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坚
暑假前一日,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师论坛日。
这次的论坛主题,是关于儿童“全科阅读”的,活动组织者为论坛起了一个文艺且寓意美好的标题——当每一个学科与“阅读”相遇。论坛主角,是语、数、英、综各学科的青年才俊,他们谈理念,建框架,说策略,讲方法,听后感触颇深。年轻一代在读书这件事上,很有自己的主见,且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方法。
论坛结束前,我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如何阅读的个人理解,并向老师们推荐了几本暑假里可以一读的教育经典。
一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我的推荐词:“作为教育人,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教育的目的。”
二是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的推荐词:“要想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看教育,就从了解和平视儿童开始。”
三是杜威的《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明日之学校》,我的推荐词:“上世纪30年代,学校先贤追随杜威、陶行知先生开展‘整个教育的实践研究,如今的我们继承了什么?未来的学校又该走向何方?思考这些身边的教育问题,有必要去追根溯源多了解了解杜威。”
“阅读推荐”之类的事,是真心不太好做,也一直不怎么愿意去做。我个人的理解,读书其实是极个性也极私密的一件事,读不读,读什么,什么时候读,一切皆无定数。想想,连自己如何读书都是随心随意,可以说是毫无规律,又怎么会有靠谱的“阅读推荐”?
那又为何还会有上面的推荐阅读这档事呢?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学校整体推进全科阅读的需要,整个活动里,不能没有教师的身影,自然也就无法回避教师自己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读书是很自主也很独立的一件事,但若因此便认为读书可以毫无章法,那就大错特错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读书亦是如此。
当然,一本书是否具有阅读的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也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比如,我推荐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因为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之产生了共鸣。怀特海说,不能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这话算是说到我心坎上了,百分百同意!可我们目前所学,在怀特海看来“没用”甚至“有害”的知识,在关键时刻却非常“有用”,这就是理想与现实间最残酷的距离!怀特海相信,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几乎与此完全背道而驰,我们总是追求极致规范且高度统一,并在这样所谓高效的教育路上越走越远。
今天专栏标题的关键词是“教育的目的”,所期望的是,无论阅读者的身份如何,只要能耐心且安静地看完这本书,就定会有所收获,也更容易看見教育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PS:暑假里,火热进行中的“冰啤酒”+“小龙虾”→“世界杯”模式终将落幕,能简单且彻底地闲下来看几本闲书,才是一直心心念念的小心愿。