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区域化研究
——基于金融相关比率

2018-08-28 08:34刘丰睿
西部皮革 2018年16期
关键词:区域间金融业省份

刘丰睿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1 引言

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问题由来已久,由此引发的区域间金融差距也在金融自由发展以来逐渐突出。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实行了不平等的区域间经济发展策略,导致我国经济在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金融发展差异随之也开始加大。金融化市场改革之后,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发展在不同区域之间开始显著分化,更多的学者把目光开始放在了区域间金融的差异上。先前研究的时间段较早,还没有加入最新数据。本文基于金融相关比率(FIR)对中国大陆地区2005年至2016年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揭露区域金融发展的规律,为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2 我国的金融区域化

经济区域化的研究中经常选用三大区域划分法划分中国的经济区域,即东部、中部和西部。选取这种方法的原因主要在于:1.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地方划分方案;2.三大经济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独特的经济行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追求合理的分工和合作;3.现阶段区域金融的分布规律与区域经济的三大经济地带相类似;4.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的学术研究的基本划分方法。本文选用三大经济区域法划分金融区域。原因是我国的金融发展较晚,改革开放后才开启现代的金融业发展,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总体的经济发展趋势相似。

3 基于金融相关比率的区域金融差距

本文整理了2005年至2016年以各省市和自治区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区域GDP指标计算的FIR,通过FIR来分析中国现今的区域金融差距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发布的2005年至2016年各省市和自治区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的FIR折线图如图1。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我国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差距明显,东部金融发达程度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总体变化趋势相同,未来金融发展趋势向好。与全国FIR数据同时分析可发现在2008年后由于我国经济受到次贷危机影响,GDP增长速度降低,但是金融相关资产的增长速度保持与原来相似的增长率,导致金融相关率增长速度增加,这是金融活动频繁和金融业发展越来越快的体现。2009年后经济增长速度变快,但是金融相关资产的增长速度仍保持原有水平,最终导致金融相关率增长幅度回归原有水平,继续稳步提升。

图1 全国、各省市、区域间FIR折线图

为了分析全国金融相关率数据和全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本文将2016年的金融相关比率数据整理分类,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按低金融发展水平FIR⊂(0.2.9),中等金融发展水平FIR⊂(2.9,3.6),高金融发展水平FIR⊂(3.9,+∞)划分。

东部FIR值为3.59,高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广东(3.60),浙江(3.84),辽宁(4.06),海南(4.15),上海(6.05),北京(7.87);中等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河北(2.92),天津(3.29);低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山东(2.22),福建(2.72),江苏(2.82)。中部FIR值为2.60,高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山西(3.93);中等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安徽(2.95);低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湖南(2.20),河南(2.28),湖北(2.50),吉林(2.60),黑龙江(2.63),江西(2.75)。西部FIR值为3.27,高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重庆(3.62),青海(4.40),甘肃(4.65),西(6.45);中等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陕西(3.09),四川(3.35),云南(3.48),宁夏(3.52),贵州(3.55),新疆(3.57);低金融发展水平省份为:内蒙古(2.25),广西(2.52)。

4 展望

未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金融业发展方向:(一)增加区域间金融基础设施的连通。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业发展的根基,区域间金融基础设施的连通是各个区域之间金融机构合作与开展业务的重点。(二)构建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健全且健康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有利于区域间金融业的发展,且可以促进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创新,提升金融业服务能力。(三)健全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区域间的金融市场发展能使我国更好的发展经济,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资源更合理配置。

猜你喜欢
区域间金融业省份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PYRAMID PAINS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