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79-02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在学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受益终身。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周围已经有好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有的甚至喊道:“我来,我来……”,根本不听别人在讲什么,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当老师正投入地上课时,经常能看到几个学生在做他们自己的事,使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当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又有人在讲话了,声音有时候比老师的还响……
面对这些情况,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孩子是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如果上课一直不守纪律,思想不够集中,不能专心听讲,那么一节课40分钟就没有一点效率可言了。所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变得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发现了很多非常便于操作而且利于推广的方法,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一、教给学生正确使用课本的方法,培养学生标注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既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获得知识、甚至发现知识的能力。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正确的读、勾、批、注的习惯。
1.培养学生读、看数学课本的习惯。
数学课本中的定义、概念、法则、单位换算等都需要读一读、记一记。例题也需要读一读、悟一悟,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练习题也需要多读,特别是一些能够口算口答的题,读一遍,把答案读出来,既省时,也得到了练习的目的,减轻了学生负担。应用题更要养成二次读题的习惯,第一遍:通读,理解题意;第二遍,抓关键词,留下的“圈、画”的痕迹,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提高很快,尤其是在解答应用题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
2.培养学生正确的勾、批、注的习惯。
课本上的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要随便在课本上写写划划,随便做符号,符号做多了,就失去做符号的意义了。有些知识重点,课本本身就彩印或加框注明了的,就不必再勾划。书中的习题,也不要随便勾勾划划,所做的符号应该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可以将做错过的题注上符号(如:※),全书的错题都标注了这种符号,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些错题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薄弱环节重点复习,有的放矢,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自己觉得很重要的题也标注上符号(如:○),有利于突出重点。这种看起来一个简单的符号,对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二、教给学生适时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在学新课之前,学生一般都要预习,但我们非常注意预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随意说一句“预习”就可以了。因为有些知识,预习时看一看、读一读、记一记,对第二天新知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比的意义》的教学,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等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对新知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的时间紧凑、重点突出。
而有些知识,仅仅读一读、看一看,反而失去了学习新知的兴趣。比如,“商不变规律”的教学,给学生出示下面的表格:
讓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规律。这种规律性的知识的学习内容是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充分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授时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学生预习时去读记:“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如果光记住了这个规律,就失去了在课堂上探究、发现规律的热情,对总结规律、提升规律的过程就简化,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竟生大打折扣。
我们使用的青岛版的教材,就很少有表述数学理论知识的文字,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去感受、体验、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有布置预习我们也是有选择、有要求、有落实的,以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三、课后作业少而精,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课后作业一般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如果作业简单而量多,学生往往不会认真做,只管完成任务“交差了事”,时间长了,就容易养成浮躁的学习习气。和课堂上比,课后有较充足的时间,学生有了思维的时间,教师就要提供有思维空间的作业,就要布置有一定难度的或很灵活的习题,学生不静下心来动脑筋就没法完成,这样,就“逼”着学生动脑,长期训练,学生就容易养成做作业动脑筋的好习惯。当然,还要切记课后作业要量少,一至三道为宜,作业多学生就会畏难,失去思考的兴趣。至于题目的选择,可以是一般有难度的题或是用几种方法解答的题,还可以是有多种答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作业少而精”,学生有了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更关注方法和规律的总结,使数学学习更有数学味。四、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分析学生计算、解题中的错误,很大比例的错误是由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些错误通过检验是可以避免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检验意识很淡薄,即使老师要求写出检验的过程,部分学生也是依葫芦画瓢,有检验的形式而已,根本检查不出原题的对错。教学中,要避免检验走形式,多教给学生灵活的方法,只要能检查出原题的对错,写不写检验的过程并不重要。只要有检验的意识,很多错误一检查就能看出来。
比如,三年级的计算题223÷2,有同学漏掉商末尾的0错误的等于11……3,检查时如果想到把223估计成210,商估算成70,就能发现商11是错误的了;或者看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那么商就是三位数,也能发现做错了。又比如一道应用题:刘英家到学校,如果骑自行车每分钟行400米,5分钟可以到达。如果步行每分钟行80米,多少分钟可以到达?有同学没有理解数量关系错误的列式为:400 × 5 × 80=16000分,这样做错的很离谱,但现实中这道题真有极个别学生是这样做的。联系实际检查,骑自行车5分钟行的路程怎么可能走16000分钟?经过检查,即使学生还是不会做这道题,但他至少发现以上的解答是完全错误的,然后再去寻找正确的解答方法。检验要从多方面考虑,要动脑、动笔、应用题要密切联系实际,只是简单的从表面上看一看是不容易发现错误的。
另外,验算的方法固然重要,培养学生验算的书写习惯也很重要。我们知道验算没有必要像正规作业那样工整、规范,那样会耽误很多时间。但是验算的书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乱涂乱画,也便于二次验算的时候检查,达到提高正确率的目的。
以上便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做法,当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只有持之以恒,才会逐步培养起来。
播种习惯,收获人生。让良好的数学学习从习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