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涪陵中心医院 重庆 408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者中断,导致心肌持久急性缺血。心肌细胞死亡多会合并心律失常[1],临床实施心电监测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转归,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心电监测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取88例研究对象分组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将心电监测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如下。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研究,经相关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经医院伦理学审查批准分组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把88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取44例患者。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0~86岁,平均(72.1±3.6)岁;心肌梗死类型:22例为单纯下壁,15例为前间壁,4例为前壁,3例为广泛前壁;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51~86岁,平均(74.5±2.2)岁;心肌梗死类型:21例为单纯下壁,16例为前间壁,5例为前壁,2例为广泛前壁;两组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类型等基线资料组间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根据医嘱执行各项操作,对患者家属进行口头教育。观察组行心电监护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1)生命指标监测:护理人员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征,例如:心率、心律等变化情况,对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合度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时记录,若有呼吸困难、烦躁等不良症状要及时上报医师处理,及时救治患者。(2)急救措施。护理人员尽快帮助患者建立溶栓通道,对冠脉静脉进行扩张,将需要使用到的抢救设备、药物等准备好,在临床配合医师完成各项抢救工作。(3)用药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一定要按时、按量口服各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以此确诊心律失常得到有效的控制。(4)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与患者主动交流,了解患者心理,通过语言安慰和支持,疏缓患者的紧张情绪,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2]。
对患者疾病转化情况进行记录[3],分为治愈、好转、死亡。根据我院自拟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总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89分)、不满意(<69分),以得分高表示护理满意度高。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100%。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检验结果P<0.05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愈率与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疾病转归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疾病转归情况(n/%)
观察组调查44例,对照组除死亡3例外调查41例,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侧支循环没有充分的建立,就会使供血减少或者发生中断,从而合并心律失常。及时治疗配合心电监测护理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心脏停跳4~6s未转归就会引起死亡[4]。所以,应用心电监测血压、呼吸及血氧浓度等指标,可以及时上报医生抢救患者,保证抢救的顺利完成,避免患者病情加重,也能减少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