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佃
一晃,春节就过去了。
朋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年到哪玩?”我有些无奈地摇摇头:“当‘孙经理,带娃。”我嘛,带的是外孙。大的外孙4岁多,在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园放寒假了。小的外孙1岁多,在家里,由奶奶带。
家里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在政法系统,所谓“为大家舍小家”,节日期间“保一方平安”去了;另一个做财务的,也说年终岁首各种忙。
我自己的岳母在福州,90岁出头了。春节前,妻子就说得一起去拜个年。我答应了,可我女儿有些犹豫,主要是,家里的两个娃都处于最调皮的阶段,如果我们不搭个手,她有些吃不消。于是我自告奋勇地说:“我留下来带娃。”
这样说起来颇有些“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意味,其实当中更多的是不得已。
现在报端经常有文章提倡儿女要理解老人、解放老人,让老人放飞心情,重拾兴趣,游山玩水。还说,老人也要拿得起放得下,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退休了就不要背负太多包袱,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如我者,大有人在。我带大宝到科技馆、到公园,就遇到好几位老同事、老朋友,他们有的退休几年了,有的也和我一样刚刚退休,大家一见面,不是问你今年贵庚了,身体状况如何,而是问孙子孙女几岁了,上小班、中班还是大班?还有的就是感叹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情感,只是财力上对儿女的支持还不够,还得在精力上、体力上多多付出。大家一边感叹,一边还不能走神,还得盯着身边的娃。
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两年来,生育“老二”的家庭持续增长。然而,“老二”谁来带实在成了一道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幼有所育排在民生新进展的第一位,可见地位之重要。
可是这个“育”由谁来育?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还能有谁?父母嘛。问题远没那么简单。比如,对一般家庭来说,雇佣月嫂和保姆,经济上负担不起,难以长期承受。于是,相当一部分家庭只好依靠祖辈带养,这就让本来可以颐养天年的老人,再次背负育养之累,还增加了家庭矛盾,给年轻父母带来压力。
为了解放老人,有必要呼吁政府加快发展普惠性托幼服务事业,构建多渠道托幼供给体系。比如可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卫生、財政、民政、妇联等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将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纳入公共服务范畴,进而在政府层面研究出台相关法规和实施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托幼事业发展。再如,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场地内,建设托幼设施并给予政策扶持。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发展社区内家庭互助式托儿所,解决双职工夫妇孩子无人照料的燃眉之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面对幼有所育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家长,但政府也责无旁贷。全国总工会最近完成了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调查显示,目前职工总数已达3.91亿左右,比2012年的3.5亿增长了11.8%,且“70后”“80后”仍是职工队伍主体,“90后”职工大幅增加,而他们又恰恰是生育“二孩”的主体。可见,只有政府“有形之手”全面介入,“全面二孩”政策才能得以实施,幼有所育和解放老人才不会是空话。目前看来,这方面尚待破题。
(作者系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日报》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