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题材内容丰富多样,风格婉约、豪放并盛,音韵亦有声情之美。和学生一起走进宋词,触摸词人真实而丰满的灵魂,品味精妙的语言、欣赏别样的风格、感悟丰富的哲理哲思。
一、读宋词,品味精妙的语言
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寄寓了作者多样的情感,所以学习宋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解读诗语,品评感知作者在韵律上的整齐和谐、词句上的精妙绝伦。
例如,学习宋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是范仲淹在多年戍边生活以后的有感而发,词作的审美价值不仅在它的思想情感上,也在它的音韵与炼字炼句上。授课时,我先找学生反复诵读,欣赏整齐的音韵——“异”“意”“闭”“里”“计”“地”,音韵整齐和谐,极富音乐之美,学生唱声朗读,渐渐进入佳境。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品味佳作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写出了久戍边塞的词人的特殊感受,词人的家乡为江南水乡,边塞萧瑟的景象怎不让词人心生思乡情怀。“衡阳雁去无留意”,作者以“雁去无留意”反衬自己的滞留于此的些许无奈,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诗人的情感就狭隘了。接着便有了“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连绵不断的山峦,沉沉的暮霭,四野的边声伴着悲壮的号角之声在天地间回荡,孤零零的城门早已紧紧关闭。短短的十几个字,边塞的黄昏就被表现得壮阔苍凉,词人在写景上的用语,可谓苦心孤诣。“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和“万里”形成极大的反差,单单一杯酒消解不了离家万里的乡愁。而后一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是本词思想上的亮点,有了这一句后既使后文的“将军白发征夫泪”也掩盖不了词人保家卫国、欲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怀。词人在炼字、炼句上的造诣令学生叹为观止。
二、品宋词,欣赏词风的韵味
宋词的风格有婉约与豪放之分,教学中,可在欣赏课本选入词作的基础上,再拓展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比较性鉴赏,可由词人的一首词拓展到他的多首作品,进而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感知不同风格的作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文化素养。
例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作于词人在密州知府任上,抒发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授课时,我先让学生放声诵读,感知苏轼的豪迈气概。词的上片写出猎,场面阔大而热烈,太守顾盼自雄,豪气干云;下片写请战,作者情豪志壮,意气风发,壮志凌云。词句音节响亮,撼人心魄,学生读来,情绪激昂,仿佛自己化身苏轼,满含一腔抱国之志。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知宋词词风的多种韵味,在这首豪放词的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扩展了宋轼的几首风格婉约的词作。比如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词风哀婉缠绵,字字浸润血泪,极富感染力,读来不觉令人潸然泪下;再如他的《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词风清新婉丽,词情婉转动人。苏轼,词风多变,“吼得了摇滚,唱得了情歌”,宋朝的词坛因这些词人的存在而流光溢彩;学生品读多样的词风,感受宋词的丰厚博大,可增加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赏宋词,感悟哲理哲思之妙
在宋词的赏析中,注重指导学生在领会词人外在情感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去探寻寄寓在词中的丰富哲理哲思。例如,学习晏殊《浣溪沙》,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伤春惜时之情,但细细品来,却另有一种哲思。“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边听词曲边饮酒,这情境自然地触发了对去年类似景象的追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听词饮酒,可是人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迁,词人的心境也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词人由此慨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不能阻止的,只能期望它的再次东升,可是流逝的时光、美好的事物,已经再也无法重现。接下来,上阕的伤感在下阕的亮色中又有了一些抵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花的凋谢不可抗拒,即使惋惜也无济于事,但此时归来的燕子却是旧时相识,这无疑让人感到一丝欣慰。在惋惜与欣慰中,诗人感到一种生活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无法阻止,但新的美好事物也会再次出现,生活中总会充满着希望。看似司空见惯的景象,却启迪人们去思考人生,这就是宋词的韵味。
宋詞的语言字字如珠玑,学生品读词句,感悟哲理哲思,感知词人那穿越千年的人生智慧,可使情感得到升华。
王亚萍,江苏南京市第二十九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