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善导,拓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2018-08-24 10:51曲丽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藤野设想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最重要的对话载体,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深入理解文本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数量过多、内容过浅、无序的提问一直充斥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处处提问、不断追问、碎问碎答、碎问碎读,将灵动多姿的语文教学过程变为单一琐碎的答问过程,课堂结构冗杂,师生问答肤浅,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著名特级教师王荣生老师指出:“唯有有效的问题聚焦,才能构建有效的阅读课堂,使学生沉浸于文本,充分展开阅读活动,整体把握文本内涵。”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问,即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具有切入性、设想性、发散性和质疑性;而且要善导,即联系文本信息追问,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追问,在追问中让学生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直指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唤起学生积极的言语智力活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深刻性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达到高效目的。

一、精心设问,激活思维

课堂实践告诉我,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常常是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时候。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具有切入性、设想性、发散性和质疑性。

1.问题的切入性

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用。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共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教学《傅雷家书》,我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一个关健词,围绕这个关健词谈谈感受。教学《雪》,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从文中哪个词可看出”等等。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关照了学生。可以说是“一问千金”,学生顺着这一问,既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旨,又能激发自己的探索意识。不仅避免了烦琐提问的干扰,而且使课堂对话变得多元而充满生气。

2.问题的设想性

针对课文所学内容作某些意义的设想,能够促使学生展开独创、新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作者的童年都有很大的影响,未来的某一天,你正好有机会参观这两个地方,请设想一下置身此地的情景。”在学习完《藤野先生》一文后,我让学生总结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设想一下藤野先生看了鲁迅写的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了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会牢牢把握主旨,同时还接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3.问题的发散性

设计问题时巧妙抓住问题的发散点,启发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正中求反,反中求异。如《卖油翁》一课中陈康肃这个人物,教参中把他对卖油翁的“笑而遣之”中的“笑”判定为尴尬的笑。难道他除了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外,就没有可取之处吗?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物?”通过探究,有学生就提出了“陈康肃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的观点,理由是他身居高位,对与他地位相差悬殊的卖油翁无需伪装自己,完全可以“恼羞成怒”。而最后他却“笑而遣之”,这说明他被卖油翁彻底说服了,他的“笑”是心悦诚服的“笑”,是知错就改的“笑”。还有《愚公移山》一课中“愚公是移山还是搬家”的辩论设题,《奇妙的克隆》一课引出的“克隆人”的是与非的讨论,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问题的质疑性

我利用自己在挖掘教材时发现的可疑之处,精心设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春》一文中,我发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的语序有问题。按照开花时节的先后,乡村童谣是这样说的“桃花开,杏花败,梨树开花应奶奶”,杏花是早于桃花开放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的语序有问题吗?如果有,应怎样改?”在思考与探究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作者也有考虑欠妥之处,教材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从而就会对书本多了一份怀疑,从而调动起向教材挑战,向作者挑战的积极性。

二、巧妙引导,拓展思维

在阅读课的研读品味环节,不仅是我,其他教师也喜欢设计这样的问题:“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谈谈理由。”学生交流谈体会时,往往会从词语运用、修辞、写法等角度泛泛而谈,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这段文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等等。课堂上常常会产生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现象,学生东说一名,西说一句,面面倶到,思维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何谈碰撞与火花?因此,教师的“导”是开启学生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导引得法,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那么,如何引导呢?

1.巧妙追问,联系文本信息

如品读《春酒》一课的语言,一学生发言:“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句话写得好,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我的贪嘴、活泼与天真。我追问:“肚子吃得鼓鼓的”样子,老师觉得更像青蛙,为什么作者却比成“蜜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那是因为蜜蜂比青蛙更小巧更可爱,比作蜜蜂更能突出我的可愛与天真。有学生说比作青蛙也可以,这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如果自己写,还想比成小猫、小狗呢。我笑而不作评价,要求学生再读此段,读后再回答。片刻之后,一学生率先恍悟:因为是“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这家喝够那家喝,就像小蜜蜂采百花一样。用蜜蜂形容,简直是再贴切不过了。至此,全体学生会心地点头,课堂上洋溢着深层品悟,了然于心的喜乐。

2.巧妙追问,联系生活体验

如品读《春》一文第5段有关“春风”的描写。一生答:“‘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我追问: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生:抚摸过。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生:当我肚子不舒服时,妈妈就用手轻轻揉我的肚子,妈妈的手暖暖的,柔柔的,好舒服。(作陶醉状)师:回答真精彩!你再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被抚摸时的陶醉感,让我们也跟着享受一下。生读得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地抚摸”处。有些学生受此影响,也情不自禁地自读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3.巧妙追问,引导换位思考

如品读《风筝》一文中描写三次冲突的精彩片段。一生答:“折断”“掷”“踏”“傲然”等词形象地写出了“我”态度的粗暴。我追问:哪有哥哥这样对弟弟的,这不是以大欺小吗?学生笑。看有些学生的神态似是同意我的反话。我引导:谁有弟弟妹妹?如果弟弟妹妹不写作业,只知道看电视、玩电脑,你会怎样做?生:我有妹妹,她喜欢边写作业边看动画片。我常常给她关了电视不让她看,即使哭闹也没用。当然偶尔也会放任她。我不让她看电视是希望她用心写作业,是为她好。可惜她现在还不理解。(作无奈状)师:作者这样对弟弟,也是有用心的哦?生:对,就是希望弟弟能更有出息,因为在作者眼里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在学生的换位思考下,学生了悟:冲突中有爱,误会中也有爱,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这样就不仅把握了课文主旨,而且也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启示,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

曲丽娴,山东龙口市北皂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藤野设想文本
藤野先生谈鲁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跟踪导练(一)1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消除空袭后果的一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