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

2018-08-26 18:02赵冬冬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2期

赵冬冬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10-0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问、重在引导、贵在转化、妙在开窍,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变教案为学案,使教师成为一名学习顾问,一位与学生平等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教師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更加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能力和水平。”可见新时代已经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根教鞭的“三一式”教学将被挤下历史舞台。创新教育要以老师的知识更替为起点。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更高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有效途径。如果教师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显然是落伍的,是不能够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是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学生的。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教师应该从一劳永逸的静态专业发展观到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观,从直接经验积累走向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终身学习。”这告诉我们,脱离了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随时随地地自我“充电”,才有可能取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效果。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 “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则因性格、学识、经验的差异,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驾驭课堂,有的主观无端,有的亲切和蔼,有的耐心细致却又严肃有余。前两种教师都是无民族意识,都有可能使害怕而反感,议而不决无法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产生较高的课堂效率。我们的教师应该容纳不同的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要强化独创性与多样性。一个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和予以创造力很高地位的精神环境更可能带来高创造力。鼓励和奖励对创造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承认失败的价值,创新教育要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只有亲切和蔼的教师,才会密切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情况,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吸收学生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与过程,这样的教学效率才高。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形成一个活泼向上,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并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从事教学活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让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因此,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作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下教师的口才听听课,实际上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的东西并不多。因此,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书中的人物事件与现实生活毕竟有时间和空间差距,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其实,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这样形容和批判传统教育:教室里,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创设自由开放的大语文课堂,在这基础上通过创设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来达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浅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81.

[2]冯丹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