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使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开展语文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提问需要注意问题的艺术性,问题需要体现出艺术价值,学生可以通过问题了解课文内容,且教师的提问需要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成为高效的课堂教学,下面以《祝福》为例谈一下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以祥林嫂的人物状态变化设问
《祝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祝福》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仅要以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还需要注意提问的艺术,在提问时应避免问题的概念性,最好针对文中人物的变化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祝福》时提出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如何?等问题,而学生普遍对这样的问题没有兴趣,课文阅读不认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影响《祝福》的教学质量和进度。在此情况下,教师反思提出的问题,改变提问方式,教师以祥林嫂的人物状态变化为主线提出问题。祥林嫂为何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又为何嫁给贺老六?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后的精神状态如何、等问题,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需要认真阅读课文,做出准确的回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课文内容,最主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祥林嫂的人物性格,且充满艺术性的提问使学生对《祝福》充满兴趣。同样,教师在其他语文课堂上的提问也需要提高问题的艺术价值,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人物或是事件的发展状态和变化提问,避免问题过于笼统。《祝福》的课堂提问中以祥林嫂的人物状态变化设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重要体现。
二、以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设问
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祝福》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教师可以根据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展开提问,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均收到怎样的待遇?人们为何会对祥林嫂有这样的态度?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情况下激励的讨论着,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总结学生的看法,并说出自己对以上问题的想法,引动学生思考哪一种才是准确的答案,或是接近真实的答案。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与社会当时的生存观念有着直接关系,人们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厌恶,将祥林嫂作为农村妇女的典型特点表达到极致。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祥林嫂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文化水平、生存理念等。人们受到但是社会封建思想的制约,对祥林嫂发生的不幸并没有多少同情的因素,反而在很长时间将祥林嫂的不幸作为一种谈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教师运用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態度提问,充分发挥出提问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将文章的含义蕴含在问题中,使学生在了解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以人们对待祥林嫂的称呼设问
在祥林嫂改嫁给贺老六之后,接连经受丈夫离世、儿子被狼吃掉的打击,随后由于大伯要收回房子,祥林嫂不得已再次回到鲁镇做工,而此时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仍旧没有改变,此时,教师可以针对此现象提问,例如: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是由于习惯吗?为什么不以贺老六的姓氏称呼祥林嫂?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处于对当时时代背景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考虑,在讨论后学生得知,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并不是收到习惯或是当地风俗的影响,而是从内心深处鄙视祥林嫂改嫁,认为祥林嫂改嫁的行为有失妇德。以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提问,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使学生了解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此外,教师应对《祝福》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开展拓展教学,了解作者鲁迅在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从而对鲁迅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四、以祥林嫂的结局设问
祥林嫂的结局引人深思,教师可以就此提出疑问,引发学生对祥林嫂死因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艺术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隐晦或是过于直接,导致学生不理解问题的真正意义,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祥林嫂为什么会在“祝福”的时间死去?凶手是谁?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学习中,在了解课文的前提下做出有效回答。
《祝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以《祝福》为例浅谈对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充满艺术性的提问,对于强化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提升语文教学水平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艺术性提问,达到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教学值得教师青睐。
王立强,山东博兴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