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涵之 彭志强 郝 晶 王美鑑 余 婷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我国女性健康。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能否达到有效药物剂量强度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化疗相关性贫血是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的常见问题,一旦出现,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甚至延长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强度,从而影响疗效。中药鹿血晶由100%纯梅花鹿血制成,具有养血益精、行血、祛瘀消肿、疗伤等作用,临床用于白细胞减少症、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治疗。我院选取80例晚期乳腺癌化疗后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和鹿血晶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晚期女性乳腺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和(或)手术病理确诊,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ⅢC期11例,Ⅳ期69例;分子分型:Luminal A型3例,LuminalB HER-2阴性28例,LuminalB HER-2阳性24例,三阴型10例,HER-2型15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评分0~2分,预期生存期大于3个月,化疗前白细胞≥3.5×109/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100×109/L,血生化正常,心电图正常,化疗后7天测血红蛋白<100 g/L且>60 g/L,无严重心血管疾病、脑梗塞或脑出血病史。排除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出血性贫血等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患者。患者年龄为29~70岁,中位年龄55岁。采取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年龄、临床分期、分子分型、ECOG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病理特征/例
①对照组和治疗组均采用EC方案化疗,具体为: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法玛新,生产商:辉瑞制药),90 mg/m2,第1天,静脉注射,每21天1次;注射用环磷酰胺(安道生,生产商:Baxter Oncology),600 mg/m2,第1天,静脉注射,每21天1次。
②化疗后7天测血红蛋白<100 g/L且>60 g/L时,对照组 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益比奥,生产商: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0 000 IU 1周3次纠正贫血;如血红蛋白≥100 g/L,则停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治疗组 给予鹿血晶(生产商:苏州市红冠庄国药饮片有限公司)1 g,口服 2次/天,连服6天。中位化疗周期数为4个周期。患者化疗后每周检查血常规1~2次,记录治疗前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
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化疗后7天、化疗后14天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水平,对比观察两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②不良反应:严密观察和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血压升高、过敏、发热、肌肉酸痛等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参见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mmon toxicity criteria,NCI-CTC)4.0版。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患者,化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红细胞水平为(3.32±5.6)×1012/L、(3.25±4.9)×1012/L,化疗后7天红细胞水平为(3.15±6.2)×1012/L、(3.09±5.9)×1012/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后14天治疗组红细胞水平为(3.30±3.2)×1012/L明显高于对照组(3.07±3.9)×1012/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红细胞水平比较/(×1012/L)
化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5±6.6)g/L、(93±5.8)g/L,化疗后7天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4±5.2)g/L、(85±6.2)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后14天治疗组血红蛋白水平为(91±5.6)g/L,明显高于对照组(86±4.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g·L-1)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颜面潮红,停药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中无头痛、血压升高、发热、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
化疗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相关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西医主要应用重组人促红素、输血等改善贫血,虽有一定疗效,但同时也因其起效慢,可能增加血栓形成、引起肿瘤进展及经济原因饱受争议[1]。
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具“火热之性”,是1种有毒之品,致气血损伤,津液亏损,肝肾亏虚,脾胃不和[2],而脾、肾两脏为气血化生之源,故化疗后出现贫血。临床中会出现胸闷、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食欲不振等不适[3]。《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既可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为血,又可与血互化即精血同源。可见在五脏中,脾、肾对于血的生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药鹿血晶其性热,味甘咸,归肝肾二经,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鹿血的医疗作用做了详细记载:主阳痿补虚,止腰痛,鼻衄,益精血等功效[4]。由此可以看出鹿血晶可以补劳虚,益精血,促进骨髓造血,有改善贫血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鹿血晶富含多种脂类、多糖及矿物质[5],同时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多种造血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白细胞介素-3及白细胞介素-6,并能诱导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6]。
本研究中选取了我院80例化疗后贫血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1∶1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化疗前及化疗后7天两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后14天治疗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研究发现,重组人促红素起效时间为4~6周[7],起效时间慢,且明显延长化疗时间。在本研究中,中药鹿血晶较重组人促红素能够更加迅速的纠正化疗相关性贫血,且在服用过程中仅有一例出现颜面潮红,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中药鹿血晶为口服药物,较注射剂安全、方便,其能更快纠正化疗相关性贫血,缩短治疗时间,使得化疗能够按时按量进行,尽可能的保证化疗剂量强度,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存获益。因此,本研究认为中药鹿血晶可以作为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可选药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