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靖
“特色小镇”最早于2014年在杭州首次被提及,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关于特色小镇的利好政策接连而出,各地纷纷响应,相关企业也争相抢滩小镇市场,有的房企甚至计划投资万亿元。目前,全国特色小镇试点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超过2000个。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特色小镇,不得不让人反思,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路在何方?
产业先行 持续打造新引擎
云谷特色产业小镇模式独创性在于“丁字形”打通及强IP介入。丁字形打通,即垂直方向实现产业链打通,构建产业资源聚合和链间效率优化的一体化产业运营平台。水平方向根据小镇运营属性,实现全域运营打通。全域运营平台指的是三产融合,多维运营,经济性和社会性兼顾的全域资源聚合经营平台。强IP介入是根据产业发展及升级的要求,导入对产业资源强关联IP进行资源锁定,实现对运营的强控制。
首先,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平台,本身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特色小镇是一个新型社会单元,它本身具有“城镇”属性。经济方向资源配置和社会方向资源配置是特色小镇两个基本维度。
其次,要想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对县域经济来说,必须有几个触发条件:打破既有发展格局,极化新发展引擎。云谷和政府一起通过共建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小镇项目,政府通过产业基金和产业政策进行引导,云谷通过社会性资本注入项目,先行示范,共同触发资源再配置条件。
再次,云谷特色产业小镇项目,通过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三规合一确定资源配置的界面、边界及资源配置承载量,涉及经济性和社会性两个方向。
三产融合 多维运营
云谷产业运营模式核心策略为:需求和供给同构、线上线下融合、三产融合和多维运营。
需求供给同构即面对产业环境、消费环境双向升级的压力和痛点,通过创新资源重构逻辑,实现供给端资源结构性变化。其中,有价值体系的重构,有资源聚合方式重构,有经营主体重构,有管理体系重构,这都是产业特色小镇综合运营体系的资源配置重构。
线上线下融合的背景是新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突,线下特色产业小镇是有物理边界的,因为有边界,就有资源承载量。而线上平台并无物理边界,有无限广域的资源空间。线上线下融合,可以承载更多资源汇聚的量,实现线上资源下沉线下,线下资源面对更广域的市场。
三产融合,多维运营也是特色产业小镇的综合运营体系基本属性。首先,特色产业小镇不同于产业园区或产业新城,社会性使其有别于园区经济性的呈现特质,多产融合、多维运营决定了资源配置多样性。其次,有别于产业新城的大尺度空间,这种小而美有助于塑造更适合交流和社交的场景和更具有独特气质的小镇文化。
不忘初心 助推产业升级
如今,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资源配置的视角下,要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云谷特色产业小镇将从以下方面助推产业升级:
第一,实现产业升级外部性条件。首先从城市发展规划角度,对产业规划体系着眼未来,进行前瞻性规划。解决产业升级空间“伸展”的问题。其次,通过极化高梯度区域和高概念产品,打造产业“磁极”,吸引资源聚合。并与政府一起落实产业政策和产业配套环境,构建产业落地的外部性条件。
第二,创建产城融合和产融结合的示范样板。云谷金融体系一方面通过配资将社会性资金导入特色产业小镇开发,另一方面也积极筹划一些符合產业发展的金融产业,以债权或股权的方式,参与到产业运作中。通过金融介入孵化新产业主体,倒逼产业升级。同时,以产带城的特色小镇运行模式本身就是目前特色产业小镇的升级之作。
第三,技术储备和机制创新。通过产业研究院的产业研究,给予园区产业前瞻性的指导;通过云谷商学院,解决产业发展内部管理和机制性问题。云谷对产业的运营,有针对性地提出全生命周期产业服务包,并依靠即将上线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企业点对点的服务对接,来满足企业发展之需。
第四,抱团取暖。云谷特色产业小镇大部分企业是中小微企业,大而不强,散而不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云谷一方面通过推动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抱团。另一方面,规划行业整体品牌性,帮助中小微企业树立具有统一识别体系、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产业理念的认证系统。用产品升级倒逼产业升级。
第五,管理工具变革。通过打造自营交易所平台打通价值变现通道,获取数据资源,驱动C2B的企业流程再造。同时,云谷本身的互联网基因,推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运营体系,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工具,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决策依据和资源获取的平台。
第六,产业升级直击痛点。产业升级的前瞻性有时与市场有“时差”,造成产业升级市场风险。云谷通过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交易所平台,提供供需对接,实现产销同步,解决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
第七,实现竞争性驱动。一方面,通过云雀创孵的孵化平台,孵化主体,使之具有最自然的产业升级的动力。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链中的主导型企业,节点性企业,积极参与金融投资介入,用资本力量实现企业内在的升级驱动。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未来,中国云谷将以特色小镇为杠杆,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促进特色小镇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