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山
河州“花儿”是一种流传在甘肃临夏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的具有西北高原气息的高腔民歌。其高亢、悠长的曲调,淳朴、自由的唱法及富有诗意的歌词,较生动地表现了河州地区人民群众的历史脉络和生活画卷。又因其在世界民歌海洋中风格独特,所以被世人关注、喜爱、赞美。本文从河州“花儿”的起源、文化内涵等方面,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州“花儿”的文化价值作一浅显的分析和探索。
河州为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古称,其在古代意为靠近黄河的地区,是甘肃境内唯一以黄河为文化载体而命名的地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地名。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西部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中国西部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交融并存的地方。这里生活着汉、回、东乡、保安等民族,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勤劳勇敢,为该地区的生生不息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同时,这里的各族群众和谐相处、患难与共,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共同创造了“花儿”这一全世界独树一帜的民间歌唱艺术,为促进该地区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认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河州“花儿”的起源
西北谚语曰:“西安的‘乱弹,河州的‘少年。”乱弹即秦腔的俗称,“少年”是“花儿”的别名。意思是,秦腔是陕西的特产,“花儿”是河州的特产。这说明西北民间从来就认为河州是“花儿”的原产地,河州是“花儿”的故乡。“花儿”学者张亚雄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花儿集》里指出:“花儿产生于河州、洮州等地,其主要歌唱者为劳苦大众。”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花儿”学家魏泉鸣教授指出:“‘河州花儿这种称谓就已经说明了它的发源地了。”另有民间“花儿”“银川的大米兰州的瓜,好辣子出在了循化;漫上个少年了走天下,花儿的故乡是临夏。”描述了“花儿”与河州的渊源关系。由此看来,河州是河州“花儿”产生的土壤,河州是河州“花儿”和中国“花儿”的发源地。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在《河州令》下有注指出:“河州是古地名,早在十六国前凉时已有此州名,它包括现在甘肃省的黄河、大营川以西,乌鞘岭以南,西倾山以北,现青海省的民和县、循化县、化隆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保安,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等地,其辖区延续至清朝,其地理外延很大,并不是仅仅专指甘肃临夏地区。此令流传于以上广大地区。”“在河州地名存在的1500年间,虽辖境屡变,但绝大数时间中,其辖境范围大致在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部之内。临夏,为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肃分为甘肃、宁夏、青海三省之后所设,其地名的意义是面临大夏河的意思,管辖范围一下缩小到大夏河两岸地区。临夏地名出现的近80年间,其辖境在积石山以东,积石关至盐锅峡黄河段以南,洮河以西,太子山以北的范围之内。”
以上观点说明,古代河州“花儿”的传唱区比较大,超出了现在行政区划下的临夏范围。现今一般意义上的河州“花儿”的传唱区域,指今临夏州所管的七县一市等地,这是“河州”与“临夏”概念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包含的行政区域范围所决定的。
甘肃“花儿”学家王沛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河州花儿研究》一书中提出,最早的“花儿”应该是古羌族音乐与汉语结合的学术观点。他从至今流传在四川境内的羌族民歌《酒歌》和河州“花儿”、河州汉族哭腔的对比中发现,河州“花儿”无论在旋律、节奏、调式、音阶等方面,还是曲调的风格、色彩、情感方面,都明显地呈现出与羌族音乐比较接近的特点。另外,他从四川羌族群众中流传的“羌笛”,与临夏地区民间流传的“咪咪”这一小乐器的比较中发现,它们在形制、做工、音色、音阶、演奏方法、演奏形式、使用功能等方面有极为相似的地方。这说明最早的河州“花儿”是古羌族音乐与汉语的互融性民歌。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这个观点也符合秦汉以来中原汉族不断迁徙于河州这块地方,与当地的羌族、鲜卑等民族快速融合的历史观。甘肃“花儿”专家郭正清先生出版的专著《河州花儿》第六章《河州花儿的形成历史》中,对这个观点做了详细的说明与分析,应该说他和王沛先生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河州地区出现了除汉族以外的羌人、吐谷浑、吐蕃(今藏族)等民族,这些民族对河州“花儿”的后期演变与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藏族对河州“花儿”的影响最大。这个观点在甘肃“花儿”学家陶柯教授的《论藏族文化对花儿的影响》一书中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得到了全国“花儿”学界的认可。从至今仍然保留在临夏地区的个别地名和民俗语言,如“卡家寺”“卡家滩”“科妥”“唐尕”“尕擦瓦”“玛尼奶奶”“麻尼寺沟”“达沙”等看,这些原本属于藏族的语言,应该在藏族群众聚居区(甘南藏族自治州)流传才对,但为什么在临夏的汉、回杂居区流传呢?这说明,历史上藏族文化对河州地区的影响是比较强烈的,所以说,藏族音乐影响河州“花儿”是理所当然的了。
经笔者调查发现,甘南夏河地区的藏族歌手有捂着耳朵唱藏歌的习惯,这一不经意的习惯动作,和临夏民间“花儿”歌手演唱“花儿”时的动作一模一样。另外,藏族歌手唱藏歌时音调拉的长、高,唱腔中用到许多连续的小颤音,乐句结束处有真假盧快速转换的演唱技巧,结束音作下滑音处理等现象,都能在河州“花儿”的演唱中找到。藏歌的引腔比较长,自由、开阔,旋律高亢、悠远,适合表现高原特色,这些方法、技巧、色彩和河州“花儿”里的感觉是不谋而合的。另从地缘环境上看,甘南州与临夏州只有一山之隔——太子山,所以说,藏族的高腔音乐影响河州“花儿”也是在所难免和情理当中的事了。由以上例证判断,河州“花儿”的演唱受了藏族民歌的影响。
到后期,“花儿”的演唱群体由原有的汉族扩展到回、东乡、保安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加入,为“花儿”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奠定了河州“花儿”“十唱九不同”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在“花儿”的传承和传播方面,除汉族以外,回族、东乡族等群众也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这和他们的民族习惯、民族性格和民族发展史有直接的关系。
综上所述,河州“花儿”起源于河州,是羌、藏音乐与汉族语言结合的产物,也是古河州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二、河州“花儿”的文化内涵
河州“花儿”是人们追求爱情的一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老百姓的口头创造,一般情况下都是即兴演唱的。其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古河州人的生活方式、情趣喜好、情感宣泄和精神追求。它是古河州人抒发心情而随心所欲的歌唱,是一种对生命之歌的礼赞。
1.河州“花儿”是爱恋之歌
过去老百姓称它为“野花儿”“大山歌”,是因为它是生活在田间、山头上的普通群众传情达意的一种歌唱艺术。它白始至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成了河州地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在众多的“花儿”唱词和曲令中发现,歌唱爱情的“花儿”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典型的。
远看黄河是一条线,
近看黄河是海边;
远看尕妹是藏金莲,
近看 尕妹是 牡丹。
这是一首反映爱情的河州“花儿”,歌者用藏金莲(这里指不起眼的花)来反衬牡丹(漂亮的花),表达了歌者把心上人比作牡丹的一种强烈情感,反映了歌者对心上人的一种赞美和迷恋。曲中的“一条线”指的是黄河的悠长,“海边”指的是黄河的宽大,“藏金莲”指的是藏红花,“尕妹”指的是心上人。该曲歌词一、三句为单字句,二、四句为双字句。从整体看,语言结构规整,讲究对仗、押韵,符合河州话三字一顿和两字一顿的语言节奏特点。
这说明,“花儿”的本质就是情歌,就是爱恋之歌。
2.河州“花儿”是生命之歌
“花儿”充满了人性关爱和生命价值的美学内涵。生活在大西北贫瘠、荒凉、艰苦环境中的河州人具有坚韧、乐观、吃苦耐劳的性格,他们祖祖辈辈时刻都有与天与地作斗争,争取延续生命的坚强品格。这也是一些“花儿”歌手和老百姓创造这种张扬生命、表达爱情为本质的歌种的原因之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产生这样一种解闷解忧的民歌,让备受自然环境限制的老百姓找到生活的乐趣和信心,从而使生命变得更为坚强,更加绵延不断,这是他们世代薪火相传“花儿”的基本动因。
走了 肃州 走凉州,
还要走 江南的 扬州:
光阴 穷了者要饭走,(要饭:河州方言讨饭的意思。)
我张口,
你拿上 鞭杆了 挡狗。(挡狗:河州方言,拦住狗,以防咬人意思。)
歌者是一个有情有意的女性,反映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她用朴素的语言和承诺,维系着贫贱夫妻间的恩爱感情。这说明,“花儿”是讴歌生命的歌。
3.河州“花儿”是开放之歌
开放之歌也可以称为多民族之歌,因为河州“花儿”是地域性和民族性兼具的一种文化形态。河州“花儿”形成的地方,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这里有汉、回、东乡、保安、藏、土、撒拉等多民族繁衍生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各民族群众,在各自的生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对“花儿”的喜好、感情、追求等是大体相同的。
每年在河州“花儿”传唱区举办的“花儿”会,都是由当地的各族群众白发参加的,在这里“花儿”已经成了他们集体精神的支柱和象征。所以说,河州“花儿”是个多民族之歌,多元文化的产物。河州“花儿”的发展始终反映着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的生命信息、情感寄托和文化情结。因此,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该地区各民族的精神寄托和维系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
三、河州“花儿”的文化价值
1.文学价值
河州“花儿”唱词的特点主要是语言短小精悍、朴实无华,结构较固定工整,讲究押韵顺口,想象丰富,寓意深刻,修辞手法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太子山 高了者 雪压了,
灵芝草担不住架了:
尕妹妹活的者人大了,
阿哥啦搭不上话了。
这是一首流传在临夏县太子山地区的河州型“花儿”,其语言朴实,乡土气息浓烈,反映了一个农村青年面对爱情不够一帆风顺时的惆怅心理和对甜美爱情强烈向往的一种焦灼心理。
该“花儿”一、三句为单字句,二、四句为双字句,具有河州话的语言基础。另外,一、三句和二、四句字数一致,一、二句和三、四句出现了字数不一的长短句的现象;歌词运用了比、兴等修辞手法,语言结构规整有序,末尾字讲究“ao”的通韵。这些语言特点都集中体现出:河州“花儿”中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唐诗、宋词的基因和元素。
纵观所有的河州“花儿”唱词就会发现,其语言短小精悍,结构规整一致,句子之间讲究对仗押韵,并且会大量运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很像中国的唐诗和宋词,是一种难得的文化现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河州“花儿”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保证了它的原始性、传统性和历史性,为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今社会的再现,创造了有力的发展空间。
2.艺术价值
河州“花儿”歌詞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主要用兴的比重最大。有趣的是,即使是比、赋的“花儿”,其中也仍然存着兴的影子。同时,河州“花儿”还可以说是一种以兴见长的歌唱艺术。其曲令丰富多样,节奏较白由,语言朴实无华、短小精悍,有较高的浓缩性。
河州“花儿”以汉族语言为基本语汇,吸纳了羌、藏音乐的基本旋律,通过多民族的共同创造与演绎,以其丰富的曲令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国西部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画卷,这在世界民歌史上是为独一无二的。其质朴、精悍的语言,高亢、悠扬的旋律,舒缓、自由的节奏和声震九霄、低回婉转的演唱色彩,具有浓郁的西部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糅合的特点。它是当今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寻找中国声音、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中国信心取之不竭的宝藏和源泉。
3.美学价值
河州“花儿”是一种多民族共同创造、传唱、传承、发展的民歌,是全世界比较罕见的一种民歌艺术形式,因其流传区域较广、演唱群体较多,被称为“人类最有价值的百科全书”之一。它是绽放在中国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山水之间的一朵奇葩,是世世代代流淌在河州人民及西北人民心中的音乐之河。
河州“花儿”也是人类罕见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浓缩。虽然它是田野之歌,但它始终以独特的魅力释放着雅俗共赏的正能量,团结着西北地区的各族群众。它是河州地区各族群众的生命之歌、礼赞之歌,更是该地区的民族之歌、团结之歌、和谐之歌、包容之歌。
从河州“花儿”的发展里,我们能找到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伟大精神,这是当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发扬它、珍惜它、传承它。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州“花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目的就是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来打造一个交流、合作、和平、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人类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大地湾文化、齐家文化、河州“花儿”等,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包容性非常强的河州“花儿”,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民族情感、民族互信等方面更是独领风骚,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品位,受到了国内外的赞誉。
“一带一路”是一个资源共享、和平共赢、交流互鉴的时代,它会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它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州“花儿”里面所反映的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人文内涵,它符合“一带一路”的伟大精神和主旨的。在“一带一路”的牵引和影响下,河州“花儿”有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空间。它赞美人性、赞美大自然、赞美人民群众的正能量,始终散发着人性的真、善、美,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共同夙愿。通过它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在人文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信,提振“礼仪之邦”在国际上的新形象,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下,河州“花儿”的传唱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妇孺皆知到现在的知者寥寥,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还有,“花儿”歌手的艺术修养低下、人文知识贫乏、现场即兴编唱能力不足等,都是困扰河州“花儿”与时俱进的绊脚石,也是河州“花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州“花儿”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会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挤压与同化,继而丧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修复功能,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五、河州“花儿”传承、发展、创新的思路
当今社会,有很多不同民族的群眾在演唱和传承河州“花儿”,但是传承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主要的现象是:受一些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冲击,一些专业或非专业的“花儿”歌手唱的“花儿”越来越走样,他们的演唱弱化、淡化了“花儿”与生俱来的味道,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批评和质疑。如果对这种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坏现象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制止,“花儿”的传承和发展会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影响。鉴于这种情况,建议从如下方面考虑如何做好河州“花儿”的传承、发展、创新:
1.建议当地政府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花儿”比赛及研讨会,把“花儿”艺术纳入当地的中小学课程开设中,做好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和传授。
2.政府应大力支持优秀“花儿”歌手的传唱行为,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鼓励他们在风俗习惯所允许的各种场合演唱,发挥他们的传播和传承作用。
3.组织有关演唱专家和老一代艺术家,对民间歌手在音准、旋律、唱词、曲令、节奏方面的不足或欠缺部分进行培训和指导,弥补“花儿”歌手的短板,努力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和演唱水平。
4.定期组织“花儿”研究专家对“花儿”歌手普及“花儿”的历史、分类、曲令、语言特点等知识,不断提高“花儿”歌手的人文思想水平,为打造高水准的传承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5.与高校联盟,努力培养接地气的本土“花儿”艺术人才,为“花儿”在“花儿”剧、“花儿”舞蹈、“花儿”演唱、“花儿”音乐、“花儿”研究、“花儿”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6.充分利用各种展演平台,参与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提升“花儿”的文化影响力。
结束语
河州“花儿”应该作为西北地区的文化经典而得到发扬光大,因为它是西北地区的百科全书,通过它不但可以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史、发展史,而且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它的语言风格、曲调风格、演唱风格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在它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白信、文化自尊、文化白觉和文化认同等有价值的方面。所以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倡把“花儿”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经典和当代文化品牌来传承和发展是有必要的。它能进一步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加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战略定力。
总之,做好传承和发展“花儿”这一时代命题,要遵循自然规律,沿着习总书记说的“民族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我们不能撇开民族文化谈文化。”这个道路前行才是解决好这一现实问题的最好方向。
参考文献:
[1]郭正清,河州花儿[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2]王沛,河州花儿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3]董克义.河州花儿歌词的形式美[J].中国花儿,2010年第1期.
[4]董克义,河州爱情花儿对唱[M].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年,
[5]武宇林,中国花儿通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6]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编1982年临夏民歌集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