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

2018-08-24 10:52李慧颖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整本书新课标语文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而15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贯穿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修、选修I、选修II三个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无疑是将语文教育界一直十分重视却在相关课标文件中没有具体标准的“阅读”再次拉入语文教育视野,并以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给出了学分规定、学习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提示,因此“整本书阅读”在近期成为了各个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新词热词和教育潮流。

其实“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什么新词,早在《论语》中就有“整本书阅读”的记载,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这大概是关于读整本书最原始的记录了。自孔夫子之后,“四书”“五经”成为历朝历代读书人必读的整本书,成为科举考试考查的最基本内容。一直到近代,“整本书阅读”一直是比较普遍的做法。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整本书阅读”其实就是语文学习的常识。

那为什么当代语文教学变成单篇阅读为主了呢?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规定:“课文宜于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长篇作品,采用节选的办法;较长的文章,也应该在不损伤原文精华的情况下略加删节。”198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有相似规定,如“课文的篇幅不宜过长,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些长文章可以节选”。有学术文章认为,建国之后语文教材的这种短小精悍、精讲精练的模式是学习苏联的结果,但笔者认为这也许是一方面的历史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现代教育越来越急功近利,课时分配的有限,应试升学的压力以及如今这个高速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快速高效的快餐式阅读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浅表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伪阅读(纯为应试的阅读)让“整本书阅读”这种需要时间较长但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真正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受重视。虽然在现行的语文课标中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其后面也都附有一份课外阅读参考书目,但是,从在校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来看,课程标准的这些强调并没有在促進阅读方面有明显效果。当然,从2014年起教育部在新课标修订中不再是单纯强调“整本书阅读”而是以更具体的如学分规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阐述以及教学提示的方式,给了语文教学一定的约束和指导,这无疑是让“整本书阅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正规军,让明知“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而迫于课时和应试压力的一线语文教师们欣喜不已。

然而,新的问题又摆在语文教师们的面前,“整本书阅读”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操作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推进中操作层面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分四个方面做出论述。

一、阅读的“整本书”如何选择与确定?

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说明,设置“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新课标(征求意见稿)对于选择与确定“整本书”有以下描述:

1、“把握长篇小说、人物传记、学术著作等不同类型整本书的特点”,即应至少选择一部长篇小说、一部人物传记、一部学术著作。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在指定范围内选择一部学术著作”“指定阅读的作品也可以从教材的节选长篇作品中选择。”“每个教学班宜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阅读,以便于交流讨论。”所谓“指定范围”一般指的是教材后面所附的“名著导读”,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像《论语》这样的“言论集”,虽然看似一堆碎片,但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也算一部完整的书。)《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高老头》,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必修五《三国演义》《堂吉诃德》;还有“教材的节选长篇作品”《水浒传》《边城》。教材的“指定范围”都是经典,意大利学者卡尔维诺将经典定义为:“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只有经典作品才会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当然,师生也可以共同商定课本所涉及的作品以外的经典作品,这里笔者所工作的语文组与学生们共同商定的是林语堂的人物传记《苏东坡传》,因为语文课本中苏东坡的选文最多,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对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正面的影响。但是不建议选择太多的课本所涉及以外的作品,这容易本末倒置将选择范围无限扩大,不如就从这些教材经典中选择,先将语文课本中的必读书目的整本书阅读落实到位。

根据新课标(征求意见稿)对于选择与确定“整本书”的以上描述,并结合笔者工作单位师生的共同讨论,将《论语》《红楼梦》(或《三国演义》)《谈美》《边城》《苏东坡传》这5部经典作品作为本校语文教学中要阅读的“整本书”。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课时如何安排?

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安排,新课标(征求意见稿)有这样的教学提示:“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在选修I和选修II阶段不专门安排学分,学习任务穿插在其他任务群和课外学习活动中。”“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精读整本书。”针对以上“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笔者工作单位教学组研讨决定,每学期拿出18课时的两节连堂(因山东省自2018年开始使用全国卷,学校更加重视阅读,特批一节活动课用于“整本书阅读”。)来进行“整本书阅读”,根据教材的教学进度,高一上学期完成《论语》的“整本书阅读”,高一下学期包括寒暑假完成《红楼梦》(或《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高二上学期完成《谈美》和《边城》的“整本书阅读”,高二下学期完成《苏东坡传》的“整本书阅读”。

然而“整本书阅读”仅靠“每周两课时”或者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形式实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业余时间,学生要有课余时间,这是阅读的常识。但是“整本书阅读”一旦放到课外,就容易处于劣势。而这也确实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教育落后,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和家长不断纠正和重视。另外,哪门学科不需要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由语文科承担,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必须上升为贯通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才有可能巩固地位,成为基本任务。

三、进行有效“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

进行有效“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是一个大课题,推进阅读这一常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常识”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爱上阅读,从阅读中有更多的收获;它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它需要社会和家长的理解、重视与氛围的营造。

(一)学生进行有效“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

既然“整本书阅读”在学校作为教学行为,那么教师应该要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给出相应的指导,做出相应实际可行的计划和设计。教师要确定阅读进度目标,具体落实到在校的每一节阅读课和假期的阅读计划。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合理规划,这样有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确保阅读收益和效果,让学生受益终生。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至少要读三遍。

1、第一遍“泛读”。即“好读书,不求甚解”,先体会阅读的轻松与快乐,了解文字构筑的世界的丰富与神奇。对要阅读的“整本书”有个大体的了解,脑海中有一个大致的框架。

2、第二遍“细读”。“手脑口并用”,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书上勾画圈点写阅读感受或摘抄句子到读书笔记本上或写阅读感受)和思维导图(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进入作品的精神世界,思考作品的社会价值。逐渐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韧性,可以通过相关的名家阅读点评书籍,与名家进行读书交流和思想碰撞。

3、第三遍“精读”。“读以致用”。在阅读中思考,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思考社会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筑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习经典作品的文字组织风格和艺术手法,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输出资源。以教师布置的相关研讨主题为契机,写出自己的阅读与研讨成果,锻炼写小论文的能力,锻炼阅读与写作的协调与转化能力。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融入“整本书阅读”?

首先,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進行“整本书阅读”,缩减无效的形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否则,语文教师都没有“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如何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呢?

其次,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各有所长,单篇阅读便于教学,一节课45分钟足以做到对单篇阅读的基本讲解,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传统的单篇课文的教学中不断探讨和实践如何由单篇阅读向整本书阅读延伸,让学生在单篇阅读学习时引起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和重视。

再次,教学组要团队合作,讨论本校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阅读作品,围绕作品实施专题阅读教学,举办主题讲座,在校本活动中开展相关的读书研讨等。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你眼中的红楼梦中人”的读书研讨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在庞大的红楼人物中锁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位,在阅读中重点留意其相关情节和与其相关的其他人物活动进行联系和比较,总结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人物进行评价,以文字和图片形式的小论文或ppt来呈现阅读成果。这个过程既引导了学生如何进行大部头且有众多人物的小说阅读,又让学生能够从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身上窥得小说全貌和文化价值,而且又可以进行小说人物研究与评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水平、审美能力、文化意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可以更好的构建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其实,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和思考,“整本书阅读”就会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综合实践活动:阅读过程需要师生整体的规划、思考、设计和改良;阅读成果可以有更多的呈现形式。

(三)社会和家长的理解、重视与氛围的营造

自新高考改革以来,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高校自主招生权限也让很多有突出才能的学生不用在考试分数上急功近利,社会和家长对素质教育更加认可。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其意识普及程度还是不乐观的。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常识,这一常识性观点仍然被功利性的应试考试压制着。凭借分数可以考取一个不错的大学,凭借见识可以成就一段幸福的人生。所以如果要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人格教育”“品质教育”而不是“分数教育”的话,“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则需要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重视,需要社会和家长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

四、如何理性看待“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标的相关明确规定,是在强调“整本书阅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日常教学内容,它不是什么教学运动,是语文教学应该永久坚持的基本任务。语文学习的关键在阅读,阅读效果的关键之一在阅读量,而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不能没有整本书阅读。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吸取以往像“翻转课堂”“课堂观察”之类的教学新潮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的教训,不能将“整本书阅读”当成是一项教学改革或是教学运动,忙于各种公开课表演课或是搞课题,应该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常态,真真正正地落实起来。

我们教师自己要重新开始阅读,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书籍受益终身。

学校应该积极支持语文教师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活动,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工作,认识到阅读常态化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培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到新高考改革高考语文主要就是考查阅读和写作,就是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松绑。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新课标中对“整本书阅读”具体规定和指导,以课标的形式给“阅读”正名,让“学习离不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以“整本书阅读”的正规军方式的给功利性教育松绑。希望“整本书阅读”能够顺利推行下去,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成为“读书人”而不是“教书匠”,培养好学生的阅读习惯,让阅读陪伴学生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程翔.从“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谈起[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2][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

李慧颖,山东烟台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整本书新课标语文
《论语》整本书阅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