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变“绿色银行”

2018-08-25 07:48张恒
当代贵州 2018年26期
关键词:河长水质贵州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贵州懂绿、护绿、用好绿,凝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奏响生态文明新时代“贵州好声音”。

夏天,正是乡村游的绝佳时节。走进贵安新区湖潮乡车田村,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游客用镜头记录着恬静的田园风光。近年来,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车田村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仅2017年就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亿元。

“游客的涌入,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影响了生态环境。”湖潮乡副乡长钟武鹏介绍,火热的乡村游导致餐厨垃圾无处堆放,带着油污的污水直排进入车田河等河流。为了保护好水生态,车田景区成立环境综合专项工作组,在全村建立了三座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全村90%以上的农户已连接污水管网。“污水净化处理后排入河流,村庄干净整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引来更多的商机。”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车田村只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实践。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扶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懂“绿”、护“绿”、用好“绿”,凝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

懂绿:山水“颜值”更高

“过去,无论走到哪里,总能见到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的现象。很多河流又脏又臭又黑。”家住南明河边的贵阳市民罗本元告诉记者,因为“河长制”,现在很多河流都变成市民闲暇垂钓的休憩之地了。

自去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贵阳市河长办公室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深入推进河湖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

“南明河去年完成除臭目标,今年目标是变清,变清的标志性工作是达到IV类标准。”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常务副主任吴德刚介绍,过去一年贵阳市按期完成了南明河综合整治二期二阶段工程,为进一步提升母亲河流域水质,贵阳市还对南明河重要支流进行了整治,南明河水系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坚守绿色底色,贵州着力让群众享受到生态产品,持续提升幸福指数。图为山青水碧的黔西南州万峰湖。(张德厚 / 摄)

实施河长制、保护母亲河,这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2017年3月,贵州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全省境内1059条50平方公里及以上流域的河流、19000多座水库山塘以及众多叫不出名字的溪流有了“河长”“湖长”“溪长”。

随着河长制不断深入推进,全省河湖水质实现明显好转。在各级河长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全省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87.3%,比2016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全省监测的48条主要河流的138个河段,水质总体达到优良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9.1%,比2016年提高1.3个百分点;长江流域河流干流水质持续改善,珠江流域河流干流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把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行稳致远走好生态文明建设路,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还给大自然、还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方百姓,助力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大生态战略行动。

护绿:绿色“护盾”更硬

近十年来,由于沿湖村民持续大规模发展网箱养鱼,散落的饵料和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使得万峰湖变黑变臭,加之沿湖村寨居民生活垃圾库存等污染,曾经一碧如洗的万峰湖成了“臭水湖”。

2017年7月,黔西南州召开全面推行河(库)长制工作启动大会,在万峰湖开展以全面取缔网箱为重点的“清网行动”,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绿水行动”,以绿色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发展为重点的“共享行动”,一场环境综合治理的战役打响。

经过近一年的生态环境治理,万峰湖面碧波荡漾,再不见网箱围汊、泡沫垃圾的踪影;清风徐来,满目青山让人心旷神怡。

“以实施污染源治理工程为抓手,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底线。”近年来,贵州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从体制机制建设、环保责任落实、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集中发力,大力度、大范围清偿生态历史欠账——

累计投入80多亿元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两点六河”为重点,大力整治流域水污染问题;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达100%,建设完成40个标准渣场和13个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工程,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纳入2017年全省十大污染源治理的工程均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

当前,贵州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全力抓好重要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强力实施十大污染源治理和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治理的“双十”工程,扎实推进磷化工“以渣定产”,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

用绿:生态“饭碗”更稳

贵州铜仁梵净山拥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原始森林,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寨沙侗寨就在梵净山南大门外两公里,依靠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旅游服务,寨沙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用侗家驿栈老板杨元菊的话来说,“现在的日子比原来好上不止一千倍”。靠着开农家乐,侗家驿栈每个月的营业收入在3万元以上。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坚持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强了景区的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吸引大量游客驻足的同时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而在距寨沙40公里之外的江口县德旺乡,生态环境优良造就的当地好水,吸引了众多企业来此发展对水质要求高、经济价值也高的冷水鱼养殖。“养鱼的水是从梵净山流下来的,冬暖夏凉,特别适合冷水鱼生长。”

与此同时,随着冷水鱼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到公司打工、年终分红等,有力地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多亏了村里搞产业,我家生活才有了转机。在养鱼基地里上班每个月工资有1800元,加上入股的保底分红,一年至少也有2.5万元的收入。”在净河村冷水鱼养殖基地,村民蔡国群向鱼池扔了一把鱼食后说。

坚守绿色底色,贵州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吃上“旅游饭”,不断收获“生态红利”。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果、中药材、特色渔业等一大批绿色农产品和特色产品,正在通过农村电商风行天下,把巍巍青山变成富民的“绿色银行”。

如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放眼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落地生根,正在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河长水质贵州
水利部部长为“记者河长”点赞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水质的年轮——读《时光的年轮》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观水色,辨水质
观水色,辨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