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新县城安居工程回顾与思考

2018-08-27 05:56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北川县城产业化

距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10年了,再次回到北川新县城,景色山清水秀,居住环境舒适宜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如今已成为北川人民的幸福家园。安居工程是灾后重建的最重要、最急迫的部分,对比当初的蓝图和眼前的景象,有很多体会值得总结。

精神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部分

对于灾后重建,字面上大多指的是物质重建,给受灾群众建造一个房子,能让他们有个安定的居所,但从另一方面重建给予群众的是新的家园,给予他们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尤其对于北川异地重建,完全是一个新环境,在这里精神重建比物质重建更为重要。

从救灾机制来看,重建的过程大多从临时帐篷到过渡板房,再到安置住房,地震后,规划部门开展深入精准的调研和客观全面的分析,建设了大量的临时过渡板房用来安置群众,尽快减轻群众的心理压力,为安置住房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让受灾群众能够更顺畅地融入新的环境,北川新县城安居工程在设计上运用了街坊的组团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营造一个社区组团氛围,让居民仍旧在熟悉的邻里间生活。在这里每个街坊有2排~3排住宅楼,空间围合感强,步行系统连贯,有助于实现环境的均好。

图1

图2

图3

同时,建筑风貌设计也是精神重建的重要内容。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重筑有特色的羌家儿女家园是各界的共识。虽然在建筑设计上要注重对羌风羌貌的体现,但也并非“一羌到底”。在设计过程中,“红花绿叶”的原则贯穿始终,这条原则也被列到北川新县城风貌设计6点共识当中。10年后再回看,100万平方米的住宅同时矗立在新北川,其与周围的环境小品和谐相融,并没有因为羌族的符号显得繁琐。平、坡屋顶的搭配变化,使得沿河的天际线景观更加丰富。住宅、公建在羌风羌貌上的轻重搭配更能体现出公共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居住建筑使用功能。(图1)

安置区设计是对城市设计的理想践行

中央关于城市规划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广街区制,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尤其在居住规划设计上,我们希望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北川的安置住区在设计上通过街坊组合形成了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格局,与当前的城市设计趋势高度契合,可以说是提前践行了我国对城市空间的规划理念。(图2)

10年后,当我们再次回访北川,行走在街坊之间,街区感十分明显。从街道界面角度来看,围合的街坊使得街道两侧的界面明显,较好地营造了街道的空间感;从街道的尺度看,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约为1:1.5,比例均匀,有效地塑造了街区尺寸,既不过于狭窄也不过于松散;从道路断面看,街道为双向单车道,并在一侧设有停车带,住宅底层为商铺和较宽的步行便道,同时道路限速30公里,可以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是一个为行人设计的街道,而不是一个汽车城市。从回访中我们了解到,外地的司机到这里都很不适应,由于小街区,路口太多,需要经常减速,但对于行人来说要想到达某个目的地变得更加便捷。(图3)

统一标准是行之有效的组织手段

一个出口是在多团队合作中最有效的组织模式。在北川的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当时已经形成了由绵阳政府、山东援建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三者共同商定的“一个漏斗”的规划技术管理制度,效果明显。同样在安居房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多方协同配合的过程。在时间紧、任务重、团队多、要求高的非常时期下,形成了多团队合作一个出口的模式,统一使用共享邮箱,既便于相互借鉴,也保证了工程进度和标准统一。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统计标准可以有效加快多方建设的进度。为了保障北川新县城100万平米住宅同时建设快速推进,也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在设计之初编制了两个技术文件,即《北川新县城居住设计导则》和《北川新县城居住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这两项文件为后期住宅建设提供了统一的依据和标准。

此外,数字化模型在设计交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方案与施工图交接的问题,当时建筑行业的BIM还没有普及,单纯依靠二维图纸,很多细节难以与施工图设计单位交接。通过搭建草图大师三维软件模型提供给援建的施工图设计院,细节一目了然,方便深化图纸节点,使得方案得以有效、快速落地。

图4

图5

老百姓满意的房子才是好房子

安居住房是给北川人民住的,使用对象非常明确。要想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公众参与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也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再次体现。在设计初期,项目组组织发放和回收了大量的调查问卷,在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配套设施等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实际需求,这些都为后期的住区设计和户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在实际的使用中也达到了设计的预期。

住宅不同于公共建筑和一些创意建筑,新北川虽然是个异地重建的城市,但不是一个建筑的试验场,在设计原则上我们坚持不做奇奇怪怪的建筑。同时在总体城市风貌的管控下,保证住宅量最多、面最广,在城市风貌中被称为背景建筑,需要体现的是基本的风貌特征,同时居住建筑以功能为基本出发点,而不是过于繁琐的装饰。(图4)

社区配套是社区活力的重要体现

配套设施是居住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功能,为生活提供便利。安居住宅的社区配套除了满足规范的基本配置要求外,还要满足北川居民的就业问题。应该说北川安居工程充分体现了对居民灾后生活重建的考虑,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在安居房的配套中商铺的面积达到人均3平米以上,户均10平米。

如今,从回访的调研看,居住区的各项配套设施运转正常,原来我们所担心的店铺浪费在尔玛小区并没有出现,反而在一些景观较好、人流量大的区域,商铺的面积远远不够,超出了原有的调研数据,在所有配套功能中餐饮的比重最大,就连原来为居民配置的菜市场也改成的饭店。但同时,我们也回访了为实地农民安置的小区,配套的店铺有很多空置,与尔玛小区的情况恰恰相反,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居民在外打工在本地居住的时间较少。(图5)

住宅的产业化符合救灾应急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这不单包括了主体建造的产业化,也包含了住宅内装技术的产业化。但在我国目前的救灾过渡、安置住宅中,先期还是以帐篷为主,过渡期以板房为主,在前不久发生的“吉林松原地震”救灾中同样如此。但我们也看到“日本311大地震”后,人们居住安置板房的维护结构以及内装的产业化程度较高,这与日本多年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我国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同时,可以将部分成果作为应急救灾体系的一部分。可以将住宅产业化、构件标准化,适应多场合临时拼装的要求,既可以快速使用,也可以回收再利用,甚至于建造一些集装箱建筑,在提高临时安置居住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

北川新县城早已从蓝图变成了现实,并在快速地成长,当年在安昌河对岸还能看见安居住宅的全貌,今天沿河已经绿树成荫,仅能看见起伏的屋顶,城市与自然和谐相融。城市的发展总会有些问题,比如上文说到的商铺使用率,同时很多问题也在逐步解决,比如停车、公共卫生间等已经得到改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建成并不是终点,后续还需持续关注。

猜你喜欢
北川县城产业化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太原古县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中国·北川禹羌国际雕塑大赛启动仪式在北川举行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北川的味道(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