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莉
【摘 要】 邹城市通过打造“孟子乡音”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惠民演出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全力解决好“为谁演”“在哪演”“演什么”“谁来演”“怎么演”等问题,实现了市场“造血”,刺激了当地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 孟子乡音 惠民演出 品牌
创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孟子乡音”取义“孟子故里的独特乡音”,是邹城市文化馆重点打造的统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既突出了邹城市的地域特征,又形象地将群文活动概括为“独特乡音”。通过整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戏难”问题,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孟子乡音”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2010年以来,邹城市文化部门积极创新公共文化事业运行机制,打造实施了“孟子乡音”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把“送戏下乡”活动作为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方面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来推动,全力解决为谁演、在哪演、演什么、谁来演、怎么演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精准把握群众需求,解决好“为谁演”的问题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演出、服务,这是最基本、最根本的要求,也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均等性的原则。
要想真正把握“为谁演”的问题,就需要对邹城的总体状况进行把握,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分析。邹城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总人口116万,辖16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5个村(社区)。地理环境多变,山地、平原、丘陵各占三分之一,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需求。既传统又开放,既有传统文化的坚守,又有外来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邹城人对文化提出了多样性、丰富性要求。了解了邹城群众的这些特点,就能够较好地把握为谁演的问题,同时也明确了“孟子乡音”千场演出惠民生活动的导向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方向。针对城区市民,开展“广场周周演”活动,每个周五、周六城区三大广场将同时上演精彩的文艺节目;针对乡村群众,结合“百姓大舞台”建设,开展“孟子乡音”千场演出惠民生文化演出活动,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百姓的田间村头。
(二)全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解决好“在哪演”的问题
演出需要舞台,服务需要平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工作。
邹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城区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为龙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骨干,乡村(社区)文化大院为重点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借助这一网络,“在哪演”的问题得到很好解决,无论是城区、社区还是偏远的乡村,实现了文化演出有阵地,文化活动有场所。
一是实施重点文化建设基础工程。位于邹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孟子大剧院(包括音乐厅、会议厅、4D院线影城)是邹城市重点打造的文化阵地,现已委托保利集团经营管理。保利集团将依托自身渠道优势和邹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把更多国内外精品演出引进邹城,为当地优秀原创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优良环境和便捷渠道。
二是实施“15分钟服务圈”建设工程。将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在社区建设中,与开发商签订合同,将文化广场、文化阵地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居民小区与文化阵地的同步建设。在乡村文化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心村的重要性,对其中心村文化阵地进行优化提升,今年优化提升100个高标准的村文化阵地,形成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效应。
三是整合城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深入调研全市文化服务阵地,对城区适合演出的广场等文化阵地、LED大屏等演出设备进行资源整合,调整为文化部门统筹主管,其他部门共管共用,充分保证“拿钥匙的人就是使用场地的人”。
四是注重服务功能的完善提升。结合“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拓展公共文化阵地服务空间和范围,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设立专门展览、展示、展演区域,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多功能室、排练室,在有条件的村居建设文化小广场,吸引群众走进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三)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内涵,解决好“演什么”的问题
服务内容、文化产品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邹城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孟子思想研究推广,让阳刚之儒重塑民族精神脊梁,让孔孟之乡流淌中华文化源头活水,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助推。邀知名学者和当地专家加盟,开设孟子公开课、邹鲁文化讲座,开展“我爱读孟子”活动,孟子思想重振故里,让孟子思想“活”起来。推广传统文化礼仪,精心编排了束修礼、成人加冠、加笄礼、儒家婚禮等,在两孟景区面向游客展示,将青少年礼仪编排成童谣,在中小学校推广,让传统文化“传”起来。开展文化交流,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推动“教子有方”修学体验,让孟子思想和邹鲁文化“动”起来。
二是精心打造文化精品。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孟子故里求剧目”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优秀文艺创作,今年征集创作十个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剧目;以优秀剧本招标演出院团,排练精品剧作,打造孟子剧场,使其立足邹城、各地巡演,让百姓共享文化盛宴。组织民间文化队伍、文化学者、非遗项目等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对外宣传推介邹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广泛吸纳外地先进工作经验。2016-2017年,组织平派鼓吹乐、邹鲁礼乐、峄山道乐等项目传承人赴曲师大音乐学院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平派鼓吹乐赴山东东营、江苏南通等地参加全国性展演交流活动。
三是针对不同层次人群提供特色文化服务。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针对中小学生文化需求,我们开展了“孟子文化进校园,中小学生免费进景区”的“双进”活动,着力构建孟子文化校园,使校园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同时,鼓励中小学生免费走进景区,树立中小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文化的自信,使景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四)充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解决好“谁来演”的问题
服务主体、文化队伍问题,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有活力、最重要的因素。邹城市采取改变财政投入方式、开展文艺骨干培训等多种方式,充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文化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
一是专业院团放下身段。邹城市豫剧团是邹城市唯一的一支专业艺术院团,承担着政府送戏下乡任务的唯一演出队伍,没有市场竞争压力,存在着演出积极性不高、活力不强等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市创新工作思路,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文艺演出团体,改变县级专业剧团送戏下乡的唯一性。
二是业余团体组团竞争。邹城市目前拥能够经常开展活动的文艺团体达100余支,近万人。虽然整体数量众多,由于各业余团体人员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仅凭一支队伍很难满足群众演出需求。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鼓励各业余团体之间、甚至是演员和演员之间自由组合,引导他们组建新的演出团体,并申请营业性演出许可,取得合法身份,与专业院团在同一个平台上、同一个起跑线上进行招标竞争,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积极性。
三是文艺骨干广泛参与。广泛吸收非遗传承人、文化能手、文化中心户等文艺骨干参与演出活动。充分鼓励非遗传承人在演出活动中进行展示、展演,提高影响力,促进“活态传承”。引导广大文艺骨干,走进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大院等文化阵地,占领文化阵地,长期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
(五)探索创新队伍评价体系,解决好“怎么演”的问题
演出、服务的方式、效果,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能否得到群众认可、能否发挥长效性的问题。
一是评委定队伍。通过政府招标平台,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有演出资质和愿意参与演出的文艺团体,进行公开招标。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业评委队伍,实行现场审看、全程录像的方式,制定评分标准,评委给每支队伍进行打分排名,根据队伍得分情况,经评委讨论评议后,最终选拔10支优秀的文艺队伍参与演出,确定每支队伍的演出价格、演出场次、演出地点后,与演出队伍签订演出协议。
二是群众选节目。2018年,邹城市开展了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即完成保利100场精品惠民演出、1000场“孟子乡音”惠民演出、10000场公益电影放映。根据评委排定的演出情况表,提前印发、张贴宣传海报,将演出时间、地点、队伍情况进行公示。每支演出队伍在每场演出前需提供3种以上节目单,每场中反映地方文化的节目应不少于20%,提前报文化馆,由文化馆初审后通过镇街文化站征求群众意见,由群众选择喜爱的节目,并将节目内容在演出一天前在演出地点张贴。
三是观众评优劣。每个镇街文化站负责上报20人的群众评委队伍,建立群众评委库。每场演出前,各镇街文化站需选出至少5名群众评委现场观看,对演出效果给予等次评定。每场演出后,需在三联单上由5名群众评委、5名现场观众签字确认,并经村、镇盖章确认后,报评委小组审定。
四是公开秀水平。对演出队伍实行每演出季调演一次,所有演出隊伍集中在同一平台演节目、秀水平,进行评比,选拔优秀节目在社区进行演出。专家评委组负责对演出队伍的日常监督,对经评委审定合格的演出队伍,每演出季结束后按协议结算一次费用。年终对演出队伍进行考核,对演出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队伍,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演出标准要求,观众不满意的演出队伍,予以淘汰、解约。
二、邹城市“孟子乡音”的创新探索
通过“孟子乡音”文化服务平台,邹城市将对文化惠民的财政投入方式由养人变为购买演出服务,改支出的预付费模式为先演出后付费模式。按照每年的演出场次,决定财政拨款的数量,形成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良好局面,调动了演出的积极性,保证了演出质量。
一是从“养人”转变为购买产品。邹城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结合当地实际,对于县级专业院团,没有进行“一刀切”直接推向市场,不再由财政专门拿出资金养人,而是由财政列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剧团提供的文化产品。对于非遗传承人也改变了每年支付养人费用的做法,而是引导非遗传承人对群众进行表演展示,政府出资购买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服务。这样既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又活跃了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对文化的了解,激发了文艺爱好者的兴趣。
二是实行先演出后付费机制。对于演出队伍,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进行公开招标,经专家评委审定通过招标的队伍与文化部门签订协议,并经群众评委确定为满意的演出,政府再按照协议支付演出费用。第一次支付为演出场次至一半时,付合同价款的50%;第二次支付为演出完毕时,一次性付清剩余价款。
三是实现了市场“造血”。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不仅邹城市内的专业剧团、庄户剧团参与演出的积极性非常高,还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优秀剧团参与竞争,演出场次越多,能够领取的补助也就也高,给文化演出队伍吃了“定心丸”,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市场竞争的刺激,不仅激发了当地专业剧团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提升演出水平,同时,当地的庄户剧团也在市场的竞争中得以成长和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刺激了当地演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三、“孟子乡音”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一)必须坚持机会均等和群众满意的标准
不论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文化产品供给,都应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让有需求的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文化阳光”的普照,都能够有机会享有公共文化成果。邹城市除了每年列支300万元购买1000场文艺演出,还整合了40余支庄户剧团、业余文化队伍,集中在城区进行展演,实现了城乡文化互动交流,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实现了城乡居民享受文化的均等化。
(二)必须强调政府主导和公益服务的性质
当前,有些地方将政府应该承担的文化惠民职责外包给企业,靠着企业家的一腔热情在维持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这不仅规避了政府应尽的职责,而且绑架了企业家的慈善道德,这种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服务效果也难尽人意。因此,政府不能舍弃应该承担的责任,政府不能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标准强加于市场行为,而应坚持政府的主导原则和服务的公益属性。
(三)必须增强原生动力和从业人员的尊严
要增强文化建设的原生动力,在制度建设上要充分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既得到社会地位又得到经济利益,建立长效机制。邹城市依托“孟子乡音”创新打造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做法,营造了尊重文化从业人员的良好氛围,树立了正确的文化导向,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 万林艳.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98-103.
[3] 王列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 黄铮.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8):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