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王勇(通讯作者)
(1徐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本文治疗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进行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其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
选择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单一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微波消融方式治疗,对应组别:对照组、研究组。
对照组:组内患者40例中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9~69岁,平均(59.99±5.55)岁;身高164~175cm,平均(169.99±5.11)cm。
研究组:组内患者40例中有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8~70岁,平均(59.87±5.41)岁;身高163~176cm,平均(169.76±5.09)cm。
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基线资料数据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进行穿刺插管之后进行消毒准备,使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处理,经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后在主动脉成型之后送入5FRH,并对腹腔动脉干进行选择后行DSA造影,有明显的肿瘤病灶和供血动脉之后置入5FRH导管,将20mg的表阿霉素进行注入,之后注入0.8~1.0mg的5-氟尿嘧啶、100~120mg的奥沙利铂和10~20ml的碘化油混合液,并进行栓塞处理,将各种导管、股动脉鞘管进行拔除,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处理后加压包扎,并对右下肢进行制动,至少制动24个小时。
研究组:对照组的方式治疗后的2~4周,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查,若肝功能恢复直至治疗之前的水平状态则开始进行微波消融;全身麻醉之后进行消毒处理,借助B超进行引导操作,穿刺针直达病灶组织部位,依据病灶组织的具体形态、大小等进行多中心消融,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进行监测,消融范围要超过影像学肿瘤边缘的0.5~1cm,待肿瘤消融彻底完成之后进行电凝处理[1-2]。
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1年生存率、AF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学软件分析此次所获取的数据,分析版本为 SPSS 21.0 软件,此次研究数据资料类型有: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表现形式用(%)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现形式用(均数)表示;当存在统计学差异时用P<0.05表示。
研究组的1年生存率(62.50%)经SPSS21.0系统分析发现高于对照组(27.50%),且研究组的AFP水平(175.55±160.09 ng/ml)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但研究组(2.50%)与对照组(5.00%)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详见表。
表 1年生存率、AF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数据表
原发性大肝癌应用微波消融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获得与射频消融一样的临床治疗效果,一般而言,患者的肿瘤病灶在5cm之下则推荐应用微波消融进行治疗,反之则不推荐。在肝癌患者中,只有在20~25%的患者会存在手术切除的适应证,就目前肝癌非手术姑息性治疗的方式中首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该种治疗方式比较适合应用在肝功能差的患者之中[3-4];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并不能将肿瘤细胞有效的完全性杀灭,其存在一定的病症复发率和转移率;就目前常见的序贯治疗方式中主要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微波消融的方式进行治疗[5-6]。
结合数据:研究组的1年生存率(62.50%)经SPSS21.0系统分析发现高于对照组(27.50%),且研究组的AFP水平(175.55±160.09 ng/ml)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但研究组(2.50%)与对照组(5.00%)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由此可见,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其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患者的近期治疗生存率,且不会额外增加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