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归 怡雯
编者按: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河湟地区,既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典型的交汇地和文化走廊,更是华夏文化与西陲边疆文化的互渐过渡地带。千百年的多民族文化更替交融历史长河中,由此生成发展扩布四方,声名鹊起,深深地影响了中原文化和西北的多民族文化。而自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特别是元代明初,蒙古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进入河湟,而明代初年开始,汉民族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进入河湟流域,藏、土、蒙古、回、撒拉等民族和睦相处,并逐渐形成了多元杂居的文化格局,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交融发展与共存共荣,各民族文化彰显出了多元互补而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无不表达着河湟各民族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的向心力和具有极强的植根艺术的魅力,独星辉耀,光艳四射。
我省文化学者雨归先生和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生怡雯,潜心研究,广为阅读,搜集整理了《青海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学精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一则作为各民族的代表作,可以集中展示河湟民间文化的精华,彰显文化特色,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二则可作为《群文天地》的展示平台,使人们从中不忘初心,唤起文化记忆,强化文化情感,加强文化保护及传承意识,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既坚守根本,又具时代特色。
如果说青海是民族民间文学的“富矿区”。那么,藏族民间文学则是这块“富矿区”中的一枚绚丽多彩的瑰宝。
神话、传说、史诗
在藏族民间文学中,神话、传说是一种较古老的体裁。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出藏族先民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朴素认识,表现了他们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一般来说,藏族神话可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两大类。
社会神话以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从而艺术地折射出藏族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这类神话以人类起源等题材为主,如黄南藏区流传的《猕猴变人的故事》。如果说这一神话在整个藏区广泛流傳的话,那么,叙述神牛与先民婚配,衍化出民族部落的《年保山神的故事》,无疑是一则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神话故事。
自然神话则通过对种种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藏族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如流传在甘青藏区的《斯巴宰牛歌》,通过对答歌形式,用牛身上的各个部位解释天地、山川、森林、河流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联想十分丰富、奇妙。
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藏族人民认真观察各种白然现象,并按白己的认识和意愿加以解释,于是,便产生出许多饶有趣味的风物传说。如《通天河的传说》《昂欠苏莽山的传说》《青海湖的传说》等。这些风物传说,往往饱蕴青海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赞美之情,反映出他们乐观的性格和坚强的斗争意志。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广博、结构宏伟、流传久远的英雄史诗。它总汇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是“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格萨尔王传》是藏语传唱的一部英雄史诗,以主人公格萨尔大王为主线,叙述了一个古代藏族部落“岭国”领袖格萨尔统领岭国牧民,经过曲折困苦的境遇,降妖除魔、保家卫国、救护百姓、为民谋取幸福、自由而斗的故事。《格萨尔》分章本的头一章一开始就说:“因为妖魔鬼怪在四面八方搅乱人民生活,格萨尔要从天界下凡到人间去降伏这些妖魔,使人民安居乐业。”因此“抑强扶弱,为民除害”的主题十分鲜明,贯穿史诗始终。格萨尔一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正因为如此,格萨尔被称作是“拯救六道众生的船长,照耀人类的太旧,保护藏区的英雄,护卫释迦佛的使者”,“大地上的佛陀,不朽的擎天神柱,黑头藏民的保护者,救护现世的神佛,引导后世的上师,赐给众生成就的如意宝,征服魔敌的英雄,成就福庆的主宰”。史诗通过对主人翁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妖伏魔,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格萨尔》是一部典型的说唱艺术本,采用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散韵结合体”的艺术样式。其中散文部分用“说”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诗歌部分用“唱”的形式,表现对话或抒发感情。艺人们在传承这部史诗的过程中,吸收并综合了多种表现方式和手段,以一人多角色的说唱表演充分展示史诗的故事内容,表达说唱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说唱”这种特殊形式是《格萨尔》这部文化现象的载体。诸如:
我祭祀殊胜无敌的格萨尔王,您是降妖伏魔的能手,您是众位财神的珍宝,您是众位战神的首领,您是护法神中的传奇,您是众神中的骄傲,您是芸芸众生的守护神,您是所有人的战神,您是世间持明神的主子,您是佛苯两教的依托,您是砍下黑色魔头的精英,您是悬在毁佛灭教者项上的利剑,您是所有妖魔鬼怪不寒而栗的克星。现在我们要庆贺有幸目睹格萨尔王如意传记的福分。
民间故事
藏族生活故事的主人翁,一般是现实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人。故事反映的也是人们生活中曾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内容极为丰富。《文成公主》《牧童与仙女》《聪明的华日》《浪子洛着洛桑》《曼盖却鲁和华木宗巴的故事》《明珠》《打柴人与龙女》《鹿的女儿》《有情人终成眷属》《蛇的妻子》《一朵兰花的奇迹》《三句话的用处》《马夫娶公主》《惩治贪心的国王》《肉味与刀声》《国王与财主》《国王与穷孩子》《金兽、乌鸦和国王的故事》《牧羊人与国王》《遮阿得复仇记》《五个青年》《命运的故事》《活佛与喇嘛》《喇嘛与佣人》《师傅和徒弟》《聪明的儿媳妇》《好心人和坏心人》《穷哥儿俩》《铁匠和老两口》《尼玛敖塞和达瓦敖塞》《害人的人终害己》《三儿子东什君》《食心人的下场》《狼妻》《母子俩学经》《喇嘛和完德》《狐皮帽子的由来》《兔子和魔鬼》《葵娃》《田鼠报仇》《狡猾必损己》《偷宝瓶》《布布家》。其中反映爱情生活和阶级斗争的故事较多一些。反映爱情生活的故事有:《浪子洛桑》《拉央和银措》《马夫娶公主》《青蛙骑手》等。这类故事的显著特点是,男女主人公间的爱情往往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或经受种种考验,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青海藏族民间故事大都产生于封建社会,因此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自然也就成为它所反映的重要内容。如《惩治贪心的国王》《肉味与刀声》《牧羊人与国王》等。故事中穷苦牧民与凶狠强大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往往出人意料,穷人取得胜利,获得幸福,而头人却受到惩罚。
青藏高原有很多动物,这些动物不管是家禽还是野兽,也不论是强悍凶猛的还是善良弱小的,都经常与人们发生某种关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藏族人民十分熟悉它们的习性。在进行口头创作时,也常常将它们编进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动物间的纠葛,曲折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如《真赛》《金花和银花》《喷金吐玉的蛤蟆和乌龟》《熊、猴子和老鼠报恩》《兄弟俩》《财主做小偷》《白鸟王子》《穷汉和龙女》《牦牛救青年》《好运道的教师》《诺桑雅汗格布》《迁识夺舍法术》《青蛙和公主》《不开口的姑娘》《诚实的牧马人》《幸运的牧童》《石狮子张口》《三个魔鬼》《白兔和咱拉》《好心的鸟儿》《有办法的驴》《香獐、乌鸦、狼》《狼和老母羊》《九色鹿》等。这些动物有的善良,有的凶残,有的聪明,有的十分愚蠢,个性鲜明。
民间叙事诗
一般来说,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自然界动植物的某些特征以及人们的种种生活习性,都是藏族民间传说的创作素材。青海地区流传的人物传说有《文成公主的故事》《金城公主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对他们为汉藏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诸如:
吉祥的羊儿哪里来?吉祥的羊儿汉地来。
文成公主不远万里来西藏,带来黑、白、花色五种羊。
路过曲姆甲曲时,风大浪高来阻挡。
红、黄、蓝羊被卷走,只有黑羊白羊留身旁。
白羊说:公主莫哭公主莫悲伤,白羊我白色羊毛啥色都能染,
黑羊说:公主莫哭公主莫难过,我黑色羊毛穿上更漂亮!
格言诗是藏族诗人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情趣、道德力量及创作能力,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万事万物中获得独特的发现,再经过有感而发,缘情而作的审美构思,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而创作的人生哲理诗。毫无疑问,这样的诗作则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宝库中闪光的明珠。藏族格言诗在表现形式上為了保持其内部节奏的协调一致,绝大多数都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的规则排列。但也有少数诗作为服从其内容而增加字数和句数的,如《格丹格言》中就有一首七言五行体诗:
愚人立善不坦诚,
意外事端顷刻生;
事后挽救也无用,
请看火烧普杰布,
难逃焚尸森林中。
又如《国王修身论》中有首前四句为七字,后八句为九字的十二行体诗:
无似贪欲的泥潭,无似仇恨的危害:
无似愚痴的罗网,无似贪著的江河:
没有像淫荡似的缺陷,没有像妒嫉似的危害;
没有像行乞似的友谊,没有因施舍而求他人:
智慧的双眼要自己有,良师益友要自己去寻;
无量功德要自己去树,高尚情操要自自己去修。
表现恋爱自由,追求婚姻自主,这是藏族民间叙事诗的基本主题之一。许多作品赞美了青年男女间真诚的爱情,讴歌他(她)们不畏强暴,争取婚姻自主的坚强意志。如广泛流传在甘青藏区的《不幸的擦瓦绒》中,一对青年相亲相爱,贪财的父母却威逼女儿嫁给牧主。后来,小伙子带姑娘出逃,牧主的狗腿子闻风赶来,小伙子勇敢迎战,终因寡不敌众倒在血泊中。而姑娘毅然投入黄河,以身殉情。类似的故事还有《达纳多》《盟誓情人》《不幸的姑娘》等。这类作品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男女青年生死相恋,结局却大都以身殉情。以悲壮的爱情抨击封建婚姻制度,无疑使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反映阶级剥削、民族压迫,这是藏族民间叙事诗又一重要内容。这类作品往往以诵唱形式控诉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罪行。流传在同仁地区的《卡吉嘉洛》(又称《大老爷》),叙述的是大军阀马步芳设在卡吉的马场中的马被人劫去,马匪兵丁却抓住无辜的嘉洛栽赃诬陷。嘉洛英勇不屈,最后含恨而亡的故事。类似的还有贵德地区的《古哇活佛的传说》,同仁地区的《流奶记》,果洛地区的《逃婚歌》《抓壮丁》等。
民间歌谣
歌谣是藏族民间文学的重要载体。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拉伊”作为山歌或情歌流传不息。
“拉伊”系藏语,意为山歌。它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歌咏爱情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在安多藏区,即今青海、甘南.川北一带。拉伊不仅语言朴实,比喻形象,而且形式活泼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来说,三段体是“拉伊”的基本形式,即前两段通过一些相似、相近或有着共同特征的事物作比喻,借以开头和起兴。最后一段则为本意,是歌者内心世界的剖露。两段体实际上是三段体的减缩,略去一段喻体。相对而言,一段体(即将比喻和本意融合为一)的拉伊较少。拉伊的句数一般不等,主要取决于歌者的表现能力和内容的多寡。少则四句,多则数十句一首,最普遍的是每首六、八、九句。拉伊的字数也未有划一的规定。六言、七言、八言不等。不过,在同一首拉伊中,每句的字数一般相等。诚然,也有少数为杂言,句字参差错落。由于音节多少各异,节奏的的停顿也不尽一致,但多数为三个音步,即“二二二”或“三二二”、“三二三”式。
关于拉伊的唱腔,据有人统计,多达40余种。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下,拉伊的唱腔往往不尽相同。如情人们在一起度过甜蜜的爱情生活,或相互抒发爱慕、倾吐衷肠时,曲调往往高亢悠扬,节奏明快,情绪激昂;而在失恋后,或情人们依依惜别,或长期离别,这时曲调则一般忧伤泣语、悲婉郁沉,往往给人一种难以忍受的哀伤和痛苦的感觉。藏族拉伊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极其丰富。从青年男女初次见面、打招呼、通姓名、表爱慕,直到信誓旦旦、赠表记、定终身,每个环节都可进行长时间的对唱。且在不同的场合,人们又往往即兴编词,即兴吟唱。各自唱述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如一首请求结交的拉伊:
镜子般的草原,小马驹可以跑吗?
宝瓶般的山岗,大鹏鸟可以落吗?
鲜花般的站娘,愿和小伙子结交吗?
当青年男女经过长期的相处,相互有了了解,彼此产生了爱情,并确定了恋爱关系。这时,他们往往以歌传情,赞美心爱的人貌美情深,品德高尚,或向对方倾吐由衷的思念,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我这一棵檀香树,
三伏烈日晒不枯,
三九严寒冻不死,
若无锋利的板斧,
仍是千年树一株。
我这小时的情人,
不怕村中传流言,
父母阻挡也枉然,
若无阴间阁罗王,
白头偕老永相伴。
拉伊会举行之日,周围数百十里内外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向这里云集。各族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的拉伊会在午后逐渐聚集起来,傍晚进入高潮。藏族青年男女邀朋请友,约会相识,结伴聚集,相与赛歌,常常以十三四人的小摊子为竞赛单位,东一摊,西一摊,摊摊相隔十来步,一摊摊地聚合起来,拉开场地,摆开战场。游人多的一年,小摊子多达30个左右,平常年份也不少于十五六个。摊子的多少以上年和当年六畜兴旺与否为转移。每个小摊子中男女相偕,虽两性多少要求不等,但得大致相差不多。赛歌开始,一男一女,双方站起,从怀中取出酒瓶,谁先唱就将酒瓶递给先唱者,饮上一大口酒便唱起拉伊来。唱毕,向对方敬献酒瓶,喝一大口酒便对唱一支拉伊。这一对唱毕,另一对接唱。他们比内容、比抒情、比声嗓、比唱腔、比机敏、比即兴编唱之才。一旦歌家脱颖而出,迅速改变对唱形式,众人便集中力量和唱家比赛,许多新崛起的唱家战胜一摊再去战一摊,夺取会场上唱拉伊的魁首。而年年夺魁的大都是女性,所谓“女唱家压会场,千万人喜洋洋”。她们大都是不识字的“文学家”,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如诸葛亮舌战群儒,锋芒凌厉,咄咄逼人。如一位女唱家曾这样显示自己的才能:
巍峨的阿尼玛卿山哟,峭峰直插入九霄云中。
山中蕴藏的宝藏呀,世人谁能够勘测得清?
歌手我丰富的想象哟,像西海那样深沉。
即便唱上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还未掀开歌室的半扇门!
但许多唱歌竞赛者,并不甘心示弱,他们抖擞精神,激励白已表达了一定追赶上去的决心!有人这样回答道:
星星嵌镶在高高的蓝天,总以为它们是高不可攀。
请你记住传奇吧,摘星的人总是来自凡间。
歌手你的金嗓像百灵鸟,但别以为只有你是世上的歌仙。
请你记住真理吧,高山之外还有更高的山。
每到傍晚时分,各摊子的唱家逐渐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庞大山歌群。
除“拉伊”外,藏民族中还有赞歌,如:
唱:格萨尔,格萨尔,岭国格
萨尔王。
名垂千秋,山高水长!
唱:您是莲花生大师派的使者,
您是三位佛门怙主化身,
您是藏区护法护民之主,
您是万民拥戴岭国至尊。
唱:您是砸平强者头颅的铁锤,
您是扶持弱者生存的父母,
您是降伏黑色邪魔的英雄,
您是雪域藏区战神之圣祖。
唱:吉祥如意,吉祥如意!
有请觉如登上国王宝座,
雄狮大王焕发神采奕奕,
您要征服四方残暴强梁,
要把人畜两旺遍布岭地。
您像太阳正从东方升起,
金光万道照耀辽阔雪域!
唉吗嗬,唉吗嗬!
银色月光酒下鸟语花香,
金色太阳辉映国运恒昌,
祝愿人间美满事事和谐,
祝愿永世和平处处吉祥。
酒曲,這是一种在宴席上或对饮场合吟唱的歌。青海藏族酒曲一般以三段体、每段三句七言为主。吟唱时有一定的程式:先以吉祥语开场,然后是歌手逗趣,相互诘难(若对歌中一方或双方感情冲动,第三者则唱调解歌调解),最后以祝愿幸福收场。
劳动歌,一般伴随劳动时的动作吟唱。由于劳动的内容和方式不同,歌词和曲调也不尽相同。劳动歌种类较多。如玉树地区的“收割歌”、“筑墙歌”,环湖地区的“挤奶歌”等。
婚礼曲,是一种在举行婚嫁仪式时吟唱的歌。除“哭嫁歌”外,其曲调旋律一般欢快,吟唱时有一定的程式。由于举行的仪式不同,吟唱的内容也不同。如出嫁时唱“哭嫁歌”,酒宴上唱“宴宾歌”送客时唱“送宾歌”,如:
良辰吉日是今天,亲朋集会在席间。
朝阳似的女婿娃,鲜花般的美新娘。
颜色洁白的毛毡,铺在地上软绵绵。
再把哈达搭项间,新人新衣新事办。
手拿甘露琼浆瓶,金边龙碗把酒斟。
面对上席长辈们,祝愿长寿时运好。
再向中席同辈们,祝福喜神伴身边。
后向尾席女宾们,祈祷灶神保平安。
上敬佛法僧三宝,下治贫穷和病残。
家中牛马拴满圈,野外羊群满山岗。
我手中的花龙碗,它的产地在中原。
出在汉族锦绣邦,友人远送到藏乡。
供作雪域盛酒杯,八幅法轮绘碗边。
八宝如意在中间,碗底绘有八瓣莲。
今天拿来盛美酒,多年的陈酒香又甜。
儿歌,是一种适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口头短歌。歌词比较简单,音调单一。儿歌分为二类:一类是由长辈创作并吟唱的,如《催眠曲》;另一类是由长辈创作或儿童自己创作并吟唱的,如玉树地区的《弄石头歌》,同仁藏区的《儿童趣语》等。这类儿歌的内容相对复杂一些。例如三问歌:
灰色恶狼一跃一跃去何方?
馋嘴豺狗一跳一跳去何方?
黑色老鸦一飞一飞去何方
三答歌:
灰色恶狼一跃一跃去脑山。
馋嘴豺狗一跳一跳去毕山。
黑色老鸦一飞一飞去平川。
它去平川为了啥?
黑色老鸦一飞一飞去平川。
它去平川为了啥?
再问再答:
狼去脑山为吃羊,
放羊人在哪里?
狗去半山吸牛血,
放牛牧人在哪里?
老鸦去平川为吃马眼油,
放马牧人在哪里?
此外,还有一类赞美山川家园等为内容的歌,如“马赞”“箭赞”“水赞”“茶赞”“帐房赞”等。
谚语、谜语、格言
藏族是一个十分酷爱使用谚语(藏语叫“丹慧”)的民族。根据所反映的内容,藏族谚语可分为如下三类:
憎恨统治阶级谚语:这类谚语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统治者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罪行,并鼓动人们起来与他们进行斗争。如“穷人没有说三句话的自由,没有走三步路的权利”“头人吃的是肥肉,骑的是骏马”“十个塔娃握紧钢刀,牧主的鞭子就会求饶”等。
生产斗争谚语:这类谚语总结农牧业生产经验,向后代传授生产知识。如“春天放平滩,夏秋上高山,冬日进山弯,牲畜四季膘情满”“冬春的暴风雪是宰杀牲畜的刀子”等。一般来说,这类谚语往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生活谚语:在这类谚语中,藏族人民乐观的性格,正确的处世态度等得到集中反映。它们有的教育人要勤劳节俭:“劳动是幸福的右手,节约是幸福的左手”,有的强调团结的重要性:“绳不拧紧容易断,人不团结做事难”,有的提醒人们不能骄傲:“骄傲的山梁上,存不住知识的水”等。但是,也有少数谚语流露出歧视妇女、宣扬因果说教等不健康的思想因素。
藏族谚语大量运用夸张、比拟、排比等艺术手法。形式短小,语言生动,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有的谚语幽默含蓄,情趣盎然,给人以深刻的影响和启迪,如“毛驴跳过一条河,就说自己是匹马。”有的谚语哲理深邃,发人深思,如“星星虽然布满了天空,太阳升起便黯然无光。”有的谚语情理有致,意境优美,如雪水是草原的油,皮毛是草原的楼。”有的谚语设譬贴切,耐人寻味,如“烈马脱缰有法擒,恶言出口无法收。”
谜语,青海藏族称“楷”或“嘎吾凑”。是一种培养和测验人们智慧的短小精悍的民间语言艺术。它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而谜面的字、句数和谜底数多寡不一。一句谜面有一个谜底的,如:“一个好汉佩带皮耳环”(帐篷橛子);几句谜面共有一个谜底,如:“一个黑东西,方方又正正。肚里会说话,口中能吃人”(黑帐篷);“外圆像饼子,内方像升子”(古钱币“麻钱”);“石崖上面羊羔跳,石崖下面雪花飘”(手磨炒面);“一只鸟儿进了洞,尾巴还在洞门口”(刀子插进刀鞘);“皮子作弓,海螺作箭,木头洞作靶子”(挤牛奶);“一头犏牛,吃遍满山的草”(割草镰刀);“一物三只手,手上长着木指甲,抓住三个亲兄弟”(马绊);“木棍和皮条结婚,石头疙磨招待客人”(秤);“一物生来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生就一张铁嘴巴”(火皮袋);“外面看像一顶伞,里面看像佛经垒千卷”(蘑菇);“十条好汉,个个头上扣只碗”(十个指头);“山顶上森林层层,山腰里两朵白云,山脚下海螺排队,海螺上面两管并列,山两边两尊神童,山根里佛塔巍巍”(头发、眼、牙、鼻、耳、喉结);“内地飞来的鸟,江河源头喝了水,雪白的毛毡上留下印”(毛笔写字);“五个山头一个湖”(端碗);“父亲上了吊,儿子去逍遥”(锁、钥匙);“不是鸟儿能飞翔,不是猫儿有爪子,不是牦牛有牴角,不是老虎有花纹,不是老鼠能钻洞”(蜜蜂);“一物生的真奇怪,肚子吃饭,背子挑便”(本匠用的刨子);“大锅里两饼,一热一冷”(太阳、月亮);“青牛皮,花点子,当中里一个茶碗子”(夜空);“弯弯弓,七彩线,谁人猜着待半年”(彩虹);“一条蓝肚带,一下扯到天外面”(河);“沟里流、沟里流,没有骨头没有毛”(水);黄牛叫着飞去河那边,牛鼻绳断在河这边”(抛儿石);“饿了出门,饱了回家”(水桶);“一百零八个和尚,一根肚肠”(念珠)等等。根据描写的对象,一般分事谜和物谜两类。但无论哪一类,描写的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值得一提的是,藏族谜语中既没有对剥削阶级的歌功颂德,也没有对封建迷信的顶礼膜拜,这是难能可贵的。
藏族格言,首先它是不朽的藏族文学作品,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次,它又是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社会学术著作。就其内容来说,它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军事等各种学科领域。作者通过自己的施政观、治学观、智愚观、伦理观、幸福观、审美观等卓越的见解,充分表达了他们提倡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纳贤授能,摒弁愚劣;崇尚道德,勤奋治学;洁身自好,反对贪婪;团结和睦,反对分裂;主张谦虚,反对自满;赞颂临危不惧,贬斥临阵脱逃;倡导乐善好施,抨击横征暴敛等优秀思想品德和美好心灵。总起来说,藏族格言诗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得十分灵活,不拘一格,大致上有这樣几种形式:
比兴式,作者采取“以彼物比此物”,以“托事于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每首格言诗分为上下两联,上联通常是作者要说的本意或是要表达的正题;下联是比喻,即拿另外的事物来比拟上联提出的对象。但也有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上下联调位的写作方法。还有上下联各有一个主体和喻体的表现方法。三种方法即先主体后客体,或先客体后主体,或上下主一喻的结构形式,都是为了让读者加深对本意(主体)的认识和理解,例如:
智者能避开险境,那是英雄的举动:
传说狮子杀牛王,躲开柢角去进攻。
若果没有馥香味,自然枉称是檀香;
假使没有智者德,尊称圣人是枉然。
圣哲暂时遇危难,如同月牙渐盈满:
贱人遇到小因难,像熄灭的灯一般。
对比式,就是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者不同情形放在一首格言诗中作对照,互相比较,以求哲理鲜明,易于取含。例如:
蹄窝易被水灌满,小库易被物装满:
小块田地易播种,学识浅薄易自满。
议论式,这是格言诗运用较多的一种表达方式,作者用他广博的智慧和精深的见解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真假、善恶等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
父母对子女无论怎样慈爱.子女对父母不会同样对待。
父母尽心尽力地爱护子女,等到老来却受子女的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