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李可蒙 王琪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和狭隘兴趣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性疾病[1]。最新研究显示,ASD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68,ASD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2]。我科室对2016年1月—2018年1月长期康复的ASD患儿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取得了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经临床确诊并且在我科室接受治疗的ASD患儿60 例,采用单纯随机法将患儿分为一般护理组(30例)和心理护理组(30例)进行研究。将两组孤独症患儿的一般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般组患儿在实施治疗后进行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内容包括日常饮食、生活方式、日常运动等。心理护理组的患儿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创造适应性治疗环境 ASD患儿由于刻板的生活习惯,对于新的、陌生的环境常感到不安,护理人员要用随和亲切的态度减少患儿的畏惧及恐慌;病房环境多按照患儿平时的喜好布置,多与患儿交流以及玩耍,取得信任,使护患关系得以改善,增强患儿的安全感[3]。
1.2.2 与患儿建立积极情感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与他人的情感交流障碍也是存在的。在训练过程中,多与患儿进行交流互动,参与日常生活的照料,对积极情感建立有促进作用,在参与互动中,选择孤独症儿童偏爱的训练器材及游戏,使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提高其依从性,调动起他们参与训练活动的兴趣。
1.2.3 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及情绪管理 能否坚持长期的行为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预后至关重要。对家长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举办家长讲堂等策略,舒缓家长的自责、过度焦虑、绝望等消极情绪[4]。一旦出现情绪问题,此时要加强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因情绪问题带来的压力,使疾病治疗效果降低。通过心理干预,使家长能理解其治疗与训练的重要,积极参与训练。
观察两组的效果并进行分析,主要对两组患儿的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评分以及发展行为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有57个项目,内容包括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归纳为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等5个因子。主要评估患儿的表现,按其在量表中的程度分别评分4、3、2、1分。总分≥68分可确诊,≥53~68分为可疑,<53分为阴性[5],分值越低,表示孤独症行为越轻。发展及行为量表(PEP):内容包括模仿、知觉、运动功能、协调能力、认知等方面,主要评估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能力[6],分值越低,表示心理发展能力越弱。
护理前,两组儿童的ABC评分和PEP评分无显著区别,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儿童的ABC评分和PEP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显著改善,但心理护理组的ABC评分和PEP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如表。
表 比较两组儿童的ABC和PEP评分(分)
孤独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以社会交往障碍为核心表现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给患儿本人及其家庭生理心理都带来了极大伤害。因此,需要家长、教师和护理人员共同护理和关怀,改善患儿的社会交往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孩子是一个不断发育的个体,在生长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变化,当孤独症出现在早期时,婴儿早期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告诉我们,早期的教育干预活动康复效果更佳[7]。
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一些社会游戏活动和训练,让患儿从中了解社会交往和生活的技能,通过心理疏导和沟通交流来让患儿跟其他小朋友融入到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注重心理护理,利用合理的护理方式,跟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患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干预。本文中采用了以一般护理为基础,加强心理护理,同时纠正患儿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等实施相关措施,提高了康复治疗水平,效果较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