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质的教育是在瞬息万变的复杂世界中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文化水平日渐提高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养成习惯、形成个人素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愈加新颖多样。基于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将就学生应具有的素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生;基础素养;跨界素养;社会素养;生活素养
学生素养的培养,应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基础素养、跨界素养、社会素养、生活素养四个方面,具体细化为文化基础等八个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
一、当代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素养
(一)基础素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认知基础
基础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作为学生首先应当具有或者说相对而言较易形成的素养,它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基本能力。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认知是人发展的源和本。基础素养,重在强调学生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丰厚文化底蕴、有较强认知能力、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文化基础,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文化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文化积淀、文化情怀、审美情趣、终身学习等基本素养的要求。
(2)认知基础,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人文社会知识等方面逐渐形成的认知能力、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认知、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跨界素养:主要包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跨界素养,即可迁移和适应不同学习和工作需求及环境的素养,如分析具有想通之处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有效交流思想和信息的素养等。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学习和做事的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会做事的人,这是终身不变的财富。
(1)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学思结合、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2)学会做事,即人的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社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素质、社交能力
社会素养,是人在学校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本质素养,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缩影和简单化,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社会化的属性,在不断深入的学习发展中形成必须的社会素养。
(1)职业素质,主要指从事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性素养,不可替代。如教师不能取代医生、医生不能取代警察。具体表现为劳动意识、技术应用、责任担当、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2)社交能力,主要指由为人处事方式和原则的差异而表现出的社会交际能力的区别,具体表现为思考维度、交流意识、言语艺术、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要求。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这类人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四)生活素养:主要包括学会生存、健康生活
生活素养,是一种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素养,这往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与核心体现。学习或者工作,终究是为了生活,生活中,只有那些善于生存的人才算得上是主宰生活的強者,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
(1)学会生存。主要指学生能够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本领,具体可以表现为面对困难、承接挑战、适应各种有利与不利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等。
(2)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珍爱生命表现为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等;健全人格表现为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抗挫折能力等;自我管理表现为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二、培养学生素养的基本落实途径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二)深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生应具有的素养实际上在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告诉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
(三)完善教育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评价的质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学生素养培养工作的落实。
(四)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以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钟启泉,吴国平.反思中国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安芷萱(1996—),女,河南驻马店人,本科在读。
报刊荟萃·上半月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