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幼红
(湖北省英山县妇幼保健院 湖北 黄冈 438700)
子宫肌瘤属于妇产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多与雌孕激素密切相关,妊娠期并发子宫肌瘤的几率为0.3%~2.6%,是主要的高危并发症[1]。近年来,超声医学发展迅速,B超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产妇体检中,大大提高了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检出率,并为临床手术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建议。本次研究,主要对本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3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旨在探究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行剖宫产术中肌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3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个人意愿分组,对照组(n=19)中产妇的年龄在20~38岁之间,平均(29.0±9.0)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39.0±1.0)周。观察组(n=19)中产妇的年龄在20~39岁之间,平均(29.5±9.5)岁;孕周在38~42周之间,平均(40.0±2.0)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两组产妇均行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下,将腹壁做横行切口,将胎儿取出后娩出胎盘,再缝合切口,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剖宫产术中实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先探查子宫肌瘤的位置,确定位置后在肌壁之间肌瘤静脉滴注宫缩素(20U),于子宫基层、肌瘤周围的交界处予以已稀释完毕的体后叶素,利用组织钳剥离肌瘤,带肌瘤完全剥除后,基底实行间断性缝合,关闭瘤腔,当肌瘤的位置在浆膜下,粘膜下时,可适当地浆肌瘤附着的位置剪断后,再切除肌瘤,术后注意采取抗感染治疗措施。
比较两组产妇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间、产后恶露时间)及并发症情况(产褥、切口感染)。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采用独立样本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a<0.05。
观察组的手术时长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产后恶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情况对比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属于高危妊娠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见于30岁左右的妇女。目前,随着晚婚的人越来越多,导致高龄产妇逐年增多,导致本病的发病率日益提升。多数患者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显著,多在体检中发现。该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影响月经的改变,多数女性患者的下腹部可出现尿频尿急、包块等多种症状,经常规妇科检查可靠发现子宫增大等现象。但是,多数临床资料表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发生时,其临床症状容易被妊娠期症状掩饰,导致判断难度增大[2]。目前,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该疾病的确诊率得以显著提升。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其发病与雌孕激素密切相关,并证实孕激素能够刺激肌组织增生、对肌瘤生长有着较强的刺激作用。而多数产妇的雌性激素处于高水平状态,导致肿瘤增长率迅速增大,加上子宫结缔组织增生和肌纤维肥大等多种因素,加快了肌纤维的生长速度,极易出现玻璃样变、红色变性等多种退行性变表现。本次研究表现,观察组的手术时长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产后恶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行剖宫产术中肌瘤切除术,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情况,安全可靠,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