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英 黎凤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10-02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学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它对学生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成长速度、持续动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对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有个性地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应建立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落实评价改革的精神,保证评价改革科学、实效、持续、深入地推进。一、评价目的实效性
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它是负有了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由于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年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即使同一年段的不同学生在同一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发展水平差异。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达到基础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为他们的多元化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这就要求必须对评价目标体系进行分解,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特点,兼顾不同學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二、评价内容具体化
综合素质评价一般涵盖“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和“表现能力”七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如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从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诸多指标进行。然而,这只是给我们界定了一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范围,还需要构建具体的评价目标体系。三、评价方式多样性
综合素质评价不再指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一次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把对学生的评价分成螺旋上升不同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评析,定期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回顾与反思、激励学生自省自律,明确努力方向。
根据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总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学习发展的状态及水平。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个性发展的进步,并提出建议。
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别,因此,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于是,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再是教师的“权威”象征。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班主任老师、学科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多元评价主体。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根据需要,可让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应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它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改进和完善。
课题立项:垫江县2016年度教育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dj2016-z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