报道时刻保持兴奋状态,对新闻现场的呈现要关注每一个细节,要把握好稿件的整体布局,注意突出新闻的亮点,避免“高、大、全”式的报道,稿件要有新鲜感、接地气、入耳入心,让重大主题报道贴近受众,贴近百姓。
【关键词】广播 重大主题报道 基层记者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新闻奖历届获奖作品中,反映重大主题、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占据绝对优势,翻阅2017年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也不例外。获奖原因很多,其中掌握此类新闻的采写技巧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讲,作为地市级新闻媒体的记者,对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一直有着距离感。要么觉得这应该是中央级媒体的专属,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要么缺乏创新能力,把重大主题的报道做得循规蹈矩,呈现“高、大、全”式的报道;要么尝试做一些重大事件的衍生新闻,因为找不到出口而感到力不从心。那么,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到底要怎么做呢?一名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新闻素养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呢?
2017年,笔者和同事共同采写的长消息《速度与激情:“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通过时速420公里高速交会试验》(以下简称《速度与激情》)荣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本文从此篇作品采写前的精心准备、采访中的细节把握和最后的谋篇布局三方面,分析一下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一、认真研究,精心准备
(一)认真研究重大主题的意义和特点,寻找鲜活、生动、接地气的新闻点
这次获奖的作品《速度与激情》,属于重大主题范畴的成就性报道。这种科技题材的成就性报道是当下新闻报道的一块高地,但由于专业性强,报道很容易“面孔偏硬、调门偏高”。中国高铁近些年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新的外交名片。围绕中国高铁发展做文章,可以说大有可为,可是怎么才能把稿件写得生动而不拔高、在生动中出新意,则大有讲究。这篇作品没有教导式讲述高铁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前瞻性,而是借助这次交会试验,将大量背景材料融入丰富的现场情境,所有的“意义”“作用”“价值”毫不遗漏地呈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字里行间无不凸显高铁发展的来之不易和意义非凡,听起来入耳入心。
(二)要重视重大主题报道,平时多练兵,从生活中找角度
对于地市级媒体记者来讲,虽然不能亲历很多重大事件的第一现场,但是只要记者做个有心人,并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一方面对国家大政方针、法规条文了然于心,另一方面能够从基层出发、从百姓生活出发,必定能挖掘出鲜活的新闻,做出精彩的报道。日常工作中,每一次遇到重大主题报道,无论是简单的采访还是大型的直播,笔者都视为练兵练笔的机会,做足功课。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为例。奥运主题一定是当年的重大主题,但无论是奥运火炬传递还是奥运赛事报道,地方媒体均不占优势。笔者花费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和精力,对各行各业进行调查了解,终于在当年7月份的时候确定以郑州第五人民医院的一对情侣作为采访对象。这对情侣2004年通过层层选拔,作为代表中国的奥运家庭参加了雅典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同时又参加2008年的火炬传递,笔者深入采访,挖掘出其中的故事,制作了新闻专题《奥运之爱》,获得河南省优秀新闻二等奖。
同样在2008年初,我国南部遭遇不同程度的雨雪冰冻灾害,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湖南郴州等地看望断电多日的受灾群众时说,要让老百姓过年的时候用上电。笔者第一时间和郑州供电公司的援建灾区负责人取得联系,他们负责的正好是湖南郴州市区的供电恢复工作。虽然条件恶劣,困难重重,但是工作人员信心十足,笔者采写的长消息《点亮郴州过大年》,是当年河南省唯一一篇反映冰冻灾害的稿件,获得当年河南省优秀新闻一等奖。
2017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如:《“神舟”“天宫”完美对接背后的“吉林科技元素”》(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 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宁波广电集团)都是围绕重大主题、化宏观为微观、化高位为低位展开的,取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小见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作品也特别彰显出记者的功力,是对那些有准备的记者的最好褒奖。
(三)全情投入每一次重大主题报道,精心准备,周密策划
近几年,中国高铁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扩大版图,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世界上第一次时速420公里的高速交会,标志着我国已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具备设计制造满足世界各国不同需求动车组的能力,试验的成功对中国高铁走出去意义重大。为做好这次报道,笔者提前打印整理了近50页文字资料,不仅要求自己熟知国内国际高铁发展的不同阶段情况,了解每一次技术变革,也要求一起采访的年轻记者熟知这些信息。年轻记者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写一篇消息要搞得跟做一场直播一样复杂,笔者强调,你的态度决定了采访对象对待你的态度,你只有能听懂对方的专业表达,才会获得对方的尊重。功夫不负有心人,整个采访过程非常顺利,和专家的交流顺畅,为稿件后期制作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细节,凸显广播新闻“音外画”特质
声音传递的特质,要求广播新闻必须特别讲究“音外画”。“音外画”顾名思义,就是让受众从广播传递的音响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每个人的想像空间与形象思维,在大脑中生成相对真实的现实场景。广播传递的音响,包括现场声音、被采访者的谈话、记者现场描述等,因此,广播新闻对现场细节的捕捉、现场音响的收录、稿件串词的撰写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一)注重细节描写,增强画面感
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外貌、语言、表情)、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以及事件场景描写等,原来这更多运用在新闻专题和系列报道中,这些年,随着新闻故事化和小切口报道的推进,细节描写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消息写作中。笔者采写的曾经获得河南省优秀新闻一等奖的新闻专题《平民英雄“送水哥”》,讲述拥有两家家具厂的个体老板刘老发从小吃苦,看着夏天里连口水都喝不上的农民工朋友忧人及己,连续十几年义务给郑州市4座立交桥下的农民工朋友免费送水的感人故事。作品多处使用细节描写,比如:“记者去他家里采访,一直设想着这样一个热心做公益的老板家里该有多么富丽堂皇,可进了他家的门,看到客厅里连电视都没有,桌子上摆着一盘咸菜,还有两三个吃剩的凉馒头。”寥寥几句的屋内实景描写,勾勒出一幅写实的画面。主人公冷清简陋的家,与他对农民工朋友的慷慨,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过“耳”难忘,也让刘老发朴实的形象瞬间立了起来。这次《速度与激情》中也不乏生动的细节画面描写,比如:“就在11点19分50秒,两列动车组擦肩而过,车厢内没有明显的感觉。记者注意到,交会的一刹那,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阳重重地挥动了一下拳头。”其实,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笔者一直注意著陆阳的神情,他非常淡定从容,对试验成功的自信写在脸上。两列动车组交会的那一刹那,他下意识地挥动了一下右拳,“此处无声胜有声”,任何语言都没有这次挥拳更具有说服力。
(二)注重音响运用,增强现场感
典型音响主要包括现场音响、采访对象的谈话等,它的使用对广播新闻来讲不可或缺,也是广播新闻细节描写的极佳呈现方式。典型音响运用恰当,能够很好地重现新闻现场,将受众带入到新闻情境中去。《速度与激情》最典型的音响就是两列动车组交会时的声音,作品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虽然那一刹那很短暂,但声音清晰可辨,并伴有车厢内工作人员欢呼的声音,播出后让人感同身受。同时,在这篇3分58秒的作品中,我们播出了采访对象、现场音响、记者现场播报等6段现场音,声音呈现丰富多彩又各有侧重,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广播音响运用得较为成功。
(三)注重事例呈现,加大带入感
新闻传播中,给受众印象最深的是事例而不是观点,一旦记住了事例,观点也就记住了。罗振宇的視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每集只有短短几分钟,罗振宇说“做节目,不必讨好,可以讨巧,要让受众觉得花时间看(听)你的节目是值得的”。传播业界有个共识,叫做“内容为王”,要想赢得受众,必须言之有物,要以内容打动人、感染人。笔者曾经采访过黄河岸边的一位片警,他20多岁来到这里工作,现如今50多岁了,老百姓还都习惯叫他“小马”。他每天拿着大喇叭,骑着自行车,驮着个巨大的工具箱走村串户。笔者制作的社教专题《老民警“小马”》, 就讲述了“小马”与大喇叭、自行车和工具箱的故事。全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对仗排比,有的只是最朴实的交流、最琐碎的故事,却让人听完唏嘘不已,感慨万千,这就是讲好故事的力量,这篇作品也获得了河南省优秀社教专题一等奖。
《速度与激情》,虽然只有短短3分多钟,也不乏事例呈现。讲到交会安全,用中车长春轨道客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志超的话告诉受众,“列车整个网络控制系统设置了2526个监测点,(这个)车就已经有了1800个左右的监测点”。讲到交会过程非常平稳,交会试验非常成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阳在言谈中与过去做了比较,“过去长期跑的是时速160公里的车,就出现过在交会的时候一辆时速200公里的车把旁边车的窗玻璃吸走、车门破损的情况。现在你们感觉可能车微微颤动一下就消失了”。这些典型事例的运用既有说服力又使作品鲜活起来,缩小了和受众的距离,也让受众通过这些事例的讲述,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主题成就性报道。
三、突出亮点,让成就性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仅仅确立了新闻主题,拥有了大量的新闻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新闻作品。因为新闻素材解决的是“言之有物”的问题,新闻主题解决的是“言之有理”的问题,假如不把这些繁杂的素材和主题进行适当的穿插、组合,那依然只是一堆素材和孤零零的主题。所以新闻的谋篇布局非常重要,它解决的正是“言之有序”的问题。心中有“局”,提笔不慌,讲的正是新闻的整体布局。
(一)语言简炼
消息因其体裁特性,对语言的要求尤其严格。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写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表达了诗人创作时字斟句酌的严谨态度,这句话用到消息写作中也非常合适。消息的语言既要简洁,又须将新闻事件表达清楚、新闻背景介绍全面,因此特别考验新闻媒体人的素养。《速度与激情》全篇不到1200字,为了将新闻讲述清楚,笔者在语言运用上煞费苦心,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对420公里的高速交会,没有直接对数字进行解释,而是运用打比方,“两列动车组将在河南民权县境内高速交会,交会时两列车车距只有1.6米,相对速度瞬间将达到每小时840公里,相当于民航客机的巡航速度”,枯燥的概念马上生动起来,让受众印象深刻。再比如:为了表现这次交会试验的重要性,笔者采访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他说:“欧洲有机车和客车重联,但是没有两个不同厂家生产的动车组(重联)。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实现重联,确实体现了我们国家在列车系统的集成设计上有非常大的技术突破。”一个简单比较,优劣立现,无需更多的词句,我国高铁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和强大实力已经跃然纸上。
(二)层次递进
《速度与激情》采制了将近3个小时的录音素材,最后成稿只有短短3分58秒,但纵观全文会发现,作品绝不是长文压缩成短篇,而是进行了精密的谋篇布局,层次分明,向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呈现出最大化的信息量。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速度等级动车组的重联运行、不同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实现相互救援是这次交会试验的一个重点,我们采访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交会安全是这次试验的另外一个重点,中车长春轨道客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志超对安全保障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试验成功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阳详细介绍了这次试验的重要性和重大突破;已然成为中国新的外交名片的中国高铁,通过这次交会试验后,将在世界舞台承担怎样的角色呢?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周黎进行了理性分析和权威评价。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一一评述,既客观又权威,还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新闻性和说服力,生动的表达使重大主题平稳落地。作品还对中国高铁的技术发展和演变做了逻辑性梳理,穿插在试验的过程表述中,结构紧凑,内容扎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三)手段丰富
作品关注中国标准动车组历史性高速交汇试验,意义重大。在采访中,我们有过无数次探讨,不仅采访了文中出现的专家,还有动车组司机、乘务员、同行记者、郑州站工作人员等,被采访对象涉及这次试验的方方面面,多达14位。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至少写了7个版本文案,有记者体验式的、有动车组司机带入式的、有专家角度的,当然也想过创作一篇新闻专题来画卷式展现,生怕一篇几分钟的消息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内容,不能把中国高铁的成就表达清楚。最终,我们毅然选择长消息的体裁,融合多种写作手法,把细节描写、音响运用、文字修辞等发挥到极致,既表述完整,又独到有力,最终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通过这些努力,加上丰富多彩的呈现手段,以往板着面孔的重大主题报道,再也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而是可以随着新闻媒体人的潜心创作“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总之,此篇获奖作品抓住了重大主题,又能从微观和细节入手深入挖掘,充分运用广播音响的独特作用,结构紧凑、布局有度,获得了成功。同时也证明基层媒体人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有准备的人,照样可有大作为。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