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富江
(浙江省桐乡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浙江 桐乡 314500)
30多年来,地方综合年鉴一直沿用“多家撰稿,一家组稿”工作模式。因为是“多家撰稿”,各单位撰稿员对年鉴编写工作的思想认识、编写要求及自身的写作水平各不相同,所提供稿件的质量差异较大。作为地方综合年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稿件,是不可能成为精品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年鉴成为精品?多年的编纂实践证明:必须从源头抓起,注重撰稿员和编辑队伍建设,在组稿方式、方法上认真研究组稿方式的新问题,树立组稿方式的新意识,大胆探索科学组稿方式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创新,才能提高稿件质量,把年鉴真正办成精品,年鉴事业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桐乡年鉴》组稿情况谈几点看法。
《桐乡年鉴》是中共桐乡市委员会、桐乡市人民政府主办,桐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自1998年创刊以来,基本上以行政手段组稿为主,辅之于约稿方式。每年年初,由桐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年鉴纲目,调整、充实内容,召开座谈会征求相关单位撰稿员意见,经过编辑人员反复修改、讨论,提交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形成编写大纲,尔后由“两办”(市委办、市府办)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相关单位执行。与此同时,各撰稿单位上报分管领导和撰稿员名单,各栏目的责任编辑按照分工,与部门撰稿员取得联系,明确撰稿要求和完成时限。稿件上来后,编辑根据年鉴编纂体例要求对稿件进行修改,提出补充意见,反复核对内容和数据。近几年来,我们在年鉴编纂过程中也开始在一些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第三产业组稿约稿,不断摸索新的组稿方式。我们总的觉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年鉴组稿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目前,组稿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转换,新兴三产拓展,服务业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许多工作转移到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等,政府有些职能部门的信息渠道难以畅通,给年鉴提供资料带来了困难。早在2004年度桐乡市的物资流通业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随着全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各种流通业态相继出现,桐乡市物资局(2005年下半年已并入国企办)对其下属公司运转情况掌握不多,年鉴中一个物资分目下的概况只用300个文字来表述,显然反映不出全市整个物资系统的面貌。要如实反映全市物资流通业的情况,单纯依靠物资局提供资料是不全面的。这种情况,在10多年前的商业流通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年鉴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其体例独特,不同于常规写作。从桐乡的实际情况看,每年撰稿员调整频繁,撰稿队伍极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年鉴编纂质量和进度。通常来说,年鉴撰稿员一般由部门办公室人员和乡镇党委秘书兼任,但根据工作的需要,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变动。变动后,有些同志由于对单位上年度工作不熟悉,文字功底差,他们只好以任务观点来完成一年一度的撰稿任务,加上有的编辑也不能进行及时的指导,因而提供的年鉴稿件质量不尽如人意。
年初只是发通知、提要求,坐在办公室等稿。日常工作中,编辑与撰稿员联系较少,加之每年编辑分工的调整,因而缺乏对部门年度工作的系统了解,难以提出指导性意见,也很少听到对年鉴编纂的反馈意见,根本无法确定条目选题,更无法挖掘好的条目,只好不加选择,根据上报的稿件,略做修改,一编了事,致使稿件质量不高。有的编辑,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年鉴编纂文件下发后,仓促催稿,只要稿件一到手,就开始编辑稿件,撰稿员提供多少信息就编多少信息,表面看上去好像很主动,实际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年鉴稿件要突出一个“鉴”字,应体现“知往鉴来”的史料性功能。然而,一些稿件存在体裁不符合要求,内容缺漏、记述含糊、资料不完整、数据不准确的现象。如有的部门有几个下属单位,若撰稿员平时不掌握情况,所写稿件只是反映了部门本级的年度情况,极易出现内容上的缺漏。记得有一年桐乡市交通局提供的稿件中,记述港航处、运管所、公路段的内容相对薄弱。同时,一些新成立不久或无主管部门的单位也容易被遗漏,导致年鉴内容出现缺项,如果责任编辑又不能及时指出,补充相关内容,造成部门提供内容与客观现实不符,必然要影响年鉴的质量。
年鉴的组稿方式指的是年鉴采用何种形式进行稿源信息的收集。作为由政府主办的官书,长期以来地方综合年鉴一直以行政发文,政府部门供稿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在政府行政管理力度较强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这种组稿方式所征得的信息基本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新的产业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实施,政府职能已由原来的管理型逐步过渡到服务型。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已经无法对所辖行业进行宏观统揽。这就使得依靠政府部门供稿已远不能满足年鉴记述全面性、综合性的要求了。面对新时期新情况,许多地方综合年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聘请特约撰稿员、收集媒体信息、进行专项调查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年鉴的信息,但与全面、综合的要求还有距离。我们认为,在继续采用行政发文、政府部门供稿作为主渠道的同时,必须创立新的组稿方式。这也是年鉴编辑工作者的一种共识。
首先,建立合作机制发动社会力量供稿。平时要注重加强与政府部门所不能涵盖的社会经济信息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民间组织、互联网络等的合作,同时,要发挥社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资深记者等的专业优势和学识,把向其约稿作为一种组稿新途径。工作中要与这些社会力量建立起合作机制,构建信息交流的新平台,以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在重要信息点设立专门的信息联络员。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一些大公司、大商场、企业集团进行约稿,建立固定供稿渠道,这样既可减轻年鉴编辑部的工作压力,又能及时地收集到基层信息。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供稿,既能丰富年鉴的内容,增加年鉴的看点,又可扩大年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符合年鉴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实现编辑人员的记者化。年鉴编辑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自身身份等方面的原因,大多已形成“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思维。等稿来编,要稿来编。很少有编辑人员走出办公室,主动深入社会去积极获取年鉴信息。这就使一些极有价值的信息由于没有供稿者而缺失,使得年鉴的全面性、综合性大打折扣。对此,要克服“等稿上门”的“惯例”,针对地方综合年鉴特点,年鉴编辑部编纂人员要主动联系,深入到各供稿部门(单位),就条目分类(综合性、专题性、资料性)是否合理,条目选题是否体现了“项目齐全、精炼、准确可信、检索方便以及新情况、新成绩、新发展、新经验和面临的新问题,是否具有借鉴作用、实用价值”等方面进行面对面指导。目前,年鉴组稿采取采访方式的单位不多。当编辑的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意思是坐得下来,走得出去。年鉴编辑应像报社的记者一样,把采访作为取得第一手资料最可靠、最便捷的方式,将被动变为主动,达到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一个地方年鉴编辑首先必须是一个乡土研究方面的行家,对在市场经济中占重要的事物,如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如私营企业、信息业、广告业、咨询业、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等,应设法使之入鉴。总之,编辑素质的记者化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年鉴信息获取对编辑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是组稿方式创新的必然。
从年鉴编纂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全部推翻传统的行政组稿渠道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地方综合年鉴大多是政府主办,属政府行为,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采取以行政手段组稿为主,以多元化组稿为辅,从而达到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年鉴质量之目的。如果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能坚持做到以下五个结合,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年鉴供稿的主要渠道,具有便捷、可靠的特点。尽管社会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供稿的核心作用依然没有变,不能淡化,仍需加强。可是,我国正处在各项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稿件,势必会造成年鉴内容的残缺不全,影响年鉴信息的权威性。为此,我们在年鉴组稿时,做到了两者有机结合,既从政府职能部门获取资料,又从市场、行业协会等服务业获取信息。如《桐乡年鉴》(2005)将濮院羊毛衫市场从“市场”和“工业经济”栏目中分离出来,升格后单独设置“毛衫”栏目,起初考虑由濮院羊毛衫市场管委会提供稿件就可以了,后来觉得反映不出全市毛衫行业的总体情况,所传递的信息不够准确,会失去年鉴的参考价值。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毛衫行业的整体情况,我们在濮院羊毛衫市场管委会供稿的基础上,再从市经贸局、毛衫协会征集信息,将几个单位材料进行综合,从而弥补了单一市场提供的不足,使信息渠道更加畅通,反映情况更加真实,将毛衫协会纳入年鉴组稿范围理所当然。同时,组稿期间编辑不应坐在办公室里等着撰稿员的稿件,而应加强与撰稿单位和撰稿员的联系,努力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多年来,我们在编写《桐乡年鉴》时,经常碰到少数乡镇、部门报送的专题性条目较少,由于编辑及时征集撰稿单位年度总结、简报以及从相关网站搜集资料、查阅报刊等,比较熟悉了撰稿单位的基本情况,编辑对年度工作特点的把握也比较客观、准确,再与撰稿员的共同商定,从而增加了专题性条目,增加了信息量。
客观事物都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条目撰写时把握好两者之间关系。年鉴既要突出动态性,体现年度特色;又要动静结合,扩大信息量,加强资料性。特别是栏目的综述、分目的概况等综合性内容,更要加强对基本情况中不变部分的记述。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相比较而存在,是辩证的统一。在静态资料的映衬下,动态资料方能显示其动态;在与动态资料的对比中,静态资料更能显示其价值。在实际工作中,要变静态为动态,达到静态编撰与动态编撰的有机统一。因为事物都是发展的。如果把编辑对稿件的修改看作是静态的话,那么编辑不断地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应是动态的。这里分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收集资料是动态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对重要信息要随时收录。多年来,我们在编纂《桐乡年鉴》时,就不断地加大平时收录信息的比例。桐乡市地方志办公室规定编辑人员应将《桐乡通讯》《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政府文件和政务动态的有关信息随时录入电脑中,形成编辑自己的“资料数据库”。在《桐乡年鉴》编纂过程中,如旅游栏目市场开发分目中“丰同裕成为全国首批工农业示范点”、城建部类城乡规划与管理分目中“基础测绘实现信息化”、“创建水乡绿都”等条目,都是编辑从自己的“资料数据库”中提炼出来,经撰稿单位认可形成条目的。如果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都能增强信息意识,重视信息收集,那么就可以改变每年2、3月份坐在办公室里等着接收稿件的状况。第二,编辑与撰稿员随时沟通,动态联系。不要等到每年催稿件时和撰稿员联系一次,而是在平时要及时互通信息,督促撰稿员将本单位年度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上报的典型材料和工作简报等随时提供给相关编辑,譬如《桐乡年鉴》中提供的“崇福镇荣获‘中国皮草名镇’荣誉称号”“海华村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组团参展上海国际家纺博览会”“乌镇入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等可入鉴材料,都是编辑随手加工出来的年鉴稿件,不必等到稿件集中上来时再编。这样,年鉴编纂过程本身就成为动态录入的过程,不但有利于编好年鉴、提高质量,而且可以减轻突击编辑稿件的压力,使编辑人员能够腾出时间编好其他稿件。
特约稿件是年鉴编辑为防止一些新兴行业的缺漏,而物色非撰稿单位编写的稿件。是有目的地约稿,一定要用的稿件。因此,要选择的撰稿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写作基本功,对所要撰写内容的前后经历和年度情况比较熟悉,资料来源渠道可靠、真实,同时所撰写的稿件要符合年鉴的体例和文风,编辑人员更要加强与撰稿单位的联系,上门加强指导,提出撰稿要求,避免推倒重来现象的发生。《桐乡年鉴》(2006)组稿过程中,发现作为桐乡市政府2005年度重点形象工程之一,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特色楼盘”的“润丰商业步行街”内容未编入年鉴,我们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觉得无政府主管部门提供资料,于是与该栏目的责任编辑一起,主动上门与单位负责人共同商量,达成共识,确定撰稿员,在较快时间内,提供了1000多字的稿件。在此基础上,经过编辑的处理加工,形成的内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2005年度步行街的发展状况,成为桐乡的一大亮点。同时,我们根据近年来的编辑经验,发现最简单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要在新兴行业和闪光的区位选定撰稿员,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民营企业、新兴服务业、民办教育和医疗单位等,定点定向约稿。除此之外,年鉴编辑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部门网等网络资源,及时下载相关信息,也是编辑获取年鉴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某单位缺少什么就从资料中补充什么,真正做到有备无患。这种征集采编方式,既能防止漏项、保证质量,又能锻炼编辑、提高素质。
组稿难,是目前地方综合年鉴编辑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从提高撰稿员队伍和责任编辑素质抓起,认真研究组稿方式的新问题,树立组稿方式的新意识,大胆探索科学组稿方式的新途径,才能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总之,只要对年鉴组稿工作有利,我们都要大胆地去实践、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