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柯柯
(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儿科 江苏 南通 226300)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1],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手足口病,进一步引发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2]。本研究对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采取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均符合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72±0.49)岁。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83±0.87)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10mg利巴韦林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5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15mg炎琥宁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5d。
1.3.1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判定:痊愈:3d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咽峡疱疹消失;有效:3d后临床症状改善,咽峡疱疹缩小;无效:3d后临床症状无改善,咽峡疱疹不愈。临床疗效=(痊愈+有效)/总例数。
1.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取率用[n(%)]表示,计量资料(±s)表示,计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疗效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n(%)
两组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5.13%;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n(%)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的咽峡部急性感染,小儿会出现高热、咽痛等明显症状,咽部检查可见疱疹,破溃后可形成小溃疡,导致患儿出现寝食难安、流口水、呕吐等现象[3]。
目前临床首选抗病毒对症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但疗效不佳[4]。为寻找临床上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选取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通过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临床疗效为89.74%,对照组为71.79%,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与单独利巴韦林治疗相比,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提高临床疗效。炎琥宁的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半酯单钾盐,具有稳定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5]。钟秀梅[6]等研究认为,炎琥宁可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和水肿,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对其抗病毒机理研究发现,穿心莲内酯半酯单钾盐可抑制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阻断病毒复制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结合,因而导致病毒不能正常复制[7]。本研究中两组均有轻微不良反应,对照组共2例,不良反应率为5.13%;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率为7.69%,不良反应在未经特殊处理后均有所缓解,未对本研究产生影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炎琥宁联合使用不增加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应用,可优化疗效,且副作用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