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沁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针对乡村振兴中农旅融合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了农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分析了农旅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推动农旅融合路径研究。快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旅融合;问题:对策
1农旅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随着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农旅融合。对振兴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发挥重要作用。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提速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1.1有利于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和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农村文化、农家生活。积极发展和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三大传统功能,还有观光休闲、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三大新功能。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以前农村产业单一、覆盖面狭窄。产业结构不合理、可持续性不强的局面。由于旅游业是关联性强、综合效益高。带动性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涵盖了服务业。能起到“一业兴、百业旺”的作用。农业围绕旅游业调结构。产业链条延伸。促使农业产业发展以前重数量。轻品质向重质量、造品牌转变。
1.2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农旅融合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据统计,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6200亿元,同比增长25%,年接待游客23亿人次。占全国旅游接待游客总量的43%;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同比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一方面,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田园农庄使部分村民实现在家門口就业,“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这些简单形态很容易让村民参与其中,如客房服务、安保巡逻、卫生保洁、农场耕作、果树管护等,为村里的原住居民和在外打工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村民就地就业的进程。另一方面,农旅融合为农产品的销售开拓新的途径,破解农产品卖难价低。农产品由于具有自身的固定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季节性滞销。而且农产品存在不易保存的属性。传统市场销售的方式很难达到效益最大化,只有把消费者引到农场来。才能真正提高效益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场的竞争力增添砝码。
1.3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治水、铺路、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村庄绿化、村容整洁、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民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信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推动乡村公基础设施升级,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乡村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肥沃的土壤生态环境。也有包括山水、果园、林地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代表乡村特色生活习俗、乡村民居建筑、乡村传统劳作的风俗资源。农旅融合主要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景在村中、村融景中。
2农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突出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制约仍较突出,服务滞后
基础设施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但是由于农村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本身较差,建设服务也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有些乡村存在可进入差或者是能进入但还是村道的问题:有些乡村的旅游厕所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实困境;有些乡村在接待游客服务方面与之配套的停车场、指示牌、游客服务中心(站)等严重缺乏;导致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游客重游率降低、入住率下降、旅游收入减少,加上从业者多为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私营业主,缺乏旅游管理经验和相应的服务技能,导致在服务质量上与游客的需求存在差距,只能处于低端水平运行。
2.2协同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各自为政
农旅融合的进程要想实现不断推进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农旅融合的进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但是目前由于各个地区在农旅融合过程中的联动发展不够。项目策划上多规融合不够,农旅融合涉及到乡镇、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发改、住建等各个部门,需要各专项规划的支撑和引导。但目前,各相关规划各自为政问题较为突出;建设上存在着保障不足。农旅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调动土地、资金、人力等多种资源,但是目前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联合调度能力不足,使得项目建设往往陷入了困境。成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虽然在农旅融合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关的发展规划,但是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上存在着执行力不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的农旅融合进程的推进。
2.3产业融合层次仍然不高。产业链短
农旅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融合层次低的问题。从目前主要融合的模式来看:“农业+观光”、如油菜花景观、果园景观、花卉景观等,这种模式的季节性和淡旺季明显,游客前来旅游往往集中在某一时段;以“农家乐”、“茶家乐”、“采摘园”等形式是目前农户参与最主要的形式,这些浅层次的开发利用,仅仅还停留在让游客来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吃一吃简单层面,观光为主,体验不足。产业链条短,停留在传统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满足不了游客多元化的需求,高品位、多功能和精深高端康养系列产品更为缺乏。造成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不足,旅游对农业的带动能力有限。
2.4融合项目特色彰显不足,精品缺乏
在农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身的特色是决定这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同质化现象明显,精品缺乏是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是开发建设上存在短视行为。什么赚钱。什么吸引游客。就一下子模仿一窝蜂开发,比如民宿、花海、果园这些项目。都是简单重复模仿;二是对于本地区的历史、特色资源的认识不足,难以实现有效的发现和挖掘。富有文化内涵的、具有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往往代表一个地域特征。或者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可以是地方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三是旅游商品不够丰富。农旅深度融合需要满足游客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继续打造集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质量安全可追溯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商品迫在眉睫。
3推动乡村振兴中农旅融合路径研究
3.1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布局
农旅融合作为富民强农的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建议成立由农业部门牵头的相应工作机构,建立农旅融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树立大农业、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发展理念,打破景区、城乡、行业、部门界限,充分整合农业相关资源,引导产业向农旅景区集中。优先支持,联动发展。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二是制定统一规划导则。明确定位、统筹布局、坚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和统筹布局、扩点成带的原则和思路。高起点、大手笔编制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强化政策支持,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和配套支持政策。切实解决建设中存在的融资、用地、办证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要通过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业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3.2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美化环境
基础设施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首先改善路、水、电、气、通讯设备这些基础设施,尤其是通村公路。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善,有的是进得去,但是路况差、路面狭窄也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要达到村村通、村村有WIFE,有网络硬件上的要求;再次,农村的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普遍大多数仍停留在家庭服务的水平上,很难吸引高端消费人群,所以大力发展特色民居、特色民宿,走精品化道路。民宿提供的是一种个性化、精细化、非标准住宿产品。其核心就在于游客感知与体验,民宿除了有住宿功能,它还可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可以是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可以是了解民俗文化的载体,也可以是一种新型的生活体验方式;最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让乡村美起来,整治村容村貌,让周围环境美起来、靓起来、优起来,农区变景区。把精致农业、科技展示、休閑观光、乡村旅游等融入到建设之中。把农田、山地、湖泊作为乡村旅游景区。
3.3拓展功能模式,延伸产业链条
农旅融合的关键在于融合,要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其旅游要素向“商、学、养、闲、情、奇”拓展。一是要拓展农业旅游功能。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商业化,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型向集文化、休闲、风景、娱乐、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多元化转变,不断提升品位;二是促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需要从规划、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条来整体谋划推进。打造“基地+工厂”农旅融合景观。使农产品初次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全产业有机链接,探索一条“小而精、延伸链条、精深加工、体系配套、跨界融合、创新创意、科技提升、品牌融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三要丰富农旅融合模式,,构建以农家乐、民俗村为基础,休闲农庄、度假村为主体,观光采摘园、科技示范园为补充,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为引领的农业+旅游格局,比如休闲农庄就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方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3.4植入文化内涵,彰显产品特色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乡村文化有“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原生态文化的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性与地方性。一要深度挖掘发展内涵,农旅融合其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以及与之相照应的民俗文化,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完整的价值观念、习俗禁忌体系、生活方式等丰富的内涵;二要凸显“乡土、乡情、乡愁、乡韵”为特色,实现产品多样化。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农特产业、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开发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三要为旅游产品植入文化内涵。开发民问特色工艺产品、民俗特色餐饮、民俗时令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项目。包装文化活动、创新文化商品、升华文化体验。可以以节庆活动拉动乡村旅游。如桃花、樱花、梨花节、红海滩节、草莓节、赏雪节等,同时以节庆放大宣传效应,开展以宣传、展示、销售特色产品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运用各类媒介手段对外宣传促销,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