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下的和谐”

2018-08-28 08:53盛捷妍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画矛盾

盛捷妍

摘 要:如果把绘画作品比喻成天平,我们的画笔就像是天平上的砝码,天平能帮助我们衡量事物,可是刻度尺上却没有书写美的标准。本文结合对中国画创作的认识和相关创作理论知识,来分析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对构思、造型、布局和风格的理解与体会,从而得出“矛盾时刻伴随着创作过程,唯有在画笔下取得和谐统一”的创作思想和感悟。

关键词:中国画 矛盾 和谐之美 创作和感悟

如果把我们的绘画作品比喻成一把天平,那我们的画笔就像是天平上的砝码,画纸上的每一笔都是在调节这把秤的平衡。失去“平衡”表现在创作中的多个环节,有时是布局的重心偏差,有时是形象的过度概念,砝码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多一点少一点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1]。天平往往能帮助我们衡量事物,可是刻度尺上却恰恰没有书写美的标准。绘画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画者视之为自己的孩子,观者只是各抒己见。通过创作,从不同的视角转换中对绘画创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我通过书写本文来分享个人见解,表达我的创作思想和感悟,虽初出茅庐,但我的片面之语若能与他人产生共鸣,足以令我欣喜,感恩。

一、中国画创作中的和谐之美

1.对创作的基本认识

有时候我们想画一只猫和一条鱼,一个在陆上,一个在水中,两者是天敌。因此,在很多艺术家的画面中可能出现的会是一只猫望着玻璃水瓶中的鱼。玻璃瓶在这里是个媒介,为运动中的事物提供了暂时的稳定,而绘画作品正是记录了事物相对静止时的这一瞬间。有人会说,这样的事相机不就可以做吗?相机确实可以拍下正在发生着的那一秒钟,记录最为真实的时刻,可是相机创造相片的过程是机械的,没有感情、没有意识的。而绘画创作的主体是人,它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活动。“创作”,创造之谓也,不仅是人的自我意识表达,也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创作离不开个体与社会,处于时代熏陶之下的“我”,除了学习前人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作品要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体现个人的审美和对艺术的追求。创作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初次创作的我来说,是一次崭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不断地激发和唤醒最深层次的自我,学会了独自面对未知的一切。

2.中国画中的和谐之美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带给人们的是视觉享受,眼睛所能接受的都是我们通常认为美的事物,就像人们往往会对身边长得美丽的女子莞尔一笑。但对于美的定义其实是众说纷纭的,而我认为,美是建立在和谐之上的,如果一个人的五官长得歪七竖八,都不匀称,谈何美。中国画的和谐之美在于诗书画印的融合,在画纸这个特殊的舞臺上,原本独立的个体在各自演绎自己的故事。正因为诗书画印有共同点,它们之间的矛盾能通过人为的安排成为主角或配角,因而奏响和谐的篇章[2]。中国画的和谐需要考虑其立意、内容、布局、语言、形式等多个要素,相互间有矛盾又有联系,可以说这是它的内在矛盾与和谐,这些要素之间的矛盾会出现在每个人的创作过程,是每位创作者的必经之路。而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明清以来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中国画时刻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种外在的矛盾要取得和谐,将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共同努力来完成,而我只是茫茫人群中的一粒小沙,并且这粒小沙子才刚刚起航,沿途中会受风雨的洗礼,但是小沙子会坚持走好每一步。中国画的内外和谐问题都出现在了我的创作过程中,以下我记录和分享的内容,是对创作过程中众多问题的概括和提炼,并选取其中对我影响最大,以及解决方式令我受益的四大方面进行阐述。

二、创作感悟——和谐之下的矛盾

1.矛盾时刻伴随着创作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矛盾无处不在,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矛盾,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一件艺术品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本身就是矛盾体。尤其在寻找绘画语言时,那种盲目、迷失时刻伴随着我,时时挣扎在理性的我与感性的我之间,让我倍感焦虑。作品的构思、布局、风格、造型等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服务于我的艺术表达,每一步之间并不独立存在,就像一个家庭中大儿子有大儿子的苦恼,小女儿有小女儿的麻烦,血缘是分不开拆不散的,要让家庭和睦,只有各自牺牲各自协调。而创作中我是画面的指挥者,我的审美决定了作品效果,它引导着我去感受画面,和谐统一全局,让作品呈现独特的生命。有时候解决问题需要一个“契机”,契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其是在创作这带有巨大偶然性的过程[3]。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一堆柴火想要烧起来,我却眼睁睁看着烟越冒越大,就是见不到烧起来的火苗。这就像苦苦地思索,始终找不到“临界点”一样,我们在原地踏步,无法突破。记得赵无极说过,你不能还没动笔先解决问题,那有什么意思,还没生出来,就已经同哪个结婚了,叫指腹为婚!创作过程无法预料,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也许是好的,何尝不是漫长人生的缩影。正因如此,创作成为一种独特的方式,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带领我们在矛盾中不断前进。

2.个性与情感是矛盾的调和剂

我喜欢画我见过的有感触的东西,正如冈察洛夫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受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4]情感是一种心理力,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也是创作过程中一路伴随的力量,其他创造性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理智地对事物的价值性做出判断,而艺术创作除了事先的工具材料、费用预算、作品效果预测等对完成作品条件的理性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带有情感的那种“入乎其内”的精神状态,用戏剧语言来说,则是能不能进入角色入戏,艺术家自己都不能进入角色,观众自然就更难进入了。至于进入角色的程度,就要看每个人对作品内容的感悟,对艺术表现的理解,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不同,所吸收的精神养分就不同,所谓的艺术观也不一样,自然在创作作品时带有不同的个人观点。而创作恰恰就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接纳新事物,追求变化,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这种情感的融入,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投入,也是在创作过程中对心理情绪的控制与把握,每每觉得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痛不欲生的时候,内心总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再等等,再坚持坚持。我的个性与情感是内心矛盾的调和剂,能帮助我在画笔下取得画面的和谐统一,不至于钻牛角尖,进入死胡同。情感的融入并不局限于这三个月的心理感受,它包含了每个人成长中对生活的积累和内心的积淀,这些是不能靠读书,靠研究学问达成的,这种对欣赏大千世界之美而产生的至性至情,需要每个人自己去玩赏,去体察,去品味。

三、结语

有人问我,明明你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是写意花鸟,为什么还要画人物?艺术是相通的,对我来说人物画是最难把握的,也只有当我尝试了最困难的,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才能逐步地确立今后的创作方向。从开始接触美术算起,如今已有20个年头,先后学习过多个画种,唯独中国画不敢轻易尝试。曾在于老外交谈时,被问起你知道青铜器是怎么制作的吗?兵马俑呢?那些几千年前精致的艺术品的制作工序呢?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好奇,可我却无言以对,惭愧有加。这件事促使我思考了新一代的我们将肩负何等的担子?终有一天有人问起你在中国学习艺术,你擅长中国画吗?而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他。我把创作中国画作为搭建学习中国文化的桥梁,愿自己可以延续前人的成果,不希望有一天前人的积淀离我们远去。

参考文献

[1] 姜耕玉,《艺术辩证法:中国智慧形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顾迎庆,《中国人物画造型研究——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思考》[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3] 陈萌昕、郝孝飞,《写意人物画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4] 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J],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上册[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6页.

(宁波市镇海职教中心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中国画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中国画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国画的终结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爱的矛盾 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