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怒
余庆县结合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规模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
1基本情况
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3.3万亩,大部分土地经营权转让的农户有1.2万户。其中,土地转入农业企业1.06万亩占7.97%、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社5.2万亩占39,1%、家庭农场和大户7.04万亩占52.93%。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有4.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0.8万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元。在装备、服务与贡献方面。亩均农机总动力0.42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39%。农业园区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6%。小农生产粮食产量3.2万吨、占当地粮食总产的17.2%;蔬菜产量5.4万吨、占当地蔬菜总产的36.7%:肉类产量1.3万吨、占当地肉类总产的41.9%。
2出台扶持政策情况
全县重点对养殖、茶叶、蔬菜、干(鲜)果、花木、中药材等产业进行了发展规划。先后印发了茶产业实施方案、生态循环化规模养猪项目助推精准脱贫实施方案、进一步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为小农生产的农户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组建家庭农场提供了平台。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余庆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态势总体较好,家庭农场、大户是流转土地经营权的经营主体。一是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全经注册登记的有512个,涉及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有注册成员3533人,其中:农民成员3445人占97.5%,带动农户5万余户,注册资本31262万元。总体上看,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通过“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在技术、资金、信息、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及联动。形成产业优势。推进农业规模发展。二是家庭农场逐步兴起。已登记注册122家。涵盖了100%的乡镇,其中种养结合的5家、粮油生产的3家、果树生产的21家、蔬菜生产的16家、茶叶生产12家、畜牧生产的有65家。三是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全县农业企业已发展到9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县级龙头企业23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6.5万户,生产基地种植面积有8万多亩。引进广东温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苗夫集团控股公司、贵州贵之缘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已建农业园区11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县级1个,打造了茶叶、花木、养殖等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为小农生产的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4存在问题
4.1农企带动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少和带动力不强。敢于大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少。已建专业合作社,能正常运行的也少。或者规模不大。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4.2农业效益低。余庆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地势条件对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受到限制,造成需要的直接劳动力多和成本的上升。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4.3资金严重短缺。现在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户自筹。由于农民收入较低。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入股,更形不成较大规模,在建立基地、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和设备购置等方面。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4.4规模经营效应差。现在农村的生产格局尚未彻底打破。农民对土地流转观念落后。不敢大胆把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别人,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不集中连片。不利于规模经营的统一生产管理。
5对策和建议
5.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让干部和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快土地流轉。
5.2健全机构,加强管理。要明确部门职责。保障人员和必需的经费,构健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对土地流转的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定,以此指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并以村为单位具体对撂荒土地和有转出土地愿望的农户进行逐户登记,建立台帐,发布信息,引进大户种植开发。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同时,根据农业部的批复方案,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大楼实施余庆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建设项目,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后续管理。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矛盾:要按照有关政策要求,积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换证工作。
5.3政府引导,规模经营。参照白泥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流转的做法,培育引进一批种养大户或农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要不断完善和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5.4农业参保,降低风险。借鉴当前国家推行的能繁母猪保险等做法。按照政府组织推动、农业部门参与宣传、保险公司具体办理、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对火灾、雹灾、水灾、风灾、雪灾、泥石流、及严重的突发性疫病等原因引起的损失,每种标的物保险都规定起点规模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参加保险。由保险公司根据损失情况给予理赔。
5.5创新机制。大户经营。在坚持“自愿、协商、有偿”的原则下。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新途径,实行大户、股份制、企业经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集中,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