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健
美国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费斯勒通过观察,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一、职前教育阶段。此阶段是特定的角色储备期,通常是指学院或大学所进行的师资培育,也包括从事新角色或新工作的再训练。二、入门阶段。此阶段通常指教师入职的前几年,是教师步入学校系统和学习教学工作的初期。三、能力建立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努力增进教学技巧和能力,也设法求得新的教学材料、方法和策略。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参加教育研习会和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四、热心和成长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虽已具有较高水准,但是一位热心和希望成长的教师也会继续追求专业成长。教师热爱其教学工作,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丰富其教学活动。五、生涯挫折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的工作满足感逐渐下降,容易产生倦怠。六、稳定和停滞阶段。在学校教育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很少主动革新教材教法。七、生涯低落阶段。八、退出生涯阶段。这两个阶段接近退休,教师可能会产生眷恋、功成身退的满足感或失落等情绪。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应该处于第三和第四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加强自身学习以外,青年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助共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谈谈我和我的同事们的一些做法。
一、志同道合抱成团
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意识到,团队合作的效率远远高于个人单打独斗,在这样的觉悟下我们学校的青年语文教师自觉组成互助合作共同体。共同体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他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们认为这非常符合教师共同发展的特点,经合理策划准备后,主动邀请组内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精心制定了共同体建设的计划,个人目标和实施过程。就这样,一群中青年教师怀揣着热情洋溢的心,追求着共同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争取共同发展。
二、同课异构激火花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执教,通过他们对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的不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同课异构运用于语文课堂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同的部分,即对文本的核心内容的把握,更要对异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异中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灵动。对同一案例的不同解读也激发了教师对教学多样性的追求。
上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共同体内的青年教师共同执教《猫》这一篇部编版的新课文。青年教师们各自进行教学设计,由老教师组成听课评课团队进行指导,最后交流反思。在这次活动中,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把整堂课分为读猫、体情、悟理三个板块,通过跳读课文,摘录相关语句,从来历、外形、性情、经历等方面给每只小猫作介绍,并让学生谈谈他所喜欢的一只猫以及喜欢的理由。在体情过程中,让学生梳理作者及家人对三只猫的态度和亡失后的情感,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次失猫对作者的触动最大。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揣摩引发作者自责、惭愧之情的原因,并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导出本文追求自由、平等、尊重生命的主题。這样设计虽然课堂结构很清晰,但对学情把握不够,初一的孩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笔者的一个同事在合作探究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第三只猫,联系生活的点滴,你有什么话想对作者倾诉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讨论很热烈,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他们从各个角度来体会第三只猫的委屈,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要善待他人生命的主题。
这样的活动,我们进行了很多次,每一次总能发现自己与其他同事的差异,总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我们不断追问自己这样设计问题是最好的吗?这样解读文本是最合适的吗?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带领学生领会文章主题呢?就这样,语文课堂也变得越来越生动了。
三、 定期研讨勤反思
定期的教研活动一方面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又能有效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除了开展同课异构等研讨课,我们还定期开展其他教研活动,把自己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拿出来共同探讨。比如:组织了“共读一本书,同写一篇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在写作时编造的痕迹过重,情感太假,好多孩子死记硬背一些优秀作文,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当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味的怪罪于孩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把这一课题作为一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有位老师就指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现在的孩子缺少生活经历,没有历练,平时的生活就是禁锢在书本和电子产品上。当然这也有家长的责任,忙于工作,缺少亲子时间,没有带领孩子体悟生活,学生哪来写作素材呢?即使是写亲情类的作文,学生写的文章也是苍白无力,缺乏情感。凭着背诵来的资料,适当改变,一篇作文就出来了。我们教师更需要探究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我们认为写作需要生活体悟,那就需要带领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的素材。首先我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周末的作业不再是一张试卷,而是让学生观察生活,如春天,可以观察充满生命活力的各种景物,人们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抓拍感人瞬间;收集身边的正能量新闻,开展“我是新闻主持人”活动等。学生的生活丰富了,素材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到了。其次,指导学生学会随时记录,每周两篇生活随感,不拘泥于内容,要求来源于生活。再次,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严禁无病呻吟、无中生有之作。当然,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情感自然变得真实起来,一段时间以来,各班的写作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也品尝到了集体教研,共同解决问题的甜头。
四、共同进步展魅力
自从校内共同体成立以来,中青年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办公室里经常有老师因为不同的见解而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只好请教老教师,查阅资料;语文课堂也不再沉闷,成了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每个共同体成员获得了新生,自身素养大大提高,在各类优课评比中获得可喜的成绩。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我们还将不断完善,争取由校内发展到校外,进行更多的活动,博采众长,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