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霞 张昌
(1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分院药房 贵州 毕节 551700)
(2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分院儿科病房 贵州 毕节 551700)
阿奇霉素为临床用于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等相关感染类疾病的主要药物,具有抗菌效果强、有效率高的优势。有研究指出,受给药剂量等因素的影响,阿奇霉素在儿科用药,易致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为提高阿奇霉素用药的安全性,于本院儿科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患儿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了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其危险因素。
将本院收治的患儿作为样本,仅以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为划分条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组过程中,两组患儿的用药方法、年龄、用药时间等,不作为分组考虑的因素。
观察组患儿资料如下:性别:男/女=26/17。疾病类型:支原体肺炎18例、软组织感染10例、咽喉炎11例、其他4例。对照组患儿资料如下:性别:男/女=27/16。疾病类型:支原体肺炎17例、软组织感染11例、咽喉炎10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所有患儿均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疾病。(2)患儿无阿奇霉素使用禁忌症。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调取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表现。在此基础上,从患儿年龄、药物剂量、浓度、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给药方法等方面,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阿奇霉素用药所致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为65.12%。血小板减少率最低,为2.33%。患儿肝功能异常、皮肤瘙痒及过敏反应,同样较为少见。统计数据详见表1。
表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表现
观察组患儿年龄(3.15±0.30)岁、用药时间(5.00±0.11)d、静脉滴注率为58.14%。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用药剂量为10mg/(kg•d)、药物浓度为1mg/ml、联合用药数量为(1.34±0.05)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阿奇霉素在儿科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支原体肺炎、软组织感染、咽喉炎,均为儿科常见的感染类疾病。给予患儿阿奇霉素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但用药期间,一旦患儿发生不良反应,极容易导致疾病治疗的安全性下降,严重甚至容易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
阿奇霉素的主要成分,以阿奇红霉素为主。该药物经口服进入人体后,可有有效作用于感染部位,抑制细菌DNA合成。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同样具有半衰期长、组织渗透性强的特点[2]。用于治疗儿科感染类疾病,将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研究发现,阿奇霉素用药所致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皮肤瘙痒等。各类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为65.12%。血小板减少率最低,为2.33%。提示阿奇霉素进入小儿机体中后,易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较轻的不良反应发生。通过对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儿的对比发现,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平均年龄为(3.15±0.30)岁、用药时间(5.00±0.11)d、静脉滴注率为58.14%,与未发生不良反应者相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龄、用药时间过长,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阿奇霉素给药方法,包括给药及静脉滴注两种。研究指出,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药物容易导致患儿血浆内的胃动素含量增高。进而刺激胃肠道,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除此之外,静脉给药,同样容易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长期注射,易致静脉炎,从而对患儿的治疗安全性造成影响。本组患儿给药方法,以静脉滴注为主。
综上所述,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感染类疾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低龄、用药时间过长、静脉滴注,为诱发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临床需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