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儿童早期偷窃问题的认识和应对

2018-08-26 18:02银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物权书包道德

银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33-01

翻开《意外伤害的防范》这本小册子,里面的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原来许多不经意的举动却暗藏着这么多的危机。有些伤害是无形的,也是当时未必能察觉到的。我盯着它看了很久,隐隐的,多年前的一桩往事浮上了心头。

那时候我还刚参加工作,接一个一年级。孩子个个奶声奶气的,怎么看也不像个小学生呀。(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上学,瞒报了年龄,后来了解,有个别孩子连五岁半都没有达到呢)80多个人一班呢,那阵势,真叫壮观。一声“趴下”,80多个小脑袋齐刷刷地伏在桌面,确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呢!

我沉浸在这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成就感中的日子没过多久,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一天中午,全班20多个孩子的语文书集体“失踪”了。这可不是件小事。如果丢个橡皮什么的小玩意,我可能也懒得去动这个脑筋了。可整整二十几本书呢!怎么办?一定得查!

孩子到底是孩子,沉不住气,经不住三问两问,答案已经揭晓,是一个小女孩拿的,并且埋在了一个连家人也不知道的地方。我不禁暗暗惊讶:六岁的孩子,考虑这么周密,太可怕了。我认定她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了。于是继续追问,果然问出了不少类似的事情。什么小橡皮呀、雨伞呀。“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几个字一直盘绕在我脑中。我在思忖着该怎么办?是告诉她的家人呢,还是自己消化解决?我却没有留意到孩子的头已经越来越沉了……

思考后我还是认为这件事非同小可,于是请来了家长,告知了一切。也许是家长觉得没面子,也许是孩子的心理负担很重,总之,她黯然轉学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她了,也从来没有听别的孩子提起过她,我也没有勇气去主动打探她的消息。

二十年过去了,再回头去想当年A同学一再出现的偷窃行为,我的心里只有遗憾。常常假想,当年的我若对儿童心理多了解一些,或许我就能心甘情愿地善待她。想到A同学的遭遇,她并不幸福的童年生活,会有许多的心疼带出无尽的懊悔。

在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偷窃行为都非常严厉,将之既看作道德问题,也看作法律问题,注重道德的中国文化尤其如此。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多数父母和教师都会非常紧张。内心的恐惧太多,容易引起一系列过激的应对方式。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害怕偷窃、说谎行为的再次出现,则让教师和父母对孩子反复出现的偷窃、说谎行为更难表现出理解和宽容。

其实,孩子对物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在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和她一起整理书包的过程中,我发现女儿的书包里出现了一些不属于她的物品。按捺住心理的紧张不安,我仔细询问,可孩子支支吾吾。我认真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孩子上幼儿园时由爸爸接送,接来就放在办公室里。这个老师送块橡皮,那个老师送把尺子,这些都是常事。久而久之,孩子也许就认为: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我就可以得到。再加上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孩子是否不敢提出要求了?我强压住内心的羞愧和愤怒,强调让孩子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到学校交给老师。从此,我会经常留意孩子的书包,看看是否多出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持之以恒的清理、督促以及归还就是最初的物权教育。“不是你的就不能据为己有”做这些,家长需要付出的只是耐心和细致。

孩子稍大一些后,事情变得更复杂些。孩子有了同学之间的互相赠与,但又常有送出去的东西过不了多久又讨要回来的例子。既不能让孩子一味地拒绝交往,又不能让他们以此为借口模糊了物权的概念。当发现孩子书包里又多了别的东西时,我会听孩子解释那样物品时同学赠与的,为什么赠与的,进而和她一起分析:该不该收别人的东西,东西是否太贵重?如果收下,该怎样回赠对方礼物?“这是我的”“那是他的”,无权概念才一点点建立起来。

一些孩子因为曾经有过偷窃行为被发现,后来只要班上只要有物品丢失,他们就会立即被怀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样的猜疑是正常的。这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认识到,正是他们曾经的行为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丧失了信心,帮助他们认识到偷窃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并且意识到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建立信任。这样的努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孩子总会有无尽的愿望,指责他们的要求太多,让他们把愿望压抑在心里,那么他们将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得到多少。父母和教师对儿童需求的无视、漠视,导致儿童缺乏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他们会用其他的方式向外寻求满足。解决偷窃和撒谎这类问题,关键还在父母、教师与孩子建立起互相关心的关系。父母和教师应允许孩子提要求,愿意和孩子谈判,但又要坚持自己是主导者。时间长了,孩子会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回头来感受、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样的要求才是适当的。当孩子确信自己是被教师和父母关爱着的时候,即便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每一件东西,依然可以感受到很幸福。这样的孩子才是受教的,他们愿意向父母、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体察并接受父母和老师的善意,尽力展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许多研究来看,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应将幼年期和童年期的偷窃问题和撒谎问题看作是孩子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不强求他们和成人一样具有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律。

也许我们不能担保给孩子一个完全没有阴影的童年,但是,只要我们具备相应的知识,避免陷入由于无知带来的误区,即使意外发生,我们也能帮助孩子走出阴影,让欢笑重新回到孩子的生活中。让我们一起小心地呵护孩子那如花般娇嫩的心灵吧!

猜你喜欢
物权书包道德
物权的设立与变更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的书包
减负书包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事实物权:理论困境与出路
浅析物权请求权的时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