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也能通过作文反映出来,作文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大展示。笔者通过多年的作文批阅,亲历“会诊”作文语言的贫乏病症,现状令人担忧。忽视母语修养,造成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失范,用词平庸和乏味,更别谈语言的节奏和捏合能力;语言苍白,套用宿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过分追求“另類”语言,开口“哇塞”闭口“酷毙了”;甚至有些学生连“的”“地”不会区分使用。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当下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在退化。
一、作文语言“贫乏”表现举隅
1.词不达意。一旦要表达稍稍复杂的思想,要么词不达意,要么句式上呆板平直。他们不会说“恻隐之心”,只会说“我看你可怜”;不会说“虽千万人吾往矣”,只会说“我跟他们拼了”;他们不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语言苍白,套用宿构。口语化是一种常见凑字数式的表达,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不少学生误以为“口号喊得多”,就是深化主题。喜欢给人或事物贴上标签,以致“泪水”与“汗水”比比皆是,或简单草率地无病呻吟,或高喊冷冰冰的口号。
3.过分追求“另类”。一味追求语言的另类,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语言借助网络技术大行其道。网络语言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大量变化(有人直呼“语言污染”),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网友语文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回帖,大部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表达一下情绪,对博主说一声支持或反对而已。诸如“顶”“好”“反对”“抢沙发”这类词特别多,完整的句子都很少。有人说这是博客的固有特点,其实未必。我们的博客的风格,反映了我们的网友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贫弱。
二、作文语言“退化”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语文教学上重知识内容轻语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文本的情节分析、形象分析、内容理解、主题概括以及知识点落实,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揣摩、咀嚼和训练。说得出一篇文章段落提纲、写作特点的比比皆是,而表达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绝非少数。一堂课下来看似很热闹,但学生到底有哪些语言实践,进行了哪些有效的语言训练,值得反思。句式的灵活选择、修辞的正确使用、语体色彩的区别、词语的推敲锤炼及语言应用被内容的肢解掩盖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缺少了咬文嚼字的意识和推敲锤炼的能力,用词造句只求直白,不求文采;只求大概,不求具体;只求大意,不求达意。当然,把语文课说成语言训练课也是片面的,但语言训练肯定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习语文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师评价的多标准与批评,少创新与鼓励。翻开学生作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写下的是诸如中心突出、层次清楚、结构严谨、语言生动之类的套语,或者是这些语言的否定式。不但自己如此,还对学生习作语句大加“斧正”,对鲜活的个性语言加以标准式的衡量与批判,忽视营造自由、创新的语言表达环境,造成学生作文主体缺失下的“话语复制”。殊不知,那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提笔写文章已经非常困难了,如果对他们还是批评多于表扬,那就会使其更加缺乏信心,造成畏惧作文的心理定势。所以,在批改作文时,多几条波浪线,少几个删减符,鼓励他们大胆地写,从而使他们慢慢地产生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耐心细致地作语言表达指导。当然,对于过分夸张、另类的,也要予以正确的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3.教师在思想上缺乏理性的引导。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有些学生看问题绝对化、夸大化,缺少客观正确的评价观,思想偏激,作文语言中爱用“必然”“绝对”“总是”“十分”等不留余地的词语。有的故意拒绝高尚,贬抑主道,取笑美好——究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只要与众不同的理解,不管是否违背道德伦理、是否符合生活情理一概加以褒扬。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是得到了尊重,但是正确理性地看待事物的眼光却不敏锐了,自以为是,信口开河的不良思想反而滋长了。所以,一看见马路上的垃圾,就说中国人的人文素养极差。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在思想上“畏首畏尾”,顾虑重重,难免一写作文就高举政治大旗,生怕犯思想错误,一个劲儿地高呼政治口号,丧失自我话语的构建。
(二)学生方面
1.缺乏“内省”习惯。学生对习作普遍存在着畏惧心理,其畏惧的根本原因,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内省”习惯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心灵太过粗糙,甚至荒芜。学生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应有的感悟,很难在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到应有的意义,很难在简单的生活中品味发现人生的智慧。
2.网络电视卡通的冲击。新生一代是在电视文化和漫画卡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纸媒体上的文字有一种疏离感。网络文学、报章杂志、娱乐文化等媒体语言的某些“另类”表达程式对经典文学作品语言的冲击。如果学生没有看过网络文学,同学会讥讽他落后,可面对教师对四大名著看过与否的提问,大家却会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没有”。如果教师指出某某表达上的不足,学生会拿出报纸来振振有辞地申辩“冤枉”。“另类”语言的冲击波严重影响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法则。互联网的冲击使原本受传统文学报刊和出版社严重排斥的作品有了发表的可能。人人可以将自己的言论贴在互联网上,不再有无处发表之苦,无需看传统文学报刊编辑的白眼,只要轻点鼠标,就“发表”了,几乎不管言语背后的责任。
三、治疗作文语言“退化”的策略
(一)培训学生“内省”习惯与健康的话语方式
所谓“内省”的习惯,恰如当归代作家冯骥才所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的,变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丰富的自我。一旦面对它,你会感到这是一片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现实的状况恰恰是学生缺乏一种直视心灵的“内省”习惯,是自我丧失了一个真实、内在的自我,失却了一个“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也就变得很狭小、很枯燥、很无聊。缺乏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根本无法唤起表达的欲望和激情。
作文教学训练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内省”习惯,让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变得丰富起来、敏感起来。学生有了一颗感悟的心,他关注生活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烈,发现素材和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烈,这样学生提笔写作就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养成了“内省”的习惯,才会不断将外在的客观事件转化为内心独特的主观感受,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才会不断丰富起来,而这种主观感受越丰富,表达的欲望就会越强烈,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不会觉得习作无话可说。
(二)加强个性化语言训练
学生的语言本应具备一定的个性化色彩,但现状是“共性语言”、固定化的“模式语言”占了主导。比如,描写心情的,总是“比吃了蜜还甜”“比吃了黄连还苦”之类。个性语言日益萎缩,离高考“发展等级”中的要求越来越远。这背后的原因也许很复杂,但学生缺少个性化语言的训练,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用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多样引用等如何生成呢?用语生动,可以通过一个场景、一次对话、一个动作或一条手机短语的创作展开训练,也可以把课文上运用得绝妙传神的词归纳整理出来点评鉴赏,比如,古诗词的炼字比较,小说中的动作描写,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等,以此锻炼“推敲”之功。句式灵活、善用修辞,可把语言运用题与作文文采训练综合起来,利用仿写、改写等题型,强化训练,同时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多样引用,除了课外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还可以引用课文中的名句、词句、典故等名人文章。语文组教师还可开展“新年经典影视语言艺术大赛”“模拟生活场景个性语言展示”“戏剧个性化台词朗诵”“品广告、写广告”“新年寄语”“创编歌词”等比赛活动,让学生作文语言成为浸渍学生主体鲜明生命色彩的个性化语言。
(三)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步
有的教师作文教学比较随便,缺少严格有序的安排计划,作文的布置、收交、批改、反馈、指导都比较粗糙,给学生提供了“懒笔”的机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納、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基于此,要落实学生互批制度。批改的学生要完成三份作业:①批语不少于80字;②记下精彩妙语50字以上,建议灵活纳入自己的作文之中;③润饰一段文字,使语言富有文采。教师精批细改不但“徒劳无功”,而且也剥夺了学生自己修改的机会。上好作文修改训练课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全过程中去了,符合生本式作文教学的理念,而且还让学生扩大了阅读视野,找到了与同学的差距,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更应侧重对语言本身的咀嚼和品味,培养言语意识。教材中风格迥异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教师要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积累和尝试运用语言,进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刘自红,甘肃临夏县土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